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人士解析芦山灾区地质灾害防治
截至目前,芦山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规模普遍要小,大的滑坡和地表开裂相对较少。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23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指出,芦山地震比汶川地震震级低、持续时间短,直接诱发产生灾害相对较少,但绝不意味着可以掉以轻心。在一定程度上说,山体“松而未滑、崩而不溃”,使后续防治形势更为严峻。
短期地质灾害伤亡低
同汶川大地震相比,芦山地震的次生灾害有什么特点,规模如何?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专家表示,从龙门乡、宝盛乡到太平乡、双石镇,走遍震中,一个明显感受是此次地震诱发地灾特点和汶川地震时有很大区别。目前芦山地震诱发的显化的地灾数量和面密度少,类型以崩塌、表层滑塌、飞石为主,规模普遍要小,大的滑坡和地表开裂相对较少。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中心主任崔瑛、副主任田廷山说,与汶川地震相比,这次地震无论是震中破坏程度还是波及面积都相差很多。“上次是8.0级,这次是7.0级,震级差一级,释放能量相差约33倍。”
据介绍,目前36支排查队伍对全川临近震区9个市(州)展开地灾隐患排查,并逐步开展临时安置点及抢险救援队伍安置点危险性评估工作。吸取汶川地震经验,考虑到震后一些乡镇通行困难,测绘、地质调查、地质环境监测机构组织了航拍。截至目前排查285处地灾隐患点,对近40处临时安置点进行危险性评估。
次生灾害大 患在于远忧
当下地质灾害规模小,伤亡少,是否可以稍松一口气?答案恰恰相反。
“汶川地震称得上翻天覆地,大多数松动岩石都震下来了。雅安地震强度远没有汶川地震大,山上的岩石许多被震松了,却没有掉下来或者滑下来,这就大大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田廷山说,现在还不是汛期,如果不及时排查、发现并治理,一旦汛期到来,许多隐患就可能酿成灾祸。地质工作者当前就是要加强地灾隐患排查,防止暴雨引发高位滑坡或泥石流。
余震数量多、震级高,对斜坡坡体潜在破坏非常大。坡体松散,但松而未滑、摇而未掉,隐蔽性、滞后性强,如何评价没有显化的地灾隐患就非常重要。雅安降雨非常丰沛,诱发地灾可能性大大增加。“我们希望受灾地区的人们,一定要重视对地灾的防范,防止出现新悲剧,千万不能掉以轻心。”田廷山说。
高度关注“临界降雨量”
春夏之交,华西即将入汛,今后地质灾害防治要害都在哪里?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殷跃平指出两点:一是芦山地震虽然没有发生碎屑流,但有小的抛射过程,堆在山顶上,一遇到暴雨,很容易形成高位泥石流。二是隐蔽性。震裂山体相对发育,有危石和巨大滚石。建议排查时遇到的小的危岩,可以就地清除。危害行人的地方,最好有警示牌。
“监测预警,要把临界降雨量往下调一下。排查要细,最好做一些测绘,集镇的排查调查应是重中之重,避免群死群伤。沿活动断裂带2-5公里的集镇都应该是排查重点。”殷跃平说,排查时要把遥感影像应用特别是无人机的应用作为必备手段。要对宝兴、芦山以及附近县的已有地灾防治工程进行健康诊断。另外,一定要关注龙门山断裂带。
险情不限于“7度以上”
从国内外地震经验来看,芦山震区次生灾害有什么特别值得警惕的?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副主任刘传正说,这次地震出现7度-9度的震中区,根据国内外统计经验,7度以上的地区,只要有地形高差,就肯定会出现不同规模的崩滑流。“最起码要对6度以上的范围进行全面的灾隐患排查。由于此次地震的余震非常多,出现反复震动条件下岩土的疲劳破坏问题,因此可能要把排查范围扩大到5度地区,特别是地形高陡、沟谷发育的地区,排查范围更要扩大。”
专家反复强调余震多的潜在威胁。在安置点和灾后重建的地灾危险性评估中,一定要考虑多次余震的背景,把将来可能发生的地灾考虑进去,初步评估出可能的运动、危害范围。要调动研究力量,尽快查阅岩土在几十次振动情况下循环破坏、周期性破坏的国内外资料,这对下一步工作部署特别是灾后重建意义很大。(记者 王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