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委员:建立长效机制彻底解决云南“水困”
云南代表团建议加强抗旱减灾能力建设
为努力破解云南工程性缺水瓶颈制约,建立抗击干旱灾害长效机制,在昨日举行的云南代表团全团会议上,云南代表团确定把《关于进一步加强云南省抗旱减灾能力建设的建议》作为3个全团建议之一提交此次大会。
《建议》提出,请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减灾委帮助我省制定提高抗旱减灾能力规划,并加大对我省抗旱减灾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安排资金用于防汛抗旱物资仓库建设,继续加大对我省抗旱服务组织的支持力度,增加我省县级抗旱服务队伍建设补助等。
针对全省进行当中的引水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建议》明确提出,请求国家有关部委帮助推动滇中引水前期工作,进一步加大对云南重点水源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帮助云南5至10年内从根本上扭转工程性缺水的不利局面。另外在资金支持方面,请求对将我省列入西南五省水源建设规划的小(一)型水库建设给予倾斜支持,参照中型水库的补助政策按初步设计概算总投资的50%给予中央资金补助,从2013年起每年安排投资补助;将我省“爱心水窖”建设列入国家支持特殊贫困地区范围,把我省每年建设40万口“爱心水窖”列为定点帮扶为民解困专项并给予每口1500元的资金补助。
三方连线话旱情
“云南也缺水啊!”这是在3日央视《见证履职》节目关注宁夏缺水问题引发关注后,云南观众在该节目官方微博上留言。
为什么水资源丰富的云南连续4年出现旱情,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目前面临着怎样的困难,解水困,各级政府还将做些什么?昨日,央视新闻频道派出记者带来了南华县旱情实录,并走进云南代表团邀请代表与专家为云南“解渴”支招——央视演播室、代表团驻地、云南旱情一线,三方直播连线,共话云南旱情。
现场
镜头里,龟裂的土地上,豌豆苗枯萎了,烈日下,群众在山路上背水的背影逐渐远去。连年的干旱,给南华县一街乡的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村民王满存家的豌豆、小麦等小春作物大部分已干死,家里水窖也见底了,目前生活用水都需前往3到4公里外的水源地去挑水。
“这样的画面真让人揪心!云南省水资源在全国排在第三位,这个本不该缺水的地方,为何也干旱?”主持人王跃军的一句话引发了云南团范华平代表和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专家穆兴民的讨论。
“气候异常,山高坡陡,植被被破坏,我想这应该就是云南干旱的‘病灶’。”范华平代表结合自己多年实际工作谈了对旱情的认识。
“无序开发矿产资源、过度开垦耕地,山区小型水利设施滞后等因素也加剧了云南旱情。”长期从事生态水文的穆兴民认为,人口逐年增加,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给生态带来了较大压力。
自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李云龙4件道具说抗旱开始,央视已连续4年重点关注云南的旱情。
关注度的不断升温,引发了各界的帮助与支持。各部委纷纷派出专家组深入灾区一线指导抗旱救灾,给资金,投项目,全国各地大力支持、无私援助。
富民强滇、必先兴水,云南在行动。各地全力推进小型灌区建设,大力发展山区“五小水利”,重点水源工程建设有序推进,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建设步伐加快。
支招
“今年我们村的小春作物基本绝收,我们今后的生产生活怎么办?”通过直播连线,上马村所在的南华县一街乡王湛庄村村支书王应昌焦虑的神情呈现在范华平、穆兴民及广大观众的眼前。云南省水利厅的一组数据表明:目前云南全省出现饮水困难60多万人、受灾面积510多万亩,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目前最急迫、最现实的问题,就是让群众有水喝、有饭吃。”范华平代表介绍,多年来,云南各级政府下大决心把解决水的问题作为云南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全力以赴抗旱救灾保供水保生产。
“目前,村里家家爱心水窖见了底,离村几里地就有一个小(二)型水库蓄满了水,但难就难在用不上。”王支书谈到了现实问题,引水管道建设的滞后,使“近水”也解不了“近渴”。
“作为代表,我一定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回去后帮你们呼吁协调,争取让清澈的水早日流进村里家家户户。”范华平代表承诺。他说,加大水利工程设施建设仍然是解决云南水困的重中之重,以曲靖市为例,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仅去年一年的水利投资已超过了30亿元,全市蓄水量增加了5亿立方米。
“调结构,转方式,才是长久之策。”穆兴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应该建立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代表的承诺、专家的建议,通过实时连线传递给王应昌。
“对这样的回答是否满意?”主持人询问。
“非常满意!”王应昌干脆地回答。
代表委员“有话说”
李红民代表——让“最难的人”不愁水
李红民考虑更多的是如何为基层群众“解渴”。她说,去年10月份以来,楚雄州已投入抗旱资金3163万元,但根据当前的旱情,要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所需资金缺口仍然较大。当前,为确保城乡居民基本生活用水需求,全州急需投资5400多万元,建设18个抗旱应急供水项目,解决12.2万人饮水困难。随着旱情的持续发展,到春耕生产开始以后,还需用于打井、架管、拉运水应急项目资金4000万元。
她认为,理智分析旱情,客观评判困难是做好抗旱工作的基础,要破解“水困”难题,不仅要干部群众苦干实干,还需得到各方支持。希望在“念好水经”过程中,能在机制和体制上有所突破,制定出台一系列更加系统,更加科学,更具操作性的政策措施。
肖燕委员——“节约用水人人有责”
“抗旱既要从大处着眼,加快惠民工程建设的步伐,也应从身边做起,倡导节约用水理念。”肖燕委员说,几年的旱情下,云南兴修水利工程,成绩实实在在,但目前一些城市居民的无节制用水现象、高耗能企业的资源浪费问题,同样需要我们关注。
肖燕建议,要立足长远、放眼未来,加强节水教育,在全社会营造“节约用水、人人有责”的氛围;同时,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出台相应措施,鼓励企业进行环保技术创新,大力研发保水、节水产品。
赵云柱代表——靠科学技术“找水源”
作为基层农科工作者,这几年赵云柱可没少琢磨“干旱”二字。“这几年除了向农民推荐种植如绿豆等耐旱的作物外,我们还逐渐在砚山山区、半山区推广‘抗旱覆膜积雨栽培技术’,可以在仅有少量降雨的情形下种植辣椒、大豆等作物。”
赵云柱认为,积极应用科技抗旱措施保障农业生产是一项省力但高效的方法,目前云南的干旱缺水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多推广这些抗旱技术可以尽可能地挽回干旱对生产造成的影响。
曹红梅代表——引水管铺到家家户户
“今年村里乡亲们还得继续与旱情作斗争了。”曹红梅代表来自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据她介绍,最近她的家乡有3个多月没下雨,目前村民已经开始每天外出五六里地挑水用。
“现在大家心里并不慌,基本的生活是能保证的。特别希望在离村近一点的地方能修个小坝塘,把引水管铺到家家户户、水渠直接连到田里。”曹红梅说。“希望下一步国家和省里能继续加大农村的水利设施建设,彻底改变‘等天下雨’的情形。”
祁德川委员——以绿色理念建设美丽云南
“高原湿地是地球之肾,对于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有着决定性作用。”祁德川委员说,干旱等自然灾害不可抗拒,但可采取有效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避免。建议在现有湿地资源进行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多结合实际建设一些高原湿地和湿地公园,充分发挥其“水塔”和调节气候的作用。他还建议,要大力实施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和生态功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缺乏问题,让美丽云南更亮丽。(尹朝平 瞿姝宁 陈晓波 雍明虹 季征)
专题:2013年全国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