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会风、改文风警惕故态复萌
一条新闻看背后
“八条规定”出来之后,短短一月,不但“文风”有所革新,就是“会风”也在改,比如说,大桥造好了,也不剪彩,静悄悄地通了车;又比如说,一个重要的会议,只开了55分钟;甚至还说,由于会议改了自助餐,所以连周边的宾馆饭店,生意也清淡了不少——这样的新闻,当然令人有了一丝欣喜。
但欣喜之下,仍有些许不解——比如年底之时,报纸有一条新闻,说会务礼品均价下降了两成。什么原因呢?因为量有减少。其中一个“新气象”,是“会务礼品算着订”了,“过去80人的会议会订上120份礼品”,现在呢?“数量精准了许多,最后多余还会退货”……
这当然是好现象啰,可以算作走出了“第一步”吧——但这“一步”又实在是太过“蜗步龟行”啦。你看,精打细算了,每人只有一份了,再不“虚报冒领”了,然而人们却从中看出,“会议”原来还在发“礼品”,“每人”还是有“一份”。
不知从何时起,开会要发礼品,成为莫不如此的惯例甚至规则,而且这规则还碰不得、不可移易,就是现在要改会风,也只能是算得“精明”点,但仍然要确保“每人一份”,似乎不这样“发”,会就开不好,大家就不高兴——这条新闻从深处说明一个道理,我们面对的风气,是多年的积习,仅仅靠改一点细枝末节,做一点表面的文章,恐怕是不够,也无济于事的,所以我们的“欣喜”,一时还不能过度。
这其实也是当前改会风、文风中的一个倾向性问题——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可能出现的倾向,比如说,八条新规刚出,有人说它“新风紧吹”,这是对的,但诚如刘云山同志警告的那样,不要仅仅成为“一阵风”。这是深有其意的,类似的详规,过去也不是完全没有过,改了一阵,后来怎么样呢?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千万不要“风头”一过,就故态复萌,又回到老路、老例上去。注意倾向,当然还要注意一个倾向掩盖另一个倾向,比如文首那个开了55分钟的重要会议,也有网友担心,这么“重要”的议题,“55分钟”真能解决问题吗?可不要为“短”而短呵。我看这个会恐怕是真办了事了,但网友的担忧也不无道理——有事则长,无话则短,会议最终还是要“解决问题”,并不仅在于长短,尤其不要去搞另一种形式主义——这个道理,并不只限于会议的长度。总之,对于八条规定,我们要把握它的精髓,懂得它的实质。
说到精髓和实质,我们改会风、改文风等等,面对的是多年的惯例和定则,这种惯常和定势,其实是一种“文化积淀”,是一种“习惯势力”,深植于某些地方的“官风”和“政风”之中,时已久矣,积习也甚深。所以我们切不可以为一阵风就能吹掉,几个月就可以改变,还是要以务实的精神和“长期作战”的韧劲,才能从“实质”上来一次改革。(司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