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国税总局47号公告事件:警惕媒体成谣言放大工具

2011年08月19日 09:22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舆论场不能让人真假莫辨

  近来,一连串乌龙新闻此起彼伏,令人莫名惊诧。国家税务总局15日发布声明称,税务总局从未发布过47号公告及解读稿,此文件系有人盗用税务总局名义而伪造的。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15日证实,7月26日在杭州举行的所谓以“马来西亚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局局长”为首的马来西亚官方新闻发布会,实则是个“山寨发布会”,官员是假冒的,目的是为血燕辟谣,以挽救以中国为最大市场的血燕产业链。民航部门近日表态,网上流传的“关舱门后30分钟须起飞”的“新规”纯属误读。

  伪造官方文件,假冒外国官员,山寨官方发布会,误读新规定……一时间,从各大传统媒体到各类新媒体,都被“有人”折腾得够呛。造假横行,骗局不断,乱象频仍,从舆论场里散播出来的信息令人真假莫辨,不少媒体有意无意沦为谎言、谣言、传言的流行渠道和放大工具。

  以所谓的税务总局47号文件为例。先将“有人”编造的“官方信息”广为传播,而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再三相互引用印证,等权威部门表态之后再回头向读者、观众、听众、网友逐条辟谣,大多数媒体最终眼看着一地鸡毛,只能够唾面自干,传播公信力大受损伤不说,浪费的社会成本也不容小视。更让人情何以堪的是,如此乌龙之事,在今天已不是偶发罕发,而是高发多发,媒体炒作一不留神就会自食其言,砸到自己的脚,无形中为一些别有用心的造假者助纣为虐。

  不可否认,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海量资讯包围着每一个人。以传播信息、报道新闻为职业的各种媒体,同样身处这一情势之中。在技术手段和制作理念不断翻新升级的同时,媒体互动愈发热络,媒体竞争愈发激烈,新闻选择、甄别、传播的要求,组织、策划、制作的要求,不是降低了、宽松了,而应该是更高了、更严了。尤其是对新闻的真实性而言,仍然是媒体的首要原则,这是底线,不容背弃,不容冲撞。若不坚守这一点,那即便没有造假者故意利用媒体混淆视听,也可能会有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媒体自己亲身上阵。这样的话,舆论场就可能成为名利场或垃圾场,公众利益就可能成为个别人或个别集团利益的牺牲品。

  报道假冒伪劣新闻,与制作假冒伪劣新闻一样,显示出新形势下媒体能力的欠缺、跑偏之处,其社会后果往往是很严重的。对于那些假借媒体渠道来牟取利益、炒作自己的造假者,政府监管部门责无旁贷,该管的必须要管起来,该严惩的必须要严惩;媒体自身也应该提高信息辨别能力,不能缺乏扎实采访就报道转载,更不能随意引用网上坊间的传言。而对于那些故意制作虚假新闻的媒体,则应该使用惩罚和淘汰机制,肃清害群之马,还舆论场一个良好生态。尤其是互联网等一些自称为“新媒体”的传播平台,如不自律,如不打假,如没有底线,便很容易沦陷为谣言集散地,失去对公众的吸引力和对社会的正效用。

  舆论场不能让人真假莫辨,媒体决不应该迁就虚假信息。在信息时代,任何信息的传播,离开媒体便不可能广而告之、迅达天下,而现在的一些乱象,既有社会浮躁功利盛行的原因,更有媒体自身逐利炒作的问题。假文件、假官员、假大师、假发布会、假消息……今天的公众已经在媒体上见的太多,对此,社会应当及时纠正,媒体应当深刻反思。无论如何,媒体应该负有为公众辨别信息真伪的职责,而不能甘作不明真相的传声筒、放大器。毛晓刚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