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震后红会连续遭遇信任危机 一天4次回应质疑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雅安地震灾情牵动着大家的心,中国红十字会在积极参与援助的同时,还在忙着回应各界对红会的质疑,最多的时候,一天之内4次做出回应。
事件一:媒体报道,台湾红十字会组成救助队打算去四川协助,但被中国红十字会要求先援助五百万人民币才可以进入灾区。有人说这是红十字会收取"买路钱",一时间微博转发过万。对此,中国红十字会秘书长王汝鹏昨天(21日)回应,这个消息纯属谣言。
事件二:前天(20日)上午,中国红十字总会发微博说,总会工作组正赶赴雅安灾区"考察",也遭到网民批评。"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昨天(21日)发布消息,回应官方微博中"考察"一词引起的误解,并表示将立即改正。在后续发布的微博中,"考察"一词已经被"评估"所代替。
事件三:昨天(21日)中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发布的一张工作照片又引发质疑,网友说照片中的男子可能是红会工作人员,并佩戴浪琴表。后来经过调查,证实这名男子是一名媒体记者。
事件四:在地震发生当天,有网友质疑壹基金也是红十字会架构下的。对此,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在芦山县灾区回应,现在壹基金已经完全从红十字会独立出去,二者没有任何关系,壹基金下拨善款也不用经过红十字会。
中国红十字会连续遭遇信任危机,特别是在发生大灾害的时候,对慈善事业的发展有害无利,如何妥善应对危机、重塑公众信任,任重道远。
《央广财经评论》,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张彬评论这个话题。
这几起事件接连发生,导致红会整天忙于回应质疑,这确实是出于红会内部管理不善?还是在以往负面报道的影响下,公众的神经太过紧张?
张彬:管理是否不善我们不得而知,但公众神经确实有点紧张。红十字会在前一两年之内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巨额款项不明、天价餐费、郭美美炫富事件等,这一系列事件确实让公众对于“百年老店”红会产生了极度的不信任感。
在这次的应对当中,红十字会也有失查的地方,“考察”一词给人居高临下的感觉,而不是融入到救灾当中。观感不佳,加上回应不利,以及一系列的负面事件,确实对社会慈善机构造成了很严重的信任危机。
雅安地震后的第一时间,中国红十字总会就呼吁各界积极捐款捐物,参与紧急救灾,但有人持有异议。对此,壹基金执行理事长王石转达李连杰的观点说"没有红十字会,就没有壹基金,仅仅依靠壹基金远远不够,不能因为个别事件,失去对红十字会、对传统民政系统震灾期间发挥作用的信任。"
在慈善机构普遍遭遇信任危机的当下,这样的声音也许容易得到很多人认同。很多人质疑:现在能够将救灾物资"直接送到灾民手里"吗?
张彬:普通老百姓对于红十字会怎么运作、怎么管理可能并不清楚。目前,很多人对这存在质疑。红十字会作为中国最大的慈善组织之一,有指导和帮扶其他民间慈善团队的义务。另外,慈善体系要挂靠在某一个相应的高端机构下面,没有红十字会,也没有壹基金。
红十字会现在很多的救灾工作正在进行当中,我认为我们的批评还是要慎重一点。不能把情绪无限制的宣泄,在这样一个救灾的关键时刻,红十字会发挥作用,先不管它有什么问题,它发挥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现在媒体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主流媒体,同时也有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大多数人很难一下子建立起对红十字会的信任,这是不是会影响红会信任的建立?
张彬:肯定是这样的。这就是“塔西佗陷阱”,只要失去公信力,甭管你做好事、做坏事,大家认为你全是做坏事,全是说谎话,目前红十字会就陷入了这么一个怪圈,当然有网络的因素,也有它自身的因素。
在网络自媒体时代发达的今天,往往会带来很多的塔西佗效应,及时应对可能一些危机就会消灭于无形,如果放任漠视,很可能就会愈演愈烈。对于红会来讲,回应虽然很及时,但是回应的力度不大,尤其监管流程并没有完全公开,钱款的使用并没有一个完整、透明、公正的运行环境,让公众知道,质疑的声音自然不会减小。
过去红会垄断了慈善路径,是不是有更多的慈善机构加入以后,红会才更有动力改善自身?
张彬:是这样的。目前,越来越多的慈善团队出现了,从体制上进行完全的切割,即便红会原来有很多质疑,除了它不透明之外,可能还有跟公权力靠得太近,跟商业靠的太近,有很大的关系。能不能回归它社会公益属性,对它来讲是个考验。
红会能不能真正把这种质疑、甚至是谩骂转化成一种自我监督的动力,真正将一个清正、公正运营机制透明的慈善组织展现在公众面前,才是最需要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