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称政府采购节约资金说法曝预算计划执行不力
国家财政部数据显示,中国政府采购规模由2002年的1009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13万亿元,10年间节约资金6600多亿元。对此,民众表示不解。财政部回应称,采购节约资金是指采购金额与采购预算的差额,与采购规模扩大并不矛盾。(7月9日《人民日报》)
有关部门很快出来回应质疑,态度值得肯定。但把采购金额与采购预算的差额看成采购节约资金,却让人难以苟同。
采购金额与采购预算的差额大,有时候并不是节约。有的时候可能是预算不科学,制定的采购预算数额大,再加上有关部门把关不严,人大审议时间短,人大代表还没有看懂,就通过了。在这样的情况下,采购金额与采购预算的差额能没有吗?
特别是到了年底的时候,我们不时地看到有关部门进行突击花钱,有的还奢侈采购。如,平时市场上只有几百元的物品,采购价却为上千元。有关部门为什么要突击花钱,就是因为这些钱不花完,就要上交财政,而且有可能还影响下一年的预算。即使这样奢侈采购,还没有超过预算数额,如果对照有关部门的说法,没有完成采购预算的就是节约,那么这样的节约是值得肯定的吗?说实话,这样的节约和公众认同的节约有很大的距离,甚至是相反。
预算一旦通过,就要有严肃性,认真执行。采购金额与采购预算的差额大,显然反映的是没有认真执行预算计划,这能说都是好事吗?可有关部门显然把这当做了好事,认为是节约,认为越不执行预算计划越好,越是节约。如果这样的节余方式被推广,那谁还把预算放在眼里,预算还有什么严肃性?
更让人担忧的是,如果这样的节约方式应用在民生采购方面,如政府加大对医疗、教育的投入,在年初预算的时候已经有了确定的数额。可是有关部门不但不执行预算计划,还想办法减少对医疗、教育等民生的投入,最后不但不会受到指责,还认为他们是在节约吗?这样的节余能让多少人认同呢?这样的节余越多,越会增加群众负担,怎么能让群众满意? 所以,采购金额与采购预算的差额称节约是很不科学的。在一些国家,减少政府采购一般称为紧缩财政而非节约,可是我们却称为节约,这显然是在偷换概念,反映了有关部门对节约的不科学态度。真正的节约,应该不是和采购金额与采购预算来比较,真正的节约应该有科学的比较,得到大多数人认同,如实际采购数额通过招投标,比市场价格低了多少,这才叫节约。这样的节约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同。
采购金额与采购预算的差额称节约,恐怕是有关部门一厢情愿,建立这样的一套节约方式,不会对节约工作有多大的作用,只会使有关部门把注意力和精力放在预算上。如果节约的多少关键是看预算的多少——预算大,即使奢侈采购也能够节约,那显然无助于培养有关部门的节约意识,对推动节约工作也没多大作用。所以,采购金额与采购预算的差额不宜称节约,对此,我们必须有清晰的概念判断。(肖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