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香港之死》的作者还活着

  中新社记者 董会峰

  12年前,美国《财富》杂志刊登题为《香港之死》的封面文章。一时间成为西方部分舆论“唱衰”香港的“典范”。

  6年前,“财富全球论坛”移师香江。有记者问香港的现况如何,《香港之死》一文的作者路易斯•克拉尔尴尬地说:“还算不错。”

  现在,香港回归中国将满10周年。少为人知的是,克拉尔已经去世一年多。如果他还活着,再度来港,将怎样作答?

  也许,克拉尔先生也不得不像《财富》的姊妹刊《时代》那样,承认“现在的香港,比过去任何时候更具活力”。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变化。鲜活的事实让那些恶意抑或善意的预言落空,也折射出香港历经风雨、在曲折中前进的路线图。

  香港回归以来的10年,极不平凡。相信生长、生活于斯的700万香港人体会至深。于他们,这10年,好比坐上海洋公园的过山车,有起有落,既见证了香港回归祖国、终结百年耻辱的辉煌瞬间,也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股市楼市大跌、居港权争议、禽流感、SARS爆发、重大人事变更等严峻考验。正所谓:喜悲交加,苦尽甘来。

  刻下,如果在港,漫步街头,步入马场、舞厅、证交所,即随处可感活力。如果你有10年前来港、在港的经历,更能发现香港之变与不变。这10年,变的是旗子,是地标,是人口,是中国人自己主政香港;港人有了世界一流的新机场,殖民色彩的印记淡出,宽频网络普及,听懂普通话的人增多。这10年,不变的是浪漫,是法治,是自由,是港人所熟悉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黄大仙的香火依然鼎盛,百年山顶缆车依然忙碌,汽车司机依然掌右舵靠左行,兰桂坊依然拥塞着或站或坐喝啤酒的“老外”身影。

  数字更具说服力。香港已连续第13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系。整体竞争力在全球位列三甲。固守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地位。2006年,香港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创纪录的2万7466美元,比1997年增长三成五。近日港股气势如虹,恒生指数劲破22000点,频创历史新高。最近3年,香港经济平均增长7%以上,通胀维持低水平,失业率9年来最低位。

  外资继续看好香港。10年间,世界银行年会、世界会计师大会、《财富》全球论坛、世贸组织第六次部长级会议、2006年世界电信展等相继在香港成功举行。截至目前,已有3900多家跨国公司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或办事处,仅去年一年,来港设点的海外公司就达1200家。

  “有人说,香港正处在20年来最好的时期,我完全同意!”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副教授王家英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毫不掩饰其看法。他说,从中大10年来公布的民调结果看,“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是成功的。

  的确如此!如果不戴“有色眼镜”,你不得不承认,香港回归以来的这10年,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变成生动现实的10年,是香港与内地交流合作不断深化的10年,也是香港同胞国家认同感不断增强的10年。

  近日,在香港,各种庆祝活动“你方歌罢我登场”,数量之多、参与者之众,与10年前相比“有过之无不及”。其背后,反映出港府的库银多了,百姓的腰包鼓了,心气顺了。

  百年沧桑,十年辉煌。庆贺之余,有心、有识之士也在思索:“一国两制”何以能成功,其基本经验何在?

  其一,“一国两制”成功实践,演绎新的香港故事,离不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中央政府和内地的全力支持。10年来,中国领导层始终从“一国两制”的战略大局出发,关注、关爱、关怀香港。只要对香港好,便不计得失;每每在香港遭遇重大挑战的危急时刻即出手相挺。

  1997年起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五年四赴香江。明(29)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将来港出席回归十周年庆典,展开三日紧张行程。一些新的惠港措施将陆续公布。这再次显示,中央诚心诚意支持香港。

