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称帮扶弱势群体应进入法制化、常态化
据中央气象台最新预报,从11月22日起,各地气温将下降6--8℃,部分地区降温可达10℃以上。
气温骤降,寒气逼人,各地供暖企业也纷纷提压升温,这种民生之举令人心生暖意。此际,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更显必要和迫切。尤其要避免贵州毕节5名农村流浪男孩“非正常死亡”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弱势群体,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更不例外。近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一个国家无论经济如何腾飞、社会如何发展,都应重视社会普通大众和弱势群体,都必须要注意补足弱势群体这块最短板。只有如此,社会才能积聚起更多的“正能量”。就这点而言,我国的社会保障机制还需要跟上,政府及社会救助体制还需要健全和完善,对弱势群体的重视和关怀还需要更周到更细微。这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更是党保持与群众血肉联系的必然途径。
中国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以拿出比以往更多些的财力惠泽社会。为此,政府有关部门有必要编织起覆盖整个社会弱势群体救助网,将包括城市和农村的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悉数纳入其中。
就当前而言,政府有关部门有必要做好几项工作。首先,深入农村和城市社区,走村入户了解民政救助对象各项政策执行情况,督促检查各项救助工作落实情况,确保困难群众生活不出问题。
其次,对各福利、农村五保供养机构进行排查,排除隐患,确保供养对象安全温暖过冬。
第三,对残疾军人、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等重点优抚对象仔细排查,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
第四,以车站、繁华地段、地下通道、桥梁涵洞等生活无着人员集中活动和露宿区域为重点,加大巡视和救助力度,及时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食宿救助、通讯救助、返乡乘车凭证救助等。对不愿接受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向其提供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及棉衣(被)等御寒物品。对流落街头的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实行“先救助、后甄别”的保护性救助原则。
当然,帮扶弱势群体更应进入一种法制化、常态化的良性状态,以杜绝出现重阳节老人一天被志愿者们洗7次脚的尴尬现象发生。
在中国,要进一步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不仅要靠道德亮点,激活整个社会良心,更要靠政府部门积极有为,主动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机制,明确责任,使弱势群体得到更多温暖。(李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