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上海市委:减学生、家长、学校心理之“负”破“减负”难题
中新网上海1月17日电 (记者 许婧)中小学生的教育“减负”是个老话题,也是涉及千家万户的热点问题,面对即将开启的寒假模式,不少家长左右为难,一边是感情上希望孩子好好休息,一边是理智上休息多了下学期可能跟不上。在17日举行的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二场大会发言上,民进上海市委提出,破“减负”难题,要减去学生、家长、学校心理之“负”,做教育改革先行者。
教育“减负”提出已超过30年,从1985年至今,中央下达“减负令”50余次。2018年12月,教育部出台“减负30条”;2019年9月,上海颁布中小学减负增效实施意见,明确要求严控课时总量、不拔高教学要求、不赶超教学进度,决心和力度,可谓空前。
“课时、作业只是负担的外在表现,如果课堂形式、教育方法、考试招录制度和对学生、学校评价方式不变,大家依然会在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道路上越陷越深。比起单纯课业减负,我们更呼唤减去学生、家长、学校心理之‘负’,面向未来,以公平为基,激发学习内生动力,重塑全社会的成才观。”代表民进上海市委发言的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范秀敏呼吁,今天再议“减负”,必须将这个话题放在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高度来认识。
在高难度自招考、中考分流率超1/3的情况下,焦虑层层传导,公办减负冲民办、校内减负校外补,已成为大部分沪上家庭的共识。共识代价,则是孩子疲于奔命、被迫填鸭,心理问题屡见不鲜。“减负”之路,依然漫漫。
根据2019年一所上海某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抽样调查显示,68.14%的新生来自民办或名牌公办初中,初三时每周参加1个以上校外辅导班的占84.56%,3个以上占61.28%,5个以上占26.51%。
范秀敏直言,如果说临近中考补课尚可理解,减负政策的重点区——小学一二年级,反而是校外培训机构开班最多、报班最难的阶段。父母不识“学而思”,只缘对娃“不上心”。
这位委员在发言中直言“减负”要从基础教育阶段入手,变革教育教学方式、重塑社会成才观、办好每所“家门口的学校”。
“基础教育阶段,优质均衡是必然追求。上海中小学有‘高峰’亦有‘平原’,择校焦虑由此产生。现在推进集团化、学区化办学,起到一定效果,但总体而言,均衡的意愿和力度还远远不够。” 范秀敏举例说,日本中小学有“教师轮换制”,公办教师在同一学校连续工作不得超过5年,确保了学校间差距很小。在上海,有没有在同一集团、学区内推行的可能?这需要从全市学校行政级别、教师职数额度配置、管理权上通盘考虑,短时间内,可从校长强制轮岗开始,逐步理顺体制机制,盘活优质教育资源,切实办好每所“家门口的学校”。
民进上海市委建议上海先行先试,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和社会评价体系上,营造有利于各行各业人才成长的土壤。融合基于认知的学历资格和基于技能的职业资格,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等值,加速学历社会向资格社会转型。
在今年上海两会现场,教育“减负”依然是热词。代表委员们一说起青少年课业负担,纷纷表示“有话要说”,他们认为,孩子的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课业负担太多、压力太大;建议要组织专家、一线教师编撰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使用的指导手册,并开展专项课题研究,对已形成的好做法进行梳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对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说,在政府工作中,教育不应该只是民生的N分之一,应该把它放到上海未来人力资源结构形成这样的高度来看待。
黄震亦赞同,为学生减负,不是减几个课时、下午早点放学等措施能改变的,因为孩子们还会被塞进各种补习班,“如果教育教学的方法、招考招录的方式不改变,评价体系不改变,成才观不改变,减负是无效的”。(完)
- 专题:2020年地方两会
国内新闻精选:
- 2024年11月21日 22:45:01
- 2024年11月21日 22:22:34
- 2024年11月21日 14:10:23
- 2024年11月21日 14:03:33
- 2024年11月21日 11:16:50
- 2024年11月21日 09:30:55
- 2024年11月21日 09:28:03
- 2024年11月20日 18:33:42
- 2024年11月20日 15:27:39
- 2024年11月20日 12:2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