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 砥砺奋进 开创中新社事业发展新纪元(2)

  在全国“两会”、汶川地震三周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国入世十周年、深圳大运会等重大战役性报道和德班气候变化大会、“天宫一号”发射成功及其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中国航母首次试航、京沪高铁通车、“雪龙号”南极科考、中国足球反赌扫黑系列案件等重要事件报道中,我社都加强组织协调,努力提高报道的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对重大议题的舆论引导能力进一步提升。

  (二)突发事件报道反应迅速、及时准确,增强国际话语权

  2011年,我社突发事件报道应急机制进一步完善,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快速反应、深入一线、“先声夺人”,做到了在重大问题上不缺位,在关键时刻不失语,国际话语权得到增强,已初步显示了我社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成效。

  在“3•11”日本大地震发生后,我社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前后方、多部门配合,以文、图、网、视、版、刊等全媒体形式,对地震海啸灾难及随后的核泄漏危机做了深入采访报道。日本分社和各部门抽调赴现场的记者先后两批共17人次,他们克服了采访报道过程中难以预料的困难,协力同心,不畏艰险,日夜兼程,连续奋战,甚至冒着遭遇核辐射的危险,深入福岛等重灾区,出色地完成了报道任务,充分体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中新社人的职业精神。此次报道,不仅为中新社国际突发事件的报道积累了宝贵经验,而且很好地发挥了中新社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作为这次报道的展示平台之一,中新网在日本大地震期间创下了全球排名223位的新高。

  在我驻利比亚人员撤离行动中,我社发挥对外特色,及时组织报道,凸显我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和负责任大国形象。我社不仅在第一时间连线采访了中国驻当地使领馆、中资机构在华总部负责人,而且派遣驻德国和法国记者分赴马耳他及希腊,并特派一位记者随最后一批迎接从利比亚回国人员的国航专机前往突尼斯,从前方发回图文并茂的现场新闻和图片,成为我社加强对重要国际新闻事件现场报道的又一成功范例。

  2011年7月底,新疆和田、喀什连续发生几起暴力恐怖袭击事件,我社记者及时赶赴事发一线,报道事实真相,揭露暴徒恶行,对外表达清晰明确的立场,对于避免因信息披露滞后,造成舆论失真、以讹传讹的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次报道中,我社是对外发出中文稿件和图片稿件时间较早、数量最多的媒体,海外华媒广泛刊用,不少英文报纸也都予以刊载,起到了以正视听、正面引导国际舆论的积极作用。

  (三)涉侨报道精心策划凸显特色,发挥侨务外宣主渠道作用

  2011年,我社强化涉侨报道的特色和优势,不仅全面采访报道侨务部门的重要活动,而且努力提升侨务报道的主题演绎能力,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现中国侨务工作的新局面。积极报道全国侨务工作会议、2011“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文化中国•辛亥百年”、第六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第八届世界华裔杰出青年华夏行、第二届世界华文教育大会、第十一届华侨华人创业发展洽谈会等重大涉侨活动。

  2011年全年,我社共发布侨乡侨务各类原创文字稿件约7000篇,图片2000余幅,数量为历年之最,基本体现了“侨乡一草一木,侨界一举一动”的报道思路,进一步树立了在侨务报道方面的权威性。

  从2011年4月开始,我社在广东、福建、上海、广西、浙江、江苏、海南、四川、云南、湖南、河南共11个分社设立了专职侨务采编岗位,依托分社建立起侨务资讯采集网络,在全国各地发展了侨务通讯员500多人。此举一方面密切了分社与各地侨务部门的工作联系,发展壮大了侨务通联队伍,为分社在地方开展工作创造了更多条件;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各分社侨乡侨务报道的热情,使报道数量、质量和关注度都明显提升,作为我社一大特色的侨务报道又焕发出了生机。

  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扎实推进,基础构建初见成效

  2011年,是我社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基础构建年”,也是国家专项资金实际到位、我社重点项目全面启动的一年。通过一年来的扎实工作,我社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各个重点项目,都取得了明显进展,初步奠定了我社国际传播能力的发展基础。

  (一)完善信息采集网络,新闻信息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2011年,我社加紧拓展海内外分社布点,比利时分社于4月正式运作;在巴西、南非设立分社的申请获得批准并已确定派出人选,开始筹组工作;美国休斯敦支社已成立,人员即将到位。国内布点工作也有所进展,贵州分社正式挂牌;黑龙江分社基本建成;内蒙古分社正开始筹组工作;在我社外宣布局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新疆南疆支社和云南瑞丽支社也在抓紧筹建。

  根据去年全社工作会议的部署,2011年6月我社正式成立特稿中心,并依托该中心建立了我社首个专家库,聘请50余名各界知名专家学者加盟。这是实现我社战略转型的重要步骤。成立以来,特稿中心在不断扩大专稿、特稿对海外华文媒体覆盖面的同时,积极拓展向“中间媒体”、高端媒体和台湾媒体的供稿。