  其二,“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离不开“一国两制”这一非凡构想自身的魅力,以及将之法律化的基本法作保障。邓小平提出的前无古人的“一国两制”构想,其最大特点是实事求是,论述深刻,有生命力。邓公提出的许多前瞻性论断,比如“要相信香港人是能治理好香港的”等,已被证明是正确的。所以,在香港回归十周年之际,人们更加怀念邓公。

  其三,“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离不开香港人的不懈努力。10年来,香港人“顺不骄,逆不馁”,特别是,于困境中发挥“不死鸟”精神,奋力拼搏,终于踏平坎坷,实现“逆转”,迎来经济复苏和政治稳定、社会和谐。

  其四,不可否认,“一国两制”得以成功实践,也离不开香港固有的制度优势,以及法治、自由、人权、廉洁等核心价值。

  香港10年来的实践还提醒:“一国”是前提,“两制”要磨合;北望神州和放眼世界并不矛盾;香港的主流民意不是对抗,是和谐,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并依照基本法循序渐进发展民主。人们寄望7月1日就职的第三届特区政府,施政分出优先顺序,广泛听取民意,工作更加细腻;求同存异,凝聚共识。

  概言之,“十年磨一剑”,香港今天的成绩来之不易,应倍加珍惜。同时应该清醒地看到,困扰和制约香港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比如,经济结构转型,贫富两极分化,环境污染趋重,人口老化加快,政制问题争拗等。将来还可能遇到一些突如其来的挑战,不能不防。“于安思危,于治忧乱,朝干夕惕,未雨绸缪”,这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境界。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将《香港之死》这篇报道摆放案头。人们更期望全体港人再接再厉,促和谐、谋发展,推进“一国两制”志业,并以豁达的胸襟,邀请那些活着的“克拉尔们”到香港走一走,看一看!

  (中新社香港2007年6月28日电)

  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是中国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国家级通讯社,是以台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与之有联系的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际性通讯社。

  经刘少奇定名,1952年10月1日,中新社由中国新闻界和侨界知名人士发起成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是中新社的创办人和领导者。发起创建中新社的还有金仲华、胡愈之、洪丝丝等文化界、新闻界知名人士。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担任第一任社长。中新社的前身是1938年在周恩来的参与策划下,由进步文化人士范长江、胡愈之等发起成立的爱国进步新闻机构——国际新闻社。 中新社担负的职能主要是:对外新闻报道的国家级通讯社,世界华文媒体信息总汇,国际性通讯社。履行职能主要通过四种形式:一是传统形式的报道,包括文字、图片通稿,专稿等;二是新形式的报道,主要是网络、信息、视频、手机短信等;三是对海外华文报纸供版;四是社办报刊。

  中新社现有员工2000余人,总社设在北京,拥有46个境内外分社。在北京、纽约、香港设立发稿中心。建有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信息发布体系,每天24小时不间断向世界各地播发文字、图片、网络、视频、手机短信等各类新闻信息产品,客户和合作伙伴遍及世界各地。

  中新社是亚洲上网最早的中文媒体。m.johnnytowncar.com于1995年在香港创建。1999年1月1日,中新社总社在北京开办中国新闻网,简称“中新网”。中新网秉承中新社的传统风格,追求“快速、平实、客观、理性、专业、雅致”,在众多的网络媒体中别具一格。中新网是中国重要的新闻网站,也是全球中文互联网原创新闻报道最重要的内容供应者。 中新社于2000年1月1日创刊出版的《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已是中国最知名的时政周刊之一,并以英、日、韩、意等4种外国语出版5种版本。周刊以其敏锐、深刻、犀利、独到的精神坐标在国内新闻周刊中独树一帜,其个性化标签“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已鲜明地印刻在读者心目之中。

  中新社每两年主办一次“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规模最大的全球华文传媒领袖峰会,从2001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六届。2009年第五届论坛期间,在中新社倡议下成立了以“服务、互动、平等、共赢”为宗旨的“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目前联盟有34个国家和地区的304家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总机:86-10-8782668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