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跻身三万亿俱乐部 省长夏宝龙:振兴实体经济
中新网北京3月7日电 题:浙江跻身“三万亿俱乐部” 省长夏宝龙:振兴实体经济
作者 柴燕菲 赵晔娇 严格
2012年1月16日,夏宝龙在浙江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中当选浙江省省长。
履新1月有余,机遇与挑战,同时摆在这位经济学博士的面前。
“十二五”开局之年,浙江巩固了“第一方阵”的地位。
2011年,浙江省生产总值32000亿元,继广东、江苏、山东之后首度跨入GDP“三万亿俱乐部”。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首破万亿元大关,实体经济继续保持走在前列。
但不可忽视,以实业起家、以实体经济跻身中国经济第一方阵的浙江,近年来实体经济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温州民间借贷危机引发的部分企业主跑路现象,折射出浙江经济转型升级中的烦恼。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省长夏宝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浙江再创辉煌依然要强化实体经济导向,积极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事业致富的社会氛围,倡导企业坚守实业求发展,坚定不移做大做强实体经济。
强化“国民对接”扩大有效投资兴实体
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有效投资是 “兴实体” 关键之一,浙江政府正在大力推进国民并进增加有效投资的“浙江模式”。无论是国资还是民资,导向均指向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
去年年底,国资委下属117家央企,有104家负责人汇聚杭州参加浙江省与国务院国资委战略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暨浙江与中央企业合作洽谈会。
在这次会议上,浙江与央企签订52个合作项目,协议金额约2720亿元。在这些签约项目中,既有涉及能源领域的温州LNG接收项目、新疆-浙江天然气长输管线项目,也有涉及服务业的浙江保税航油库区项目,还有装备制造领域的中国南车城轨车辆项目,还有助力海洋经济的舟山风电开发、舟山国家石油储备扩建等重大项目。
对于以民营经济声名远扬的浙江,央企的大举到来颇为引人注目。央企带来的转型升级、调整经济结构的引领效应,被浙江省决策层寄予厚望。
与此同时,海内外浙商更成为浙江实体经济的一个重要支点。
在夏宝龙看来,民营企业是浙江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浙商群体是浙江创业创新的重要支柱。
去年10月,首届世界浙商大会召开。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浙商精英备受感召,与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全球500强企业和央企负责人共襄浙江发展。
在会议上,夏宝龙向浙商提出的希望,就被外界认为是“兴实体”的有力信号。
他说,希望浙商在推动浙江继续“走在前列”中发挥五大作用:一是希望浙商投资家乡建设;二是希望浙商投资产业;三是希望浙商在家乡发展总部经济;四是希望浙商利用广泛的人脉资源,更多地引进各行业世界前沿的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为促进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发挥更大作用;五是希望浙商携手共建市场营销网络,为浙江产品拓展国内外市场发挥更大作用。
假如说,这次大会还仅仅是一个感召之会、鼓气大会,那么在2012年1月31日举行的浙江民营经济大会上,实体经济的项目投资成为现实。
大会签约项目33个,包括杭州市的年产50万吨新型建筑膜材制造项目、正泰太阳能年全球研发及产业营运总部项目等,宁波市的年产80万吨聚脂产品项目等,温州市的年产50万吨高级防腐蚀特种薄板项目等项目。
记者注意到,这些项目中更多的是产业升级类的项目。
今年,浙江省还将陆续推出609个重大项目,其中308个项目属于产业升级类,占比超过一半。
夏宝龙说,在当前形势下,浙江民营经济必须坚持创业创新、加快转型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以“亩产论英雄”。2012年,浙江将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拓展发展空间、吸纳优质要素、提升竞争能力。
推进引凤筑巢打造发展平台兴实体
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夏宝龙表现出了足够的自信,他说:浙江的“巢”不错,是能够让凤凰栖息的“好巢”。
夏宝龙的自信很大程度来自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这三大国家战略的获批,以及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等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的落地,这为一直困于资源匮乏、空间狭窄的浙江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土地、金融、环保、科技、人才等要素也切实为实体经济保驾护航。
经过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的洗礼,浙江的金融秩序尤为引人关注。
对此,夏宝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浙江特别要把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来抓,大力推进金融产业强和金融服务能力强的“金融强省”建设。
浙江正在审批设立温州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重点在创新金融组织体系、市场体系、监管体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民间资本投资难“两难”问题上先行先试,为金融发展探索新路。
同时,浙江也力争在今年启动实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建设行动计划,加快建设金融集聚区、金融特色城市和金融创新示范县(市、区),选择部分市县开展规范民间融资试点,大力推进民间借贷规范化发展。要引导支持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和融资担保方式,积极争取银行来浙设立中小企业贷款专营机构,提高小微企业的贷款比例,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人才是第一资源,浙江同样强化对人才资源的配置。
杭州城西青山湖科技城和海创园未来科技城是浙江重点打造的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其中海创园是中央企业集中建设的四大人才基地之一。发展目标是,“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引进10名左右在业内有较大影响、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地位的科技领军人才,集聚100名左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的高端研发人才,1000名左右熟悉掌握研发技能的科研骨干和一批具有旺盛创造力的创新团队”。
与此同时,浙江也借助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力量,进一步强化自主创新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创新科技管理体制,从体制机制上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以需求为导向研发共性核心技术,引领和支撑产业升级。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建立和巩固产学研联盟,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集聚创新人才,打造创新人才高地。”夏宝龙说。
倡导雷厉风行优化环境兴实体
在夏宝龙看来,软环境也是核心竞争力,而软环境的核心就是政府服务效能。
在今年浙江省“两会”期间,也有不少浙商代表呼吁,希望政府能营造一个好的软环境。
夏宝龙当时指出,浙江要向服务差的政府部门开刀,向慵、懒、散行为亮剑:“浙江必须营造非常好的发展环境,大家都得有压力。”
在会议中,夏宝龙说,自己从政26年,在行政机关工作了18年,对于机关效率服务意识深有感触。“有时候一份文件可以压一年”。
“要坚定不移地深化以‘四减少’,减少审批部门、审批事项、审批环节和审批时间为核心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努力做到真正放权于基层、放权于企业、放权于市场、放权于社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调动市场活力、增强地方动力。”夏宝龙认为,要对照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要求,深入查找问题和不足,重铸“敢为天下先”、“勇立潮头”的胆识和锐气。
记者了解到,在浙江“两会”后,浙江省市县乡联动,组织干部走访调研近3万个行政村和上万家企业,在全省开展“进村入企、助推发展、强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大走访”活动。
2月10日,没有预设路线,也没有打招呼,夏宝龙带了身边几名工作人员,坐上一辆普通商务车就直奔浙江德清,随机到了德清经济技术开发区,“不请自去”走访了三家企业。
针对“大走访”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夏宝龙要求各级各部门在服务企业、服务基层的过程中,既要“门好进”、“脸好看”,更要“事好办”。
“要把人民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评判工作的第一标准。”夏宝龙这样表态。
“浙江发展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必须把全省上下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上来。推动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是浙江敢为人先、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生动实践。”夏宝龙最后表示。(完)
专题:2012年全国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