  作为我社探索个性化财经新闻服务的一个积极尝试,东南亚财经专线经过半年的试运行,于去年10月全面正式启动。截至2011年底,专线共计发出稿件2250篇,数量稳定增长,质量不断提升;现已在东南亚和海外媒体落地,并在泰国、菲律宾、印尼等多家华文媒体开辟专版,反响良好。

  《中国新闻》报纸编辑部2011年成立。以建设“全社采编业务成果的展示和转化平台、侨务资讯和华人新闻汇集平台”为目标,正积极推动和落实改版工作,为今后的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

  “加强图片报道”是去年全社工作会议确定的十大重点任务之一。2011年,我们着重弥补业务短板,狠抓分社图片报道,随着下半年分社专职摄影记者到位、专业器材到位,总社考核到位、培训到位、管理到位,工作成效显著,全社图片通稿的采用量较上半年增加了三分之一。新闻图片互动平台建设进一步拓展了我社图片采集网络的覆盖面,全年发出签约摄影师稿件13万2千余张,下载近1万6千张,占总下载量的69%,提高了我社原创新闻图片的生产能力和传播能力。

  同时,我社还从新闻产品创新环节入手,推动新闻信息服务水平提升。2011年7月,我社开始尝试向客户播发“图表新闻”,开辟了通稿业务的新形态。截至年底,共提供图表新闻52幅,内容涉及军事、科技、经济、突发事件等,平均采用率达90%。

  (二)海外供版增长迅速,对外传播取得突破

  作为我社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重点项目,海外供版工作在2011年圆满完成了各项阶段性任务:全年对外供版55,000余个,增长25%,日均供版140个,相当于每天出版7份24版的报纸;新增客户20家,签约客户总数达到60家,进一步完善了客户布局;形成了按地区划分的美洲、欧洲和澳洲三大编辑部,建成了近200人的采编队伍,并建立起一支技术研发和客户服务团队。

  2011年,海外供版致力于从单纯的“供版服务”向 “服务+舆论引导”转型的探索,以版面为舞台,通过对重大、热点和突发新闻的专辑、专题策划,实现对海外舆情的影响。2011年,完成相关报道50多项,编制专辑、专版2000多个版次。建立原创团队,提高原创能力,通过直接向供版客户提供社论、专栏评论、网络评论和专稿特稿,抢占舆论高地。

  (三)新闻周刊构建新局,外文版努力进入西方主流社会

  2011年,《中国新闻周刊》实施新的发展战略,开始二次创业的第一个里程。

  周刊继续高举“内容为王”的大旗,在重大主题宣传中积极弘扬主旋律,展现社会积极、正向的力量;在重大突发事件和调查性报道中,以一以贯之的理性、独到、建设性,传递周刊作为领军媒体的力量。成功举办第三届“影响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第六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等活动,进一步彰显了周刊的综合影响力。市场地位进一步巩固,广告销售再创历史新高;发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新媒体建设步伐加快,网站重新改版,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无线资讯终端一一面世。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是中国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国家级通讯社,是以台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与之有联系的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际性通讯社。

  经刘少奇定名,1952年10月1日,中新社由中国新闻界和侨界知名人士发起成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是中新社的创办人和领导者。发起创建中新社的还有金仲华、胡愈之、洪丝丝等文化界、新闻界知名人士。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担任第一任社长。中新社的前身是1938年在周恩来的参与策划下,由进步文化人士范长江、胡愈之等发起成立的爱国进步新闻机构——国际新闻社。 中新社担负的职能主要是:对外新闻报道的国家级通讯社,世界华文媒体信息总汇,国际性通讯社。履行职能主要通过四种形式:一是传统形式的报道,包括文字、图片通稿,专稿等;二是新形式的报道,主要是网络、信息、视频、手机短信等;三是对海外华文报纸供版;四是社办报刊。

  中新社现有员工2000余人,总社设在北京,拥有46个境内外分社。在北京、纽约、香港设立发稿中心。建有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信息发布体系,每天24小时不间断向世界各地播发文字、图片、网络、视频、手机短信等各类新闻信息产品,客户和合作伙伴遍及世界各地。

  中新社是亚洲上网最早的中文媒体。m.johnnytowncar.com于1995年在香港创建。1999年1月1日,中新社总社在北京开办中国新闻网,简称“中新网”。中新网秉承中新社的传统风格,追求“快速、平实、客观、理性、专业、雅致”,在众多的网络媒体中别具一格。中新网是中国重要的新闻网站,也是全球中文互联网原创新闻报道最重要的内容供应者。 中新社于2000年1月1日创刊出版的《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已是中国最知名的时政周刊之一,并以英、日、韩、意等4种外国语出版5种版本。周刊以其敏锐、深刻、犀利、独到的精神坐标在国内新闻周刊中独树一帜,其个性化标签“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已鲜明地印刻在读者心目之中。

  中新社每两年主办一次“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规模最大的全球华文传媒领袖峰会,从2001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六届。2009年第五届论坛期间,在中新社倡议下成立了以“服务、互动、平等、共赢”为宗旨的“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目前联盟有34个国家和地区的304家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总机:86-10-8782668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