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赋能 雄安教育预见“未来”
【瓣瓣同心 携手共进】京津冀协同赋能 雄安教育预见“未来”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雄安12月15日讯(记者 石兰)2018年,对每一位参与雄安建设的人来说,都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教育工作者们带着他们的教育梦想、教育情怀和教育责任参与到雄安学校的援助与建设中,给新区基础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将京津冀的名校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根植入雄安的学校,做好“千年大计”中教育的关键起步。
12月14日,“瓣瓣同心·携手共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先后来到北京中关村第三小学雄安校区,探访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给新区教育带来的变化。
2018年,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雄安校区在3月1日正式挂牌,成为第一批入驻雄安的学校。两年来,北京雄安两地教职工频繁交流互动、精准对接、深度援助,许多具体项目已经或正在落地。中关村第三小学雄安校区的教育生态正悄然发生着改变。
为实现京雄两地学校一体化管理,雄安校区以“共治、共创、共享”为新发展理念,改革管理机制,缩短管理链条。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为调动教师积极性,学校实施了教师聘任制改革,实现了学校、教师双向选择,聘任上岗,优化了现有教师资源。在教研机制改革方面,由北京支教教师团队分学科学段跟进指导,包括专题学习、教材分析、作业设计等,使课堂走向高效实效。2018年底,学校组建了“新时代教师研修工作站”,将课程、教学工作中的重要问题、难点问题梳理出来,形成12个研修项目,由总校导师带领雄安校区的教师团队进行研究。2019年底,研修站扩容成立“雄县小学干部教师培训基地”,通过跟岗学习,每年为雄县培养10名骨干校长和30名骨干教师,为雄县乡村教育助力,带动雄安邻家学校发展,使京雄两地的教育达到深度融合。
同时,学校聚焦课程改革,设置雄安特色课程体系,开发出“体育好玩”课程、“雄安农场”劳动课程、“我与雄安共成长”德育大课程、“开放课程”和“志愿小导游”社会服务课程。还有3D打印、电脑编程、机器人、书法、绘画、木工、轮滑、合唱、中国鼓、舞蹈等近30门学生社团课程。
走进教学楼,大厅墙上展示着学生的书法和绘画作品,三楼走廊设置有展台,摆放着学生们的木工作品,随后记者来到学校的“人工智能实验室”,教室里陈列着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的3D打印作品和各种科技手工作品。
学校副校长郑红彦告诉记者,“智能实验室”正是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援助办学的最好体现。“学生在这里不仅可以学习制作各类科技手工,还能学习网络编程,让学生全方位地融入5G智能教学,从小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这也符合雄安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理念。”
在采访过程中,有学生向记者表示,“现在最喜欢上编程课了,以前的微机课就是在电脑上画画,远不如现在的编程有意思”,还有学生说,“以前不喜欢体育课,因为老是跑步,现在体育老师会带着我们做各种体育活动。”……从这些话中,记者能够感受到学生现在对于学习和课余生活的热爱。
来自北京的帮扶教师张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通过帮扶教育,孩子们的自主性增强了,综合能力也提高了。对此,家长给予了肯定,表示“孩子更爱学了,以前放学后做完作业就没事了,现在会对课程有更多的思考和研究”,此外还有家长认为,孩子学习人工智能课程后,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明显提升、思维也更加活跃。
“当看到孩子眼里有了光,我们就看到了教育的价值所在。”学校副校长郑红彦说。
截至目前,京津冀56所优质学校已与雄安新区59所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各种形式的帮扶合作关系,派出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开展组团式帮扶和整体托管。援助学校给新区基础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将京津冀名校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根植入雄安的学校,大幅度提高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
国内新闻精选:
- 2024年11月21日 14:10:23
- 2024年11月21日 14:03:33
- 2024年11月21日 11:16:50
- 2024年11月21日 09:30:55
- 2024年11月21日 09:28:03
- 2024年11月20日 18:33:42
- 2024年11月20日 15:27:39
- 2024年11月20日 12:25:41
- 2024年11月20日 09:42:43
- 2024年11月19日 22: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