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社会组织登记改革 "萤火虫"结束十年黑户历史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我们需要一个充盈的社会
小政府,大社会,被公认为是替代成熟社会的重要标志。而非政府社会组织的充分发育和繁荣, 则是政府之“小”,社会之“大”的必要前提。
5月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民政部部长李立国称,社会组织直接登记没有数 量和比例的限制。此前3月19日的第十三次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讲话中 明确提出“要加快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的改革,简化登记管理的程序,对一些社会组织采 取直接登记的形式”。
广东先试先行,去年底出台社会组织管理新规定,从 2012年7月1日起,除特别规定外, 将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改为业务指导单位,社会组织直接向民政部门申请成立,无须业 务主管单位前置审批后再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登记。同时,行业协会将允许一业多会。
《中国新闻周刊》在广东多地采访调研发现,各方反馈的意见非常积极,之前有人担心“社会组织会对抗政府”的情况并未出现。由民政部牵头起草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 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以及《基金会管理条例》的修订草案也已于去年3月上报至国务院法制办。诚如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李勇所言,“社会组织是一把‘双刃剑’。最重要的是要研究和探索如何发挥这类组织的积极作用,而抑制其消极作用。社会组织可以帮助政府部门做很多工作,不能只看到一些主观上担心的东西,对这些积极作用却视而不见。”
“萤火虫”的力量
得益于广东省社会组织登记改革举措,不少像“萤火虫”这样的非政府组织,在经历长时间的 “黑户”存在后获得正式身份,从而能够光明正大地发光
王雪明独坐一旁,等待着《中国新闻周刊》另一场采访的结束。过去12年中,王雪明已经习惯了这种等待,还有等待之后的被拒。
他是广州市萤火虫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萤火虫”)的负责人。一直到去年下半年,得益于广东省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的改革,这个机构才拿到“身份证”,结束了十年“黑户”历史。
“原来还有这么多的边缘人群”
2001年,王雪明和几个朋友去广西梧州山区旅游。生在广州长在广州城里的王雪明被乡村小学的情况吓了一跳,“从没想过还有这么破烂的乡村小学,我们当时想,能不能做点这方面的公益项目”。
回到广州,王雪明真的行动了。“那个时候,做公益还是比较新鲜的事情,想着都觉得挺激动的。”为此,王雪明辞去了工作,一心一意做起公益。
不过,随后十年的时光却和激动不搭边,更多的是被拒绝、遭冷遇。
王雪明和几个朋友准备去注册一个NGO组织,被告知不符合现行法律,无法注册。
退而求其次,进行工商登记,以企业面目出现,成员包括十个志同道合的朋友。
做点什么好呢?最初是希望帮助留守儿童,但后来关注的却是社区的精神病康复者。
王雪明说,“最初的时候,我们到社区去联系,希望提供一些服务。当时的社区工作人员不大理解我们的公益行动,但还是告诉我们,说我们这里精神病康复者特别多,你们是不是可以服务一下。”
于是,团队的几个成员开始联系专业医生来开展义诊。
到2004年,这个服务扩大到广州市越秀区六榕街道、黄花岗街道,海珠区的龙凤街道。王雪明说,“介入之后才发现,原来有这么多需要服务的边缘人群,精神疾病、智障、自闭症患者,患这些病的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