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今日之中国,读懂习近平定位的“世界之中国”
(近观中国)站在今日之中国,读懂习近平定位的“世界之中国”
中新社北京10月1日电 题:站在今日之中国,读懂习近平定位的“世界之中国”
作者 钟三屏
2019年10月1日,新中国迎来70华诞。站在这一历史节点上,今日之中国如何思考自身与世界的关系,对自身在世界坐标中的位置有何新的期待?
“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这是习近平描述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观察认为,“世界之中国”这一极简表述,不仅从静态意义上指明了中国与世界的地域联系,还从动态意义上勾勒了中国与世界相互影响、相互形塑、相互需要的关系。
70年,新中国一路走到今天,靠的是什么?追忆历程,把酒回望,一杯敬自己,一杯敬世界。70年间,中国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主导自己的命运,同时也离不开外部世界,正如《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白皮书所指,中国在与世界的联系互动中发展。
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百业待兴到“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实验室”,从现代化的追赶者到走出独有的现代化道路,从温饱不足到奔向小康……中国这些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举国上下干出来的。习近平将之定义为“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今日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习近平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比喻为“一场接力跑”,勉励奋斗史诗的书写者“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是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回首新中国70年的发展历程,世界“大气候”变化带给中国的机遇和改变亦不容忽视。从封闭半封闭到敞开国门拥抱世界,从被隔离于国际经济体系之外到成为经济全球化重要推手,从“一边倒”到打造全方位外交……70年间中国的重要选择、重大转型无不打上了世界“时”与“势”的印记。
对于来自世界的暖流,习近平毫不讳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对于侵袭世界的寒流,如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单边主义蔓延等,他正视挑战的同时呼吁求同存异,“我们处在不同发展阶段,在一些问题上存在利益差异和观点分歧很正常”“关键是要弘扬伙伴精神”,向世界传递辩证务实的解局思路。
纵观70年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观察家认为,这一关系既表现为“世界之于中国”,又表现为“中国之于世界”。随着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舆论越来越关注“中国之于世界”。有外媒慨叹,“世界曾以为它将改变中国,然而中国取得了如此壮观的成功,它已经改变了世界”。
面对“世界之中国”这一定位,中国如何更好作为?放眼寰宇,八方祝酒,一杯敬当下,一杯敬未来。70年是节点,更是新起点,只有总结好当下,才能继往开来。
“世界之中国”首先表现为对“我”的观照。习近平曾说,“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对世界而言就是贡献”。这表明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自身发展仍是中国的第一要务。7亿多中国人实现脱贫对全球减贫的贡献,中国经济“稳中有进”带给世界的确定性,“中国经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借鉴,坚持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都是这方面的体现。
“世界之中国”同时表现为对“我们”的观照。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将中国定位为“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推动者、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动力源、各国拓展商机的活力大市场、全球治理改革的积极贡献者”,倡导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体现了习近平对中国如何在物质、制度、理念等维度面向世界的思考。这些思考伴随着中国大门越开越大、共建“一带一路”、创建亚投行、积极参与维和等作为,转化为可感知的成果。
习近平还进一步向世界宣示,“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这不仅强调了“世界之中国”的恒久基调,也指明了中国未来与世界更好互动的两个发力方向。
一是经济发展上、国家心态上的更加开放,比如打造全方位开放格局、不断拓展全球“朋友圈”。二是为全球治理贡献更多“和合共生”等“东方智慧”以及国际公共产品,正如习近平所言,“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继续丰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分析认为,习近平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着眼于为人类共建美好世界寻找最大公约数。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不仅面临国与国如何更好相处的课题,同时面临技术进步带来的数字治理等全新挑战,建设“美好星球”非一朝一夕可成,也无法仅靠一两个国家的力量实现。独行快,众行远,“世界之中国”期待来自世界的更多回应。
站在今日之中国,走向未来之中国,中国与世界的深度融合乃大势所趋。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和”风已从东方吹来。(完)
专题:近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