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新闻界专家学者热议:一篇报道何以感动中国(2)

2011年04月15日 18:42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抓住“三感”是写好通讯的成功路径

  北京大学新闻系副主任、教授 陆绍阳

  光明日报《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通讯及相关报道文字朴素,叙述感人,没有八股文的腔调,不仅具备优秀通讯作品主题明确、材料精当、人物鲜活、角度新颖的特点,而且还从新的角度进行了通讯写作的尝试和探索,特别是文章中突出了三个“感”,使得这篇通讯更加动人:

  一是情感。这组报道写出了浓浓的父子情、同学情和乡情。父子情就不必说了。同学情是通过15个腊月的汇款单和一封封朴素无华的信件来体现的,不仅仅给老人以物质上的帮助,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撑,使失去儿子的两位老人能够有勇气继续生活下去。文章中还写出乡情的淳朴。李维贺老人向乡亲四邻借了不少钱还债,乡亲们不仅没有催着他还钱,而且在李维贺还钱时还少要甚至不要。这种互帮互助、友爱和谐的行为,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二是现场感。这组报道突出了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无论是李维贺与等在路边的河北农大同学的见面,还是李维贺在儿子病床前的悉心照顾、儿子离世后的凄惶和母亲的试图自杀等等情景的描写,都让人感慨万千。人世间最动人的时刻也就是思念、重逢、在别人困难时伸出的援助的手,最揪心,也最能体现深情厚谊的,无非是生离死别,以及在这特殊时刻表现出来的情怀。作者用细致、饱含深情的笔触,把读者带到了一个个特殊的场景,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撕心裂肺的丧子之痛和普通人血液里流淌着的大爱无疆。

  三是历史感。这组报道体现了厚重的历史感。这里所写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两代人长达15年的持续往来,是一个日久见人心的真情故事。15张汇款单,56封信,互助、友爱、诚信、坚强,从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的道德源泉,这也是这个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也注定会有灿烂未来的道德基因。

  事情本身的事实性,再加上作者在写作时对“三感”的重视,使得故事的进展不是那么平铺直叙,而是呈现出更丰厚、更真挚、更感人的质地。这组报道通过通讯、评论等形式,通过采访伦理学家、社会学家,解析了事件的来龙去脉,从多侧面多角度展现了美德的力量,使这棵道德之树能够开枝散叶,影响更广大的群体。

  国外新闻学理论中非常推崇新闻的发现机制,也就是说发现平凡中的不平凡,擦亮蒙住灰尘的珍珠,让它光华自现。我们传统的通讯作品,作者的视线往往过多地向上看,如果我们更多采用平视的视角,就会发现身边就有很多动人的事,就像这组报道一样,抓住“三感”,这或许是写好通讯作品的又一条路径。

  凸显当代大学生典型的时代特征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院长、教授 雷跃捷

  光明日报首发的这篇《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通讯,题目很讲究,内容很耐读,情节很吸引人,文字朴实而又有意犹未尽之感,可以说又推出了一个当代优秀大学生群体的典型。

  上世纪80年代有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在华山抢险救人的大学生英雄群体,新世纪有湖北荆州长江激流中搭人链救落水儿童的大学生群体,而此次报道所展现的河北农大的大学生典型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好诠释。这三个典型的本质是相同的,展现了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从内涵和形式上看,后者与前两个典型又有区别。前两个典型是面对突发危险事件时的英勇表现,带有明显的悲壮色彩;而这次的事情少了几分悲壮,河北农大园艺系果树93(01)班大学生们的义举甚至也谈不上勇敢,可以说是平凡的一件事情。但就是这样一件看似平凡的事件,凸显了其中所蕴含的不平凡。为了一个班会上的约定,大家坚持了15年,这就是一种平凡中的伟大。读过这篇报道之后,给人内心的感动是别样的、深层次的。它展现的是很有力度的一种爱。这是一篇蕴含着兼爱、坚守、诚信等人间美德和人性向善的故事,虽然故事并不悲壮,但它如春风般缓缓拂过读者的心灵时,唤醒的是人们心底期盼的一些东西,这些东西看似离我们渐行渐远,但一抬眼、一伸手,它却在眼前可触摸……

  这组报道很有底蕴也很有内涵。15年对一个不成文的约定的坚守,是一种诚信。现在社会上都在呼唤诚信,都在讲一诺千金。什么是诚信?河北农大同学们的这种做法就是诚信的最好体现。15年大学生对自己诺言的坚守升华成一种带有诚信特色的兼爱,它丰富了当代“诚信”这个概念的内涵。其实,关于诚信,报道中还有第二条线索,就是两个老人还债的故事。他们在儿子的同学们每年汇款和56封信的鼓励下,坚强地面对残酷的现实。同时为了践行自己的承诺,为了还清欠乡亲们的债,而不辞辛劳地打工挣钱,这也是一种诚信的表现。这组报道很有现实意义,它不是通过教条的演绎,而是运用活生生的事例,来呼唤已经渐行渐远的一些中国传统美德。诸如兼爱、诚信、坚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等,而河北农大的大学生15年坚持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也是在践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实现在太平盛世年代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

  此组报道叙述用白描的语言,没有华丽辞藻,只是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这当然也与故事的题材和内容有关。故事很平凡,像时间流逝般波澜不惊。15年来,当年的大学生如今已人到中年,岁月可能磨掉了曾经拥有过的指点江山般的激情,但他们却一直坚守着当年毕业班会上的那份约定,这种平凡实属不易。这组报道虽没有什么警句,也没有刻意用来吸引眼球的东西,但读者会记住这件事,会想起这些大学生,会记住这个不是人人能做到的,但这群大学生和这两个老人都做到了的朴实的故事。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形容这组报道是非常适合的。这就是平凡中的伟大,朴实中的真情。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