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殿伟
忆昔中新初创时,北新桥畔楼一栋。
五湖四海汇聚此,一视同仁显宽容①。
最大难题是读者,境内境外大不同。
应视对象作宣传,典范古有汉牟融②。
“三因”方针既制定③,贯彻却非轻易功。
左倾思潮时相袭,豪言壮语遍稿中。
大会小会反复讲:爱国主义分两重④。
真理终于得认同,从此业务日向荣。
发展事业须重才,张公与人善相通。
和颜悦色待异见,笑看属下抢话筒⑤。
公务压肩无闲时,偏挤寸阴砺笔锋。
且喜离休得暇日,数年即出书两种。
《才子邓拓》赞时贤⑥,《长城内外》话峥嵘⑦。
可惜黄鹤去不还,白云悠悠吊斯翁。
注1: 当时中新社的干部来自国内国外,四面八方,张帆同志和其他社领导对干部一视同仁,量才使用。
注2:牟融系东汉时代的著名学者,他向儒生讲授佛经,儒生听不懂,于是他改以儒学理论来讲解佛经,儒生听后大悦。
注3:“三因”方针,即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注4:廖承志同志在中新社做的报告中,将爱国主义分为核心部分和广阔部分,理论十分精辟。张帆同志和其他社领导在大会小会上反复地阐述廖公的精辟理论,使这一理论成为中新社的爱国主义宣传方针的理论基础。
注5:有一年开分社会议时,张帆同志正在讲台上做报告,突然某部门一位负责人走上讲台,从张帆面前拿过话筒讲起来。开始我还以为他想插几句话,不料他竟高谈阔论起来,足有十几二十分钟,这是不礼貌的行为,而张帆同志却仍然面带微笑,默默地在一旁坐着听他把话讲完。
注6:《才子邓拓》是一部传记体文学作品,记述杰出的新闻工作者邓拓同志的人生经历和才华。
注7:《长城内外》是一部长篇小说,内容是写抗战时期晋察冀根据地和晋察冀日报的斗争历程,峥嵘岁月。
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是中国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国家级通讯社,是以台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与之有联系的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际性通讯社。
经刘少奇定名,1952年10月1日,中新社由中国新闻界和侨界知名人士发起成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是中新社的创办人和领导者。发起创建中新社的还有金仲华、胡愈之、洪丝丝等文化界、新闻界知名人士。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担任第一任社长。中新社的前身是1938年在周恩来的参与策划下,由进步文化人士范长江、胡愈之等发起成立的爱国进步新闻机构——国际新闻社。 中新社担负的职能主要是:对外新闻报道的国家级通讯社,世界华文媒体信息总汇,国际性通讯社。履行职能主要通过四种形式:一是传统形式的报道,包括文字、图片通稿,专稿等;二是新形式的报道,主要是网络、信息、视频、手机短信等;三是对海外华文报纸供版;四是社办报刊。
中新社现有员工2000余人,总社设在北京,拥有46个境内外分社。在北京、纽约、香港设立发稿中心。建有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信息发布体系,每天24小时不间断向世界各地播发文字、图片、网络、视频、手机短信等各类新闻信息产品,客户和合作伙伴遍及世界各地。
中新社是亚洲上网最早的中文媒体。m.johnnytowncar.com于1995年在香港创建。1999年1月1日,中新社总社在北京开办中国新闻网,简称“中新网”。中新网秉承中新社的传统风格,追求“快速、平实、客观、理性、专业、雅致”,在众多的网络媒体中别具一格。中新网是中国重要的新闻网站,也是全球中文互联网原创新闻报道最重要的内容供应者。 中新社于2000年1月1日创刊出版的《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已是中国最知名的时政周刊之一,并以英、日、韩、意等4种外国语出版5种版本。周刊以其敏锐、深刻、犀利、独到的精神坐标在国内新闻周刊中独树一帜,其个性化标签“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已鲜明地印刻在读者心目之中。
中新社每两年主办一次“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规模最大的全球华文传媒领袖峰会,从2001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六届。2009年第五届论坛期间,在中新社倡议下成立了以“服务、互动、平等、共赢”为宗旨的“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目前联盟有34个国家和地区的304家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