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酒茅台深陷争议:被各种利益和力量裹挟着前行
尽管撞上了舆论讨伐“三公消费”的枪口,但茅台镇的人们认为,“国酒只有一个”—— “茅台的地位不会也不能动摇”
三月的茅台镇如春天般繁华,飞扬的尘土中,一阵又一阵的汽车鸣笛声交织着此地的喧嚣。从地理条件上讲,这是一个十足的偏远山镇。
但站在街边昏暗的矮房前,目睹宝马、奔驰、雷克萨斯、路虎等豪车如流而过,你很难想象哪一种才是它的真实一面。正如你走在街上,可以看到鳞次栉比的白酒展销厅,推门而入,却常常看到只有店主一人独坐。
喧嚣与平静可以相隔一门内外,何况千里之遥。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现场关于茅台的争论,在这里没有任何一个人向记者主动提起,因为他们坚信“国酒只有一个”,茅台的地位不会被动摇——作为他们谋求美好生活的依赖,茅台也不能被动摇。
紧傍“茅台”的白酒生意
乘坐从仁怀市发出的巴士在茅台酒厂的牌坊前下车,刚一踏上茅台镇的土地,湿润的空气里就传来阵阵酒香。沿着牌坊左侧一眼望去,古色古香的小楼沿着街道一字对列,几乎家家都是当地白酒的展销厅。
茅台镇的白酒生意其实并不好,当然,除了茅台。在这个4平方公里的小镇上,那些小有名气或默默无闻的小酒厂,大大小小数以百计。在一家名为“名士流”的白酒展销厅内,店主告诉记者,虽然玻璃门外整日里车水马龙,但守在店里,常常一个月也见不到一个人进来。与茅台酒厂隔河相望的“茅台镇白酒品牌一条街”,多数门面紧锁,街面更显冷清。
蜿蜒的赤水河养育了茅台酒厂,也养育了更广袤的土地。以赤水河为轴,很多私人酿酒作坊就建在茅台酒厂对面的山坡上。
3月13日下午,记者徒步一个小时来到这里,稍走一段就会看到或高或矮或多或寡的储酒罐矗立在山野中,不经意间走进一间不起眼的窝棚,便赫然发现这是一家酿酒作坊。
虽然规模与茅台酒厂的酿造车间不可比拟,但看上去,这些小作坊的室内布局与记者在茅台酒厂内看到的并无二致:被碾碎的粮食堆放在一起发酵,酿造池填料之后便用红泥封住,旁边是罐状的过滤容器。
被考证始自汉代的当地酿酒工艺在这个小镇不是秘密。几乎每一位作坊业主都会强调,“我们的酿造工艺和茅台一模一样。”逾千年的酿酒历史和代代师徒的传承模式,使得当地酿酒工艺就像其他地方的庄户人种地一样容易。而在推销中,与茅台同处一地,气候、环境以及酿造工艺等统统一模一样,是他们不约而同的说辞。
但他们也承认,“虽说我们酿的酒品质也不错,但要往外推销,还得靠着‘茅台镇’这三个字,而茅台镇之所以名扬海外,当然是因为茅台酒。”当地一家名为“大唐酒业”的销售经理张晓芳说,茅台镇独特的气候环境构成了茅台酒的核心竞争力,实际也为当地的其他酒厂提供了天然的竞争优势——只要标上了“茅台镇”这三个字,就是天然的广告。
而就市场预期而言,当地人认为酱香型白酒的市场刚刚开启——“外地人到茅台镇投资白酒生意,这几年刚刚兴起。”秦勇原是一名建材商,去年,他刚刚收购了当地一家小酒厂介入白酒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