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国航空工业六十年特稿
他,在上世纪60年代极其困难、无人敢于承担的情况下,曾当众发誓:如果不在一年之内研制出空心叶片和新的高温合金,甘愿把自己的脑袋挂在沈阳航空发动机设计所的大门上示众;
他,他在航空工业战线奋斗了50载,先后参加过东风-113号机、歼-7、歼-8、歼-9、歼-10飞机等多个飞机型号研制,担任过两个国家重点型号歼-7C、歼-10飞机的总设计师,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的重大成果;
她,用美丽的双手保证前缘组件上300多个螺钉孔和前梁上所有的孔同心。现在每天在全球起落的3000多架波音737系列飞机中,就有1400多架装载着她们班制造的垂尾前缘组件;
荣科、宋文骢、薛莹……新中国航空工业史上,深深镌刻着他们的名字。
“中国航空工业大力加强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了一支技术精湛、能打硬仗、献身航空的优秀队伍。”中航工业党组书记、总经理林左鸣说。正是他们,挺起了中国航空工业的脊梁。
目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拥有两院院士16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41人,中华技能大奖6人、全国技术能手110多人,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近3000人。
荣科
不在一年之内研制出空心叶片和新的高温合金,甘愿把自己的脑袋挂在沈阳航空发动机设计所的大门上示众
“如果不在一年之内研制出空心叶片和新的高温合金,甘愿把自己的脑袋挂在沈阳航空发动机设计所的大门上示众。”时隔40多年,说起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现为中航工业材料院)原副所长荣科当年的这一壮举,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师昌绪依然记忆犹新。
1964年10月,国防部航空研究院在沈阳飞机设计所举行的技术会议上。荣科提出,要提高涡喷7的动力,最佳途径就是将现有的涡轮实心叶片改为空心叶片。
当时,在世界上,也仅有美国拥有空心叶片的研制技术。我国能在一年内研制出空心叶片吗?沈阳航空发动机设计所的同志问荣科,如果你们能够在一年内研制出空心叶片,我们就敢于承担涡喷-7的改型任务。
此时,荣科拍案而起,向院领导及与会同志立下军令状。在荣科的带领下,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沈阳金属所和沈阳航空发动机制造厂(现中航工业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科研人员共同攻关。
1966年9月,铸造9孔空心叶片研制成功,经装上涡喷7甲发动机试车,获得了圆满成功。
“荣科立军令状的故事至今在航空材料界传为佳话,它代表着所有参与空心涡轮叶片的科技人员的共同心声,洋溢着中华民族航空报国的信念和永不服输创新精神。”师昌绪说。
1950年12月的一天,北京中南海西华厅,一个决定中国航空工业命运的会议在这里召开。此时距朝鲜战争爆发不到5个月,敌机呼啸的声音让新中国的掌舵人深切地感受到:拥有制空权,拥有强大的空军,创建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已刻不容缓。会上,周恩来总理代表党中央,神色凝重地谈到:我们的航空工业建设要从实际出发,航空工业发展是先修理后制造,再发展到自行设计,在设计修理时,就要考虑日后转变为制造厂的安排和部署。周总理一席话,深刻地指明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建设道路、方针、原则和步骤。
原中国航空工业局首任局长段子俊曾表示,几十年来,航空工业在周总理确定的方针指引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规模较大的国家之一。作为新中国航空工业的主要奠基人,周总理当之无愧。
宋文骢
1998年3月23日,歼-10首飞成功。他喜极而泣,把自己的生日从3月26日改成了3月23日
国庆60周年大阅兵时,歼-10的飒爽英姿飞过天空,让世界瞩目。这是我国自行研制、具备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一代、高性能、全天候战斗机。随着歼-10战机的研制定型,我国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战斗机设计技术。
