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酒茅台深陷争议:被各种利益和力量裹挟着前行(2)
“茅台不能被击垮”
茅台镇各私营酒厂的算盘是,只要茅台价格不断上涨,同样产自茅台镇的其他酱香型白酒的价格自然会水涨船高,好处不言而喻。
怀有这样的期许,对于茅台遭遇的种种争议,他们自然不会置之不理。
在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执行副会长林嘉騋提交了《关于禁止使用公款消费茅台酒的提案》。林嘉騋指出,不仅有政府部门接待用茅台,央企、国企在接待中也用茅台。“为什么茅台酒近来价格暴涨?公款消费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全国一年公款吃喝达3000亿元(九三学社统计数字)的大背景下,林委员的这一提案迅速引起公众关注。而茅台高管、贵州高官“不喝茅台喝什么,喝拉菲更贵”等话语的爆出,又一次加剧了舆论的热传。
对于全国两会上的这一热点话题,虽然茅台镇上没有一个人主动提及,但每当记者说起,他们无不一致认为茅台不会被争议击垮。
事实上,他们所说的茅台不会被争议击垮,在某种程度上,实为“茅台不能被击垮”。
贵州省委一位接近领导层的人士告诉记者,作为贵州国有企业的领军集团,茅台集团在整个贵州经济布局中战略意义重大,如果茅台集团的业绩发生动摇,那么整个贵州经济都会受到影响,这是所有人都不愿看到的。
茅台集团虽为省管企业,实际上,其驻地辖区的发展规划都围绕茅台展开,茅台镇旨在打造“中国国酒之心”。在这里,一条名为“茅台镇白酒品牌一条街”的商业街已经开街,虽然暂时萧条,但据当地人介绍,这凝聚了当地政府借茅台的品牌效应拉动经济发展的构想。为完成该商业街的规划,当地镇政府的强拆行为去年还曾被央视曝光。
仁怀市的主要城建规划同样处处凸显“国酒”痕迹,不仅主要干道被命名为“国酒大道”,而且有数家酒店以“酒都”、“名酒”为名。根据仁怀市的规划,这个小城要打造成“中国国酒之都”。为了保护茅台周围的环境,茅台集团和仁怀市目前已经启动茅台镇人口搬迁计划,在市区专门规划建设了“国酒新城”,按照先职工后居民的搬迁顺序,将目前居住在茅台镇中心区域的居民全部迁出。
“茅台决不能再有波动。”前述贵州省委那位人士认为,因为涉及地方全局发展规划,当地自然希望看到这种争议迅速平息。
“国酒”的苦衷
茅台镇的核心当然是茅台酒厂,随便与当地人聊上几句,都可以明显感觉到那种自豪。酒师郭少卿(化名)10年前进入茅台酒厂工作,与记者谈及茅台新近遭受的争议颇不在乎,“随他们怎么说,国酒就是国酒。”
郭少卿自称现在月薪六七千元,年底奖励5万元左右。每逢年底,厂里都会给员工发酒,往年是两瓶“飞天”,而今年春节是每人一瓶价值1万多元的60周年限量版茅台。
在茅台镇的一家白酒展销厅内,一名“90后”的酿酒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因没能进入茅台酒厂而在这里做起了推销员。“进茅台是比公务员还铁的铁饭碗”,他说,甚至有人不惜花二三十万元疏通关系谋求进入茅台工作。
员工有员工的骄傲,企业也有企业的苦衷。
今年1月,贵州省提出了组建“大茅台集团”、实现“千亿茅台”的目标,要求茅台在“十二五”计划末期销售额达到500亿元,“十三五”计划末期收入达到1000亿元。目前,整个茅台集团的年销售额只有200多亿元,与贵州省的预期相距甚远。
作为白酒生产企业,业绩主要由销量和价格变化决定,而就茅台而言,主要由后者主导。据茅台集团人士介绍,茅台之所以谋求走奢侈品路线,就是因为希望在产能增幅相对缓慢而市场始终供不应求的情况下,通过执行奢侈品的高价格,直接抬高茅台的业绩。
据透露,参照贵州省的“大茅台集团”规划,茅台的计划是要在“十二五”末期,茅台酒和新酒产能达到4万千升/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00亿元,但按照现行市场价格趋势,完成这一目标仍有挑战。如果申报奢侈品牌成功,完成这一计划则将变得简单,因为只要奢侈品牌立项获得通过,茅台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涨价,价位很可能在3000-5000元之间,甚至更高。茅台镇当地一些白酒经营者甚至认为茅台会在5年内涨至8000元。
有些出乎茅台意料的是,以政协委员的提案为导火索,一度被诟病与政府采购、机关特供关系密切的茅台,撞上了舆论讨伐“三公消费”的枪口。
走下茅台集团的办公楼,被尊为“国酒之父”的周恩来的铜像巍然矗立。铜像上的周恩来,永远双手掐腰,神采奕奕,仿佛周围什么都没有发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