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记忆

杨北钊

  我是1955年初从印度尼西亚归国的华侨青年,同年4月参加工作,被分配到中新社福建办事处(分社的前身)任实习记者。五十多年来一直都在中新社从事对外宣传工作,直到退休。在我从事专业摄影记者期间,中新社领导和同事们给我极大的帮助和鼓励,我也从工作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专访陈嘉庚老先生

本文作者与陈嘉庚先生合影。

  1955年深秋,我第一次到厦门集美侨校采访陈嘉庚老先生,陪我同去的有杜成国(文革后曾在中新社电影部工作)等侨友。当我们走进陈老先生办公室时,非常惊讶,这竟然是教学楼的一角,只有十多平米,里面一副桌椅和一张木制单人床,床上一套旧被褥和蚊帐,床的旁边放着一个衣架。简陋而朴素的住所,很难让人想象到,这就是被毛主席称之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伟人陈嘉庚的住所。

  当我们一行人步入鳌园,瞻仰集美解放纪念碑时,非常幸运地遇见了陈嘉庚先生。他身着一套旧中山装,头戴鸭舌帽,手握拐杖,热情地用闽南话和我们交谈。据他介绍,他每天都来到这里,亲自规划设计并监督施工他的陵墓,但他总是和墓地保持一定距离,决不靠近。在征得陈老先生同意后,我们一行人在纪念碑前和他合影留念。

  郭沫若游武夷山

1962年,郭沫若到福建视察工作,期间冒雨游览武夷山。

  1962年12月,郭沫若携夫人于立群和儿子等一行人,第一次来到福建武夷山考察。省委统战部部长张兆汉、省文化局副局长蔡大燮、交际处张处长负责接待,分社特派我随同采访。

  我们4人提前从福州赶到南平去迎接。郭老一行人中,有八一电影制片厂办公室主任,电影厂摄影师等。我们分乘几部轿车,沿着弯弯曲曲的公路,顺建溪北上,经建瓯、建阳直奔武夷山军区疗养院。郭沫若一行下榻,受到当地刘政委和院里医生护士的热情接待。主人用正宗的武夷山大红袍名茶款待我们。隔日,郭老一行兴致勃勃地冒雨乘竹排游览九曲溪。郭老在观赏悬挂在岩石洞里的仙人板时,感叹地说:“我们家乡四川,同样也有这种悬棺。”登岸后,郭老见到武夷山特产的方竹,很感兴趣,随从的人砍了一根给他做拐杖。这时我赶紧跑到他们前头,选择九曲溪畔的玉女峰做背景,拍下了颇有历史意义的《郭老冒雨游武夷》这张照片。

  毛主席永在我心中

1966年10月1日,毛主席接见游行群众。

  1966年10月1日,我随同华侨回国观光团参加在北京的国庆观礼。当我们参观游行结束,并准备返回时,天安门前人头攒动,“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一浪高过一浪。只见一大批警卫簇拥着毛主席步出天安门。我正好就站在金水桥畔,赶紧爬到栏杆上拍摄。随毛主席走出的还有周总理等中央首长,我激动万分,差一点掉下去,幸好旁边的警卫战士抓住我。

  随后更激动人心的画面出现了。毛主席等返回时,我及时抓住了有利时机,迅速小跑进入天安门内,边退边拍,此时我距离毛主席只有三四米远,由于心情特别激动,光线已比较暗,来不及装闪光灯,只能用手中的罗来相机,100度的黑白片,F3.5的光圈,1/30秒的快门速度,结果拍出来的相片全部都模糊。至今我还有些遗憾,但这是我唯一一次近距离拍摄毛主席,也是我最难忘的回忆。

  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是中国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国家级通讯社,是以台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与之有联系的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际性通讯社。

  经刘少奇定名,1952年10月1日,中新社由中国新闻界和侨界知名人士发起成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是中新社的创办人和领导者。发起创建中新社的还有金仲华、胡愈之、洪丝丝等文化界、新闻界知名人士。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担任第一任社长。中新社的前身是1938年在周恩来的参与策划下,由进步文化人士范长江、胡愈之等发起成立的爱国进步新闻机构——国际新闻社。 中新社担负的职能主要是:对外新闻报道的国家级通讯社,世界华文媒体信息总汇,国际性通讯社。履行职能主要通过四种形式:一是传统形式的报道,包括文字、图片通稿,专稿等;二是新形式的报道,主要是网络、信息、视频、手机短信等;三是对海外华文报纸供版;四是社办报刊。

  中新社现有员工2000余人,总社设在北京,拥有46个境内外分社。在北京、纽约、香港设立发稿中心。建有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信息发布体系,每天24小时不间断向世界各地播发文字、图片、网络、视频、手机短信等各类新闻信息产品,客户和合作伙伴遍及世界各地。

  中新社是亚洲上网最早的中文媒体。m.johnnytowncar.com于1995年在香港创建。1999年1月1日,中新社总社在北京开办中国新闻网,简称“中新网”。中新网秉承中新社的传统风格,追求“快速、平实、客观、理性、专业、雅致”,在众多的网络媒体中别具一格。中新网是中国重要的新闻网站,也是全球中文互联网原创新闻报道最重要的内容供应者。 中新社于2000年1月1日创刊出版的《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已是中国最知名的时政周刊之一,并以英、日、韩、意等4种外国语出版5种版本。周刊以其敏锐、深刻、犀利、独到的精神坐标在国内新闻周刊中独树一帜,其个性化标签“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已鲜明地印刻在读者心目之中。

  中新社每两年主办一次“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规模最大的全球华文传媒领袖峰会,从2001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六届。2009年第五届论坛期间,在中新社倡议下成立了以“服务、互动、平等、共赢”为宗旨的“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目前联盟有34个国家和地区的304家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总机:86-10-8782668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