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六十年的历史性握手

  中新社记者 刘舒凌

  2005年4月29日下午3时,恢弘庄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和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他们的脚下正是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的两条红地毯的中央交汇点。

  两人微笑寒暄,并侧身接受左右两侧上百名中外记者拍照与摄像。镁光灯啪啪啪闪成一片。这是历史性一刻。跨越60年风风雨雨,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实现历史性握手。其时,两位领导人同着深色西服,胡锦涛系红色领带,连战系蓝色领带。接着,两位领导人与国民党访问团成员、中共参加会面的人士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拍照留念。

  胡锦涛随后发表重要讲话。他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国民党访问团踏上大陆的那一刻,两党就共同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这一步必将记载在两岸关系发展的史册上。他说,国民党大陆访问团这次访问,以及两党交流对话,已经给两岸关系改善注入了春天的气息。

  连战在谈话时说,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过去曾经有过冲突,但历史毕竟已经是过去的事情,我们没有办法在此时此刻再来改变历史,未来却是掌握在我们的手里。他表示,以迎接未来这种主导的理念来追求未来,相信“逝者已矣,来者可追”。

  3时30分,胡锦涛总书记与连战主席的历史性会谈在大会堂福建厅正式开始。记者们被允许进入短暂拍摄。胡锦涛向连战表示,“我们需要给传媒几分钟时间,拍一下镜头”;连战微笑着表示赞同。会谈一直持续到5时10分,大大超过预计。之后,两党发表新闻公报。

  公报称,这是60年来国共两党主要领导人首次会谈,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基于两党对促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承诺和对人民利益的关切,胡总书记与连主席决定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历史就是这样奇妙。12年前的今天,即1993年的4月29日,汪道涵先生与辜振甫先生签署了《汪辜会谈共同协议》。

  (中新社北京2005年4月29日电)

  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是中国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国家级通讯社,是以台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与之有联系的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际性通讯社。

  经刘少奇定名,1952年10月1日,中新社由中国新闻界和侨界知名人士发起成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是中新社的创办人和领导者。发起创建中新社的还有金仲华、胡愈之、洪丝丝等文化界、新闻界知名人士。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担任第一任社长。中新社的前身是1938年在周恩来的参与策划下,由进步文化人士范长江、胡愈之等发起成立的爱国进步新闻机构——国际新闻社。 中新社担负的职能主要是:对外新闻报道的国家级通讯社,世界华文媒体信息总汇,国际性通讯社。履行职能主要通过四种形式:一是传统形式的报道,包括文字、图片通稿,专稿等;二是新形式的报道,主要是网络、信息、视频、手机短信等;三是对海外华文报纸供版;四是社办报刊。

  中新社现有员工2000余人,总社设在北京,拥有46个境内外分社。在北京、纽约、香港设立发稿中心。建有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信息发布体系,每天24小时不间断向世界各地播发文字、图片、网络、视频、手机短信等各类新闻信息产品,客户和合作伙伴遍及世界各地。

  中新社是亚洲上网最早的中文媒体。m.johnnytowncar.com于1995年在香港创建。1999年1月1日,中新社总社在北京开办中国新闻网,简称“中新网”。中新网秉承中新社的传统风格,追求“快速、平实、客观、理性、专业、雅致”,在众多的网络媒体中别具一格。中新网是中国重要的新闻网站,也是全球中文互联网原创新闻报道最重要的内容供应者。 中新社于2000年1月1日创刊出版的《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已是中国最知名的时政周刊之一,并以英、日、韩、意等4种外国语出版5种版本。周刊以其敏锐、深刻、犀利、独到的精神坐标在国内新闻周刊中独树一帜,其个性化标签“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已鲜明地印刻在读者心目之中。

  中新社每两年主办一次“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规模最大的全球华文传媒领袖峰会,从2001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六届。2009年第五届论坛期间,在中新社倡议下成立了以“服务、互动、平等、共赢”为宗旨的“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目前联盟有34个国家和地区的304家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总机:86-10-8782668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