于此同时,歼-10战机的总设计师,现任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宋文骢的名字也将与歼-10飞机一起,闪耀在中国航空工业腾飞的光辉史册上。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56岁的宋文骢,被国防科工委正式任命为歼-10飞机总设计师。经历了歼7C飞机研制的全过程的他,深刻的意识到研制一架飞行性能好、作战能力强的歼击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选择一套切实可行的先进的总体气动布局设计方案。为此,他率先提出了新式气动布局总体设计方案。
正是这个全新的气动布局方案,带来了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高度综合化的航空电子系统等先进技术,以及一批新系统、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新成品的大量运用,不仅提高了歼-10飞机研制的难度,更将歼-10飞机的立足点和性能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1998年3月23日,歼-10首飞成功。宋文骢喜极而泣,把自己的生日从3月26日改成了3月23日。
创新,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是宋文骢的一大特点。他强烈的创新意识,坚持走自行研制的路子,使我国新机研制能力提高了一大步。1980年,宋文骢任歼7C型飞机研制总设计师。他积极主张自主创新,大胆提出将测绘仿制改为参照设计。宋文骢带领广大科技人员完成了全套风洞试验,并依据自己的试验结果,确定了气动导数,进行了飞机性能和操稳品质计算、分析和评定。经过艰苦奋战,1984年歼7C型飞机首飞成功,成为中国第一架自行研制的轻型全天候歼击机。
有人评价宋文骢说,他没有威风凛凛的气势,却有精湛的技术水平和敢为人先的创新思维;他没有风度翩翩的打扮,却有一种对科学严谨周密,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正是他们的努力,共和国国防航空工业跨入了世界先进水平。
薛莹
几个月里,她瘦小的身影淹没在装配现场高大的工装间。重达60多公斤的前缘,一天之内在5台工装间抬上抬下30余次。
30多架份的试制,40多个昼夜的鏖战,那个重要时刻终于来了。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紧盯着波音代表的手,现场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静得一丝声响也没有。
只见波音驻厂代表用大拇指轻轻一推,垂尾前缘所有孔全部同心!“OK!”波音代表向当时的中国一航西飞集团公司薛莹投去赞许的目光。我国航空工业技能人才再次赢得了国际的认可。
“60年来,新中国航空工业不仅培养了一大批掌握先进技术、先进理念、先进管理思想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严谨作风和特殊技能的技术工人,为中国航空工业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林左鸣说。
众所周知,航空工业的特殊性则对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以飞机垂尾前缘组件为例,因为直接影响到飞机的质量与飞行安全,所以对质量的要求非常高。当时国内工装采用的是卡板定位,而不是国外的真空吸覆工装,7.2米长的前缘与工装贴合不紧,装配时极易产生应力,使前缘尾部外摆。“以往装配时都是几个人推着前缘贴紧垂尾拧螺栓,波音提出的要求在当时简直难以想象。”一向稳重、沉静的薛莹坦承起初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几个月里,她瘦小的身影淹没在装配现场高大的工装间。重达60多公斤的前缘,一天之内在5台工装间抬上抬下30余次。在工艺、技术人员的支持下,薛莹带领着组员翻阅图纸、技术文件,一遍遍在蒙皮上试制。用改变铆接顺序最大限度地消除蒙皮应力;改进锪窝钻、钻头等工具,人为增加垫片反向校正,使工装与蒙皮紧密贴合;改变工艺方法,优化加工流程,使蒙皮装配后力量分布均匀,保持一条直线……
荣科、宋文璁、薛莹……仅仅是中国航空工业优秀人才的缩影。六十年来,航空伟业成就了千千万万个航空骏杰,他们的名字将永远在中国航空工业腾飞的光辉史册上闪耀!
今天,中国航空工业已开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当人们还沉浸在六十年成就带来的激动和自豪时,40余万航空人已伴随着鸣响的自主创新号角,向着下一个目标前行,他们将以此书写我国航空工业问鼎蓝天的崭新篇章、以激情去实现十三亿中国人的航空强国梦!(记者 姜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