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汶川县城是否应异地重建引起了一场争论,争论的两位主角一个是建设部专家,一个是中科院专家,同为国内顶级的地质专家,一个认为汶川安全建设用地严重不足,人命关天,当异地重建,一个认为汶川有地方适宜居住,没必要过度惊慌而逃离,而媒体和当地有关部门征求灾民意见后,发现赞成异地重建者似占多数。
如何重建汶川,照眼前的情势,可能不好下定论。但至少,一个原则毋庸置疑:汶川重建方案必须尊重科学和民意。
要不要异地重建,关键要看汶川震后地质灾害严重到了什么地步,而所有地质灾害有多少是可防可控的,这些显然需要通过大量的调研得出结论,而不是以记者或灾民的直观感受为依据。现在,建设部和中科院的专家观点迥异,以各自的调查为准,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对汶川地质环境的进一步调查,以求获得更周详、更全面的数据,作为决策的依据。
此外,异地重建是否为更优选择,应对县城新址进行周密的科学论证,毕竟在土地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想觅一块各方面条件俱佳,尚未开发的土地来安置几万人,不是件容易的事。重建的代价和困难,新址有没有容纳几万人的生态容量,新址地质环境的安全性有多高,新址能不能担负起地区交通、文化、经济的枢纽作用……这些必须要一一去做评估,最终将“异地重建”和“原址重建”的评估放在一起细细斟酌,判断出哪个方案更有利。
所谓民意,首先应当是理性的。不难看到,在经历了一场大劫难后,生活在余震和地质灾害不断的环境下,灾民的心情往往恐慌,有人因此发出“迁到新疆也不再回去”的感慨,这种情况下,民意很大程度上存在失真。政府若要获得真实的民意,应当把有关的信息向灾民全面公开,对他们作出详细的解释说明,让灾民对于汶川县城的安全状况有一个客观认识,而不是仅凭心理的感觉。如此,灾民才有能力去判断、选择,这样的民意才称得上理性而真实的。
尊重民意不是说多数人的意见可以压倒少数人,越是少数人的意见其实越不可轻忽。当地调查700余人,结果只有18人同意原址重建,对此,我们不能得出这18人的意见就是错误的结论。18人之所以不愿意离开,其中必有可以体恤的原由,面对生他养他的故土,面对亲人埋骨的大地,依依难舍乃人之常情。所以,即使汶川需要异地重建,但这即使是少数人也不宜被强制离开故土,而应在汶川旧址上,尽最大能力为他们营造一个安身立命之所。
为避免尊重科学和民意沦为虚化的口号,应当有相关的机制作为保证,例如,举行由不同意见专家广泛参与的决策论证会,让专业的意见接受专业的检验,官员、专家、民众可以在这个公开平台上展开辩论,说服对方,凝聚共识。又如,将重建方案提交人大审议,让人大代表代替公众把关等。虽然在当下,灾民望眼欲穿盼重建,政府也在快马加鞭筹备推动,但快的同时尤不可忽视决策的民主。有争论并不是坏事,事前充分争论直到把问题辩明,才能避免事后的争议不断。汶川重建关系数万人未来的命运,不可不慎之又慎。
国华(北京 媒体从业者)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