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记者 王晓晖
中国总理朱镕基今天笑谈老与不老的问题。他说,我还没有老得耳聋目昏。
据知,在朱镕基在东京广播公司与日本民众对话后,有一家香港报纸说,连最简单的问题都要考虑半天,这说明朱镕基确实老了,已经老态毕现了。
今天朱镕基刚抵汉城,晚上与使馆工作人员、中资机构及留学生代表见面并合影。之后,他说到了老与不老的问题。
他解释原因说,老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为什么要考虑很久才回答这些问题呢?实际上在那些时候根本没有办法考虑问题,那是因为同声翻译的问题,同步不同步。问题讲完好半天,还在那里翻译,我要等翻译完了才能回答呀!
朱镕基说,日本有关方面派的是最好的翻译,但语言习惯还是与我们不一样。要等翻译把问题翻完,把问题弄清楚再回答,因此,就显得时间稍微长了一点。但这与老还是没有必然的关系。
他进而问道,我回答问题以后,老半天,日本的民众才哗地一笑,他们是不是老得连笑一笑都要考虑好半天呢?
满场大笑。其实,朱镕基此番在日本与民众对话,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日本民众反映超乎寻常的热烈,他们纷纷给予朱镕基以极高评价。朱镕基也称此次对话是他人生中一次难得经历,通过对话,与日本人沟通了感情,增进了了解。
在今天较早的时候,有香港记者问及朱镕基是否对香港有关报纸的报道不满意。
所以,才有朱镕基此时的一番话。不过朱镕基说,我没有不满意,你们报道得很好。我也不是批评那家报纸,朱镕基补充说,只是说,他们了解的情况还不够。
朱镕基此行出访,香港有30多位记者赶来追踪采访。以同行的眼光看来,他们受到了非常的新闻招待,经常可以“吃到”想要的新闻大餐,在分配有限的采访名额时,他们也多受照顾。
(中新社汉城2000年10月17日电)
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是中国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国家级通讯社,是以台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与之有联系的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际性通讯社。
经刘少奇定名,1952年10月1日,中新社由中国新闻界和侨界知名人士发起成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是中新社的创办人和领导者。发起创建中新社的还有金仲华、胡愈之、洪丝丝等文化界、新闻界知名人士。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担任第一任社长。中新社的前身是1938年在周恩来的参与策划下,由进步文化人士范长江、胡愈之等发起成立的爱国进步新闻机构——国际新闻社。 中新社担负的职能主要是:对外新闻报道的国家级通讯社,世界华文媒体信息总汇,国际性通讯社。履行职能主要通过四种形式:一是传统形式的报道,包括文字、图片通稿,专稿等;二是新形式的报道,主要是网络、信息、视频、手机短信等;三是对海外华文报纸供版;四是社办报刊。
中新社现有员工2000余人,总社设在北京,拥有46个境内外分社。在北京、纽约、香港设立发稿中心。建有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信息发布体系,每天24小时不间断向世界各地播发文字、图片、网络、视频、手机短信等各类新闻信息产品,客户和合作伙伴遍及世界各地。
中新社是亚洲上网最早的中文媒体。m.johnnytowncar.com于1995年在香港创建。1999年1月1日,中新社总社在北京开办中国新闻网,简称“中新网”。中新网秉承中新社的传统风格,追求“快速、平实、客观、理性、专业、雅致”,在众多的网络媒体中别具一格。中新网是中国重要的新闻网站,也是全球中文互联网原创新闻报道最重要的内容供应者。 中新社于2000年1月1日创刊出版的《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已是中国最知名的时政周刊之一,并以英、日、韩、意等4种外国语出版5种版本。周刊以其敏锐、深刻、犀利、独到的精神坐标在国内新闻周刊中独树一帜,其个性化标签“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已鲜明地印刻在读者心目之中。
中新社每两年主办一次“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规模最大的全球华文传媒领袖峰会,从2001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六届。2009年第五届论坛期间,在中新社倡议下成立了以“服务、互动、平等、共赢”为宗旨的“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目前联盟有34个国家和地区的304家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