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长江之变】江西上犹脱贫蝶变:告别土坯房 贫瘠土地长出“金山银山”
中新网客户端赣州7月12日电(冷昊阳)九十九曲犹江蜿蜒不改,一江两岸山峦起伏依旧……在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当地近年来持续发力生态环境保护,工业基础越发夯实,生态旅游红红火火,实现了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这块曾经被视为落后贫瘠的土地,如今已换新颜。
绿水青山
在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阳明湖畔坐落着一座“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和“省级水生态文明村”——园村。
但在园村的历史上,也曾被生态环境问题所困扰,这其中,水污染首当其冲。由于当地缺乏处理生活污水的有效手段,生活污水直排给当地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压力,当地村民也饱受污染之困。
自2006年起,当地开始推广“水生植物净化系统”,以将村民产生的污水进行初始分户净化,再将这些生活污水引入现存或新建的湿地塘中。通过水生植物对污染物的拦截作用、水生植物对有机物的降解作用和植物本身对营养盐的吸收作用而净化污染物,最后将净化后的水重新排回湖泊或河流。
“刚开始推广的时候,由于需要在每户安装分户净化装置,虽然有政府补贴,但还是有些村民不理解、有意见。”园村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村民环保意识的提升,以及逐渐看到净化装置带来的环境改善,后续推广越来越顺利,园村的生态环境也得以持续改善。
园村的案例只是上犹县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上犹县坚持治山、治水、治污“三治”同步,全面实施了“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以及上犹江陡水流域综合治理、水源涵养工程等项目。这里构筑起沿江沿河污水处理、农村面源垃圾治理、生态岸线修复、水源涵养林保护等四道生态屏障。
据介绍,近年来,该县严控“三高”产业新增产能项目,大力推广运用节能环保等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关闭和搬迁了137家污染企业,拒绝了160个对环境有破坏或污染的产业项目落户。
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上犹的一张靓丽名片。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1.4%,接连摘取了“中国天然氧吧”、“全国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全国“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先进单位”等荣誉。
金山银山
在这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除了守住绿水青山,如何能够走出贫困,换来“金山银山”同样是当地村民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脱贫致富路上,当地人首先想到了历史悠久的茶叶种植。“我家2亩山地都种茶,今年每亩鲜叶就能卖6000多元。”对今年的家庭收入,在茶园劳作的贫困户李春香感到满意,在过去,这样的价格是很难达到的。
“公司免费提供茶苗、技术,统一负责收购,村民都乐意在山上、农田、荒地里种茶,小茶叶成为村民致富的‘黄金叶’。”村党支部书记吉健康介绍说,目前,全村拥有茶叶面积5680亩、茶叶加工厂15家,人均茶叶面积1.43亩。仅近两年,全村就有100多人借“茶”脱贫。
除了在农业上发力,工业也是上犹县近年来主要发展的“强力引擎”之一。
记者在上犹县元源新材料有限公司看到,这家玻璃纤维生产企业机器轰鸣,池窑拉丝生产线上井然有序,库房内待售的商品摆放整齐,一片热火朝天。据介绍,该公司主要生产各种规格玻璃纤维纱、短切毡、短切纤维、无捻粗纱等制品,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化工、医疗卫生、航空航天、农业等重要领域。
和元源新材料有限公司类似,短短几年,上犹县规模以上企业从6家就迅速发展到24家,主营业务收入保持35%以上的增长,获批“中国玻纤新型复合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示范基地”。
此外,依托生态优势和旅游资源禀赋,上犹县按照“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建设”的理念,扎实推进全域旅游建设。精心打造“一条鱼、一幅画、一杯茶、一块石、一列小火车”生态旅游“五张名片”,重点发展生态鱼、油画、观赏石、温泉、森林小火车等生态旅游拳头产品,吸引大量周边城市及粤港澳地区的游客来休闲旅游。
如今,上犹全县告别了透风漏雨的土坯房,喝上了干净水,用上了稳压电,卫生厕所成为“标配”;新修的各级道路1000多公里,四面八方的“山门”全部打开,自然村100%通水泥路;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底的33.3%降至2018年底的0.78%,顺利实现了脱贫摘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