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6日下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乘专机抵达日本羽田机场,开始对日进行为期5天的国事访问。图为胡锦涛在机场向欢迎人群挥手致意。 中新社发 齐彬 摄
|
当地时间5月6日下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乘专机抵达日本羽田机场,开始对日进行为期5天的国事访问。图为胡锦涛在机场向欢迎人群挥手致意。 中新社发 齐彬 摄
|
昨天,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抵达东京,开始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
胡锦涛主席行前接受日本媒体联合采访时,明确此次访问的目的是“增进互信,加强友谊,深化合作,规划未来,全面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而日本驻华大使宫本雄二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也充分强调了胡锦涛主席此次访日的重要意义,并呼吁“尽量缩小存在于日中国民和社会间的误解和不了解”,呼吁双方“也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努力了解对方的历史、文化,以及所处的环境等”。
正是在这种希望增进互信、加强沟通了解的共同愿望和共识之下,中日双方政府和人民,才对胡锦涛主席的“暖春之旅”充满信心和期待。而中日关系的这种“暖春”前景,在当前复杂错综的国际关系形势下,无疑将具有重要的典范和启示意义。鉴于中日两国之间复杂的历史纠葛和现实关系,中日关系堪称当今世界最为敏感和复杂的国际关系之一。甲午战争以来的中日关系,尤其是“二战”期间的日本侵华战争,留给中国人民的是巨大的历史伤痛和民族屈辱。而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的中日邦交正常化进程,和中日两国最高领导人的互访,方在政府层面打破了两国之间封冻已久的坚冰。1984年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邀请、团中央第一书记胡锦涛负责接待的3000名日本青年访华,和次年中国100名青年代表对日本的回访,则以政治家的远见和气魄,促成了两国民间交往的“暖流”。
然而,无论是由于历史或现实的原因,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不可能一朝“破冰”便如一江春水。现实利益的冲突、短视政治家的误判、双方民间存在的误解与隔膜,都可能使已经热络的关系重新跌入冰点。由于某些日本领导人坚持参拜靖国神社的顽固立场,和日本右翼势力在历史教科书问题上的刻意挑衅,中日关系不得不在恢复邦交正常化30多年之后,由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晋三与中国总理温家宝,分别在2006年10月和次年4月,再次启动中日关系的“破冰之旅”和“融冰之旅”。
对于中日关系如此波折反复的进程,可以有负面与正面两种不同角度的解读。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中日关系的波折中,得出国际关系中“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的消极结论,甚至进一步得出“只有利益、没有朋友”的极端结论;但另一方面,我们却可以在中日关系的再次“回暖”中,得出国际关系中“没有永远的敌人”的积极结论,并客观地认识到,中日关系虽然还可能出现反复和波折,但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双方政治家都会意识到,中日之间必须寻找一种“两强并峙”的相处之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稳定长久的相互关系。
毋庸讳言的是,由于饱受日本侵略蹂躏的历史记忆,和日本少数政客歪曲篡改历史的刻意挑衅,在民间层面,中国百姓几乎是必然地对“日本”和“日本人”形成强烈的负面评价。对于中国公众而言,这种对“日本”和“日本人”的负面评价,既有历史的伤痛记忆,又有现实的情感伤害,因此决不能以“误解”或“隔膜”而能解释。
而中日关系在反复和波折中实现胡锦涛主席的“暖春之旅”,却再次证明中日关系的复杂和多种可能并存的现实。此时回顾中日关系中曾经有过的民间交往,如中日青年互访形成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也让我们对中日民间重新增加互信,有了期待和信心。
在胡锦涛主席开始“暖春之旅”之前,中日两国政治家同时发出“增进互信”和“缩小误解”的呼吁,显然是大有深意。而以中日关系之敏感和复杂,两国关系的改进,将可成为国际关系的良好范例,胡锦涛主席的“暖春之旅”,将可能成为中国发展与其他各国关系的“典范之旅”。 (张天蔚)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