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记者 张朔
在地处重庆西部、人民繁衍生息逾千年的永隆镇马鞍村,逢“七”的日子是不赶集的。可今天一大早,街上的人们却比赶集时还多。与平日不同的,他们手中大多都拎着小板凳,而他们走的方向,都朝着村中那座漂亮的小学校舍。
今天,在这个给村中子弟解疑释惑的地方,将产生该村新一届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村委会成员。离预定选举开始还有一段时间,马鞍村的选民们已陆陆续续赶到操场,坐在自己带来的小板凳上面等候了。
如果与国外选举做一类比更能说明问题,可以说,这个选举相当于国外选举地方议会议员。不同的是,中国的乡镇人大代表选举比国外最“地方”的还要“地方”。这是中国国家政权的最基层,是选民们坐在自家板凳上进行的民主。
在这里,很少西服革履、没有引经据典。选民和候选人大多是简朴的农家衣着,候选人陈述时说着朴实的话语。不少年轻妇女背上的小背篓里还有娃娃在甜甜睡着。这似乎都不太影响人们感受选举过程的规范和选举气氛的严肃与认真。
临近中午,经过宣读选举办法、选举人陈述、投票等一系列程序,马鞍村新一届镇人大代表和村委会成员顺利选出。其中木匠出身、具有高中文化的中共党员张洪元是人气最旺的当选者。村民说:他给大家做了不少事实,以他的手艺要是出去赚钱早就很富裕喽。而张洪元自己则表示,当选后的当务之急,是要利用当地优良的自然条件发展种植、养殖等,带领大家都富起来。
按照中国人大代表《选举法》规定,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由选取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乡镇人大代表的直选是中国最基层国家权力机关的选举活动。这是关乎中国广大人民群众行使当家作主权利具体实践的大事,是关乎中国基层政权建设的大事,是关乎中国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的大事。
不过,对于此时的马鞍村来说,这诸多“大事”似乎都显得遥远。当谈及对这次选举的感受时,他们的语汇令人有些意外、但更令人欣慰——年过七十的高大爷并未如很多人想象的那样说选出了村民的“当家人”,他清清楚楚地告诉记者,他选的是最能为大家办事的人。
(中新社重庆2001年12月27日电)
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是中国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国家级通讯社,是以台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与之有联系的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际性通讯社。
经刘少奇定名,1952年10月1日,中新社由中国新闻界和侨界知名人士发起成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是中新社的创办人和领导者。发起创建中新社的还有金仲华、胡愈之、洪丝丝等文化界、新闻界知名人士。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担任第一任社长。中新社的前身是1938年在周恩来的参与策划下,由进步文化人士范长江、胡愈之等发起成立的爱国进步新闻机构——国际新闻社。 中新社担负的职能主要是:对外新闻报道的国家级通讯社,世界华文媒体信息总汇,国际性通讯社。履行职能主要通过四种形式:一是传统形式的报道,包括文字、图片通稿,专稿等;二是新形式的报道,主要是网络、信息、视频、手机短信等;三是对海外华文报纸供版;四是社办报刊。
中新社现有员工2000余人,总社设在北京,拥有46个境内外分社。在北京、纽约、香港设立发稿中心。建有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信息发布体系,每天24小时不间断向世界各地播发文字、图片、网络、视频、手机短信等各类新闻信息产品,客户和合作伙伴遍及世界各地。
中新社是亚洲上网最早的中文媒体。m.johnnytowncar.com于1995年在香港创建。1999年1月1日,中新社总社在北京开办中国新闻网,简称“中新网”。中新网秉承中新社的传统风格,追求“快速、平实、客观、理性、专业、雅致”,在众多的网络媒体中别具一格。中新网是中国重要的新闻网站,也是全球中文互联网原创新闻报道最重要的内容供应者。 中新社于2000年1月1日创刊出版的《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已是中国最知名的时政周刊之一,并以英、日、韩、意等4种外国语出版5种版本。周刊以其敏锐、深刻、犀利、独到的精神坐标在国内新闻周刊中独树一帜,其个性化标签“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已鲜明地印刻在读者心目之中。
中新社每两年主办一次“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规模最大的全球华文传媒领袖峰会,从2001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六届。2009年第五届论坛期间,在中新社倡议下成立了以“服务、互动、平等、共赢”为宗旨的“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目前联盟有34个国家和地区的304家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