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专家解析中国外交官密集出访中东称扮四种角色

2012年02月19日 12:36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2002年9月,十年前,在巴以冲突升级之际,中国引人注目地第一次派出中东问题特使王世杰。特使三年,他8次出访中东并出席国际会议。直到2006年,这个职位才由已经退休的孙必干大使接任。

  而十年后的今天,中东局势依然动荡,中国外交官们开始密集出访,频频亮相这些冲突国家和地区,这也再度引起全世界的关注。紧锣密鼓的布局背后,是一种什么样的国家外交战略?

  中国外交官频频走访中东地区国家

  李华新、马朝旭、翟隽、吴思科……从2月10号起,中国外交官频频走访中东地区国家。就在昨天,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翟隽刚刚结束对叙利亚的访问。今天起,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将启程再赴中东。在伊核问题和叙利亚危机当中,中国外交官近来可谓动作频频:

  2月10号起,中国前驻叙利亚大使李华新开始访问埃及、沙特和卡塔尔,与往访国及阿盟有关官员就叙利亚局势等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2月12日、13日,外交部部长助理马朝旭应邀访问伊朗。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贾利利在会谈后表示,伊朗同意尽快恢复同“六方”的会谈。

  2月17号,中国政府特使、外交部副部长翟隽对叙利亚展开为期两天的访问。18号,翟隽会见了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和外长穆阿利姆。叙利亚副外长表示,中国政府特使此访“非常重要”。

  今天起至23号,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将访问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约旦,访问期间也会就叙利亚问题介绍中方立场与政策。

  专家称中国在中东扮演四种角色

  密集的访问引发了外界关注。有分析认为,从基础上来看,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关系经历了历史、时间和国际风云的考验,基础是牢固的,但是外交上是以“韬光养晦”居多。那么最近紧锣密鼓的布局,又是意在何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表示,眼下中国在中东主要扮演四种角色。

  曲星:中国的中东角色,一个是发挥一个积极的作用,中国现在比较大力度、大频度地派出各种各样的特使到中东不同的国家进行访问,实际上是要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推动地区的和平、稳定;第二个它是一个和平的角色,中国在安理会和联合国大会两次反对有关的提案,最根本的出发点是要防止提案再次成为一些国家对中东的国家发动战争的借口;第三个它是一个平衡的政策,所谓平衡就是中国派出去的特使,比如翟隽副部长他既会见叙利亚政府巴沙尔等领导人,同时他也会跟反对派有所接触,这样能推动政治对话的进程;最后中国的作用还应该说是协调的作用,在有关各方之间进行斡旋、建立沟通的渠道,所以在里面它有发挥协调的作用。

  就是因为扮演着这四种角色,中国外交官频频出访,希望肩负起自己的责任,推动地区和平与稳定。今天即将启程的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曾表示,尊重国家主权是《联合国宪章》的一项基本原则,中国在国际事务上始终遵守并强调这一原则。也正是遵循着这一原则,中国在叙利亚危机当中,两次投了反对票,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保东在安理会表决后的解释性发言当中说:“在各方仍有分歧的情况下,强行推动表决无助于维护安理会的团结和权威,无助于问题的妥善解决,因此,中国对这一决议草案投了反对票。”

  美国霸权依然根植于国际力量失衡的土壤

  反对票引起了一些西方国家的无端猜测和质疑,甚至有媒体评论为美国霸权时代的结束,预示着一个轮廓尚不清晰的新模式已经诞生。叙利亚政治分析人士易卜拉欣也表示,中俄使用否决权是“世界力量新的平衡的开端”,他认为“联合国不能成为美国及其盟友通过其计划的工具”。

  不过,在曲星看来,所谓美国霸权依然根植于国际力量失衡的土壤之中,国际社会的现实距离其真正终结还非常遥远。

  曲星:现在国际力量整个是失衡的,正是由于失衡,所以西方才可以动辄通过武力来打击这个打击那个,打完了以后也可以不负责任。在伊拉克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没有联合国的授权,没有任何证据,但是把国家毁了。这个霸权它的根源就是国际力量的失衡,这个失衡的现象它不会因为中俄行使一两次否决权就发生变化,国际关系的现实离这个还非常的遥远。

  从一年前的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再到现在的叙利亚乃至伊朗,中东的战略空间正在出现变化,而中国所秉持的中东立场也将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公正评判。 (记者王宗英) 

【编辑:李季】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