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北京10月空气质量12天不达标 官方称因秋冬大雾

2011年11月01日 08:54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市环保局昨日公布了10月公报,达标天仅有19天,占61.3%,比去年同期减少6天。环保局称不达标天增加,与秋冬转化季节大雾天气有关。

  昨日市环保局公布的10月达标天公报中,达标天仅有19天,占全月的61.3%,比去年同期减少了6天。全月一级8天,二级11天,三级即不达标天有12天。

  环保局方面表示,10月属秋冬转化季节,北京受冷暖空气交汇影响,极易发生大雾天气,形成静风等不利气象条件,致使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容易积累,空气质量转差。10月8日至10日、20日至23日、30日至31日就遇到这样的气象条件,造成9天空气质量超标。

  环保局称,2008年至2010年同期均出现过类似污染过程,是华北地区多年来的特点。

  此外,10月北京虽然受到6次冷空气活动影响,但强度大多比较弱,有利于扩散的高压天气较短,全月总体扩散条件一般。目前,全市距离一年274天(75%)的达标天总目标还差35天。

  针对昨日大雾天的污染情况,市环保局监测中心工程师李云婷表示,昨日至12时全市平均污染指数为132,属轻微污染。不过,相比前日,已经低了十几个指数,污染稍微轻了点。明天的污染指数可能比今天更低一点,但可能还是三级超标天。

  - 对话

  昨日,联合国(微博)环境规划署(微博)驻华代表张世钢(微博)和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微博)进行了一次微博微访谈,近些天的雾霾天气以及对于PM2.5检测成了网友热议的话题。就此,昨日,本报记者也对两位嘉宾进行了访问。

  关键词:雾霾天

  背景:连日来,北京出现大雾天气,前日,北京发布今年入秋以来首个大雾黄色预警,部分地区能见度不足200米。由于雾天的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京城空气质量也出现了轻微或轻度污染。

  关键词:PM2.5检测

  背景:全球城市的主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颗粒物有大小之分,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称为PM10,直径在2.5微米以下的称为PM2.5。国际上公认,直径越小的颗粒,进入人体的更多、更深,其上附带的毒性物质也更容易影响人的健康。目前,很多国家都将PM2.5检测值放入空气污染指标体系,从今天开始,我国也将实行PM2.5的国家测量标准,但目前,尚未将该指标列入全国性的空气质量评价体系。而美国驻华大使馆(微博)自2008年后,一直在独立发布朝阳区使馆内监测的PM2.5值。

  空气含有害物质“不等于毒气”

  新京报(微博):有人认为北京在奥运会之后,空气质量又出现了滑坡。你怎么评价?

  杜少中:奥运之后,北京的空气质量并没有出现滑坡,还是一年比一年好的。只是说,虽然都在改善,但前些年达标天可能以5以上的百分点在增长,现在增加变缓慢了,这也说明难度大了,好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现在的挑战更严峻,需要更大的力量进行改善。

  新京报:这两天,北京又出现了严重的雾霾天,很多市民很担心自己的健康问题,这怎么解释?

  杜少中:我们一年20%的不达标天,基本都集中在秋冬等季节转换的时候,这个时候因为水平和垂直的气流扰动不多,容易造成污染堆积。空气质量要上一个新水平,必须加大减排力度,但在特定的时间段里,要改善哪一天的空气质量,还离不开靠天吃饭。

  张世钢:大自然的不可抗力和空气质量是直接相关的。当天气对流情况不好时,污染物的扩散能力有所下降,出现空气质量较差是客观事实,相似的自然条件下,污染在任何地区都可能出现。

  新京报:有网友把北京这些天的空气比成“毒气”、“慢性自杀”,你怎么看?

  杜少中:空气中存在有毒有害物质,不能简单等同于“毒气”,这种说法是不科学不准确的。

  雾本来不是污染,但随着雾持续时间延长,在一定的排放程度有限的环境容量下,会形成污染。

  在微博上开空气质量的玩笑可以,但不能把监测空气质量当儿戏。评价空气质量,是严肃认真的。

  张世钢:更多的市民关注环境状况和空气质量,这是一个好事。环境要依靠国民社会所有的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参与。

  要对一个地区的空气质量进行评价,应该有公正的科学的信息发布和监测体系,而问题是怎么传递给老百姓,让百姓对政府发布的信息建立信任感,这是关键。

  监测数据“不是夸张才显得认真”

  新京报:现在有环保组织、企业、机构在自行监测尚未进入我国国标的PM2.5,其中,美国大使馆的独立监测被很多人关注,你怎么看?

  杜少中:美国大使馆的数据,连美国的标准都没有执行,监测规范、监测方法、统计方法也都不符合国情。一个完整的监测体系,站建在哪儿、建站的规范、监测数据的规范、公布结果的规范,是小时还是日均的浓度,这些都是保证监测数据科学完整的基础。如果谁都可以拿着一个仪器去监测,何谈监测标准和科学?

  张世钢:有一套完整的科学依据的监测体系,才能客观评估地方空气质量的好与坏,这包括了PM2.5这样的指标。我相信今后在中国的很多城市,特别是环境模范城市会加入到这种监测中来,这是毫无疑问的。

  我们欢迎不同方面都为空气质量建言献策,但真正要对一个地区的空气质量有评估的话,还是需要有科学依据的信息发布和监测体系。

  新京报:但是,我们国家还没有这样的监测,百姓认为我国发布的空气质量数据和实际感官之间不匹配,这个情况的确存在吗?

  杜少中:我们数据写106,美国大使馆写300,就说他们的(数据)更有诚意,我们的(数据)和感受不匹配。事实上,如果不了解其中的专业知识,100和300两个数字,什么意义都没有。

  我们从来没说过106是好的,我们公布100多,我觉得就够差劲的了。我们的“轻度污染”和“轻微污染”就是为了区分达标和不达标,而不是为了把词写得多夸张才显得更认真。

  张世钢:公众信息的发布、公众的监督、公众声音畅通的渠道,这是特别关键的。公民能发出环境呼吁的声音,政府有回应的平台,可以交流讨论的话,就会减少误解,增加共识。

  如何在信息的表达上更符合老百姓的实际感受,回答老百姓关心的问题,这方面的确是可以再认真研究的。

  指标改变“不看哪个使馆在干什么”

  新京报:有人认为,空气质量指标已经过了十余年未改了,这个PM2.5检测值是否加得太慢了点?

  张世钢:不管是PM10还是PM2.5,都反映了特定阶段空气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也反映了群众关心空气质量不同内容的变化,就像过去,吃包子觉得没有饥饿感就好了,而现在不光要吃饱,也要吃好。

  随着大家不断努力,空气监测指标肯定会不断进展,但要在一个国家,标准完全一致,这还是需要一个努力的过程的。

  杜少中:我们曾经监测直径100微米以下的总悬浮颗粒物,后来改成PM10了,接下来还会改成PM2.5,甚至是PM1,但是,这些改变的唯一根据是我们中国,我们北京自己大气污染防治不断深入发展的需要,而不是看哪个大使馆在干什么。(金煜)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姚培硕】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