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许,中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 中新社发 黄增光 摄
|
北京时间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许,中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 中新社发 黄增光 摄
|
中新社北京九月二十五日电 题: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目击“神七”飞天
作者 杨冰 齐彬
九月二十五日晚八时许,北京航天城飞行控制大楼,灯火通明,人来人往。当人们还沉浸在奥运成功的激情和欢乐中时,历史的指针又悄然指向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
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神经中枢”,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担负着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组织指挥、轨道计算、分析决策、信息交换、事后处理、飞行器长期管理的重任。自一九九六年组建以来,他们已圆满完成了自“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飞行任务。
进入飞控大厅,正前方,四块大屏幕几乎占据了一整面墙,屏幕上方清晰地标示着不断变化的北京时间、任务时间和准备时间,它们与百余个显示工作站,构成了整个飞行控制工作的核心平台。
最右侧的大屏幕,壮观画面映入眼帘:大漠戈壁,灯火如昼。巍峨的发射塔架拥抱着挺拔的巨型运载火箭,“神舟”七号紧紧依偎其中,只待冲天一啸!
中间的两块大屏幕上,显示着色彩斑斓,足以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曲线和数据。蔚蓝色全球陆地和海洋版图分布其中,位于世界各地的测控站闪烁着亮光。最左侧的大屏幕上,则显示着飞船内的图像信息。
航天员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安然斜倚于飞船返回舱的座椅,乳白色的航天服上,鲜艳的五星红旗格外醒目。三名航天员在舱内做了一系列起飞前的准备工作,整理装备,调整了坐姿,然后用束缚带把自己仰卧着固定在了座椅上。
身着蓝色和白色工作服的科研人员均匀分布在五排显示工作台前,他们密切关注着发射前的各种状态。各测控站点洪亮有力的报告声,在飞控大厅里此起彼伏,发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
时间在一分一秒中悄悄滑过。突然,一个急促的声音传来:“一分钟准备!”
“十,九,八,七,六,五……”“点火!”“起飞!”
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像一条巨龙,喷射出一团桔红色的烈焰,顷刻间,托举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苍穹。
来自四面八方的地面测控站和分布在三大洋上测量船上的数据,源源不断地汇聚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洪亮有力的报告声接连不断:“发现目标!”“跟踪正常!”……
船箭飞行一百二十秒后,位于火箭顶端的逃逸塔分离,这是火箭第一个分离动作。
大屏幕上,不断跳跃着从各测控站传来火箭和飞船的飞行参数。
“神舟七号报告”,航天员翟志刚的声音传来,“仪表显示整流罩正常分离……”
“北京明白!”总调度一边与航天员通话,一边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显示器上刷新极快的数字,关注着飞船的一举一动。
几分钟后,大厅里再次传来航天员的报告:“神舟七号报告,船箭正常分离。完毕!”随后,一串长长的数据注入计算机。飞控大厅遥控机房内,软件专家欧余军沉着果断地按下了发令键,向飞船发出第一条极其关键的指令。
此刻,位于飞控大厅后侧的计算机终端机房内,科技人员正全神贯注地收集从各测控站发来的数据,紧张地进行轨道数据处理,确定初始轨道根数,密切监视着船箭的飞行状态。
船箭分离约二十分钟后,轨道专家唐歌实准确地算出了精确的飞船入轨参数。
入轨后,飞船捕捉地球,建立轨道运行姿态。停泊在南太平洋的“远望”二号测量船此时也捕获了飞船的信息,“神舟”七号飞船的舱内图像清晰地显示在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大厅的大屏幕上。
二十三分钟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高声说,“神舟”七号飞船发射成功,标志着这次载人航天任务首战告捷!
窗外,繁星闪烁,夜幕低垂。飞控大厅绚烂的大屏幕上,神舟七号像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环绕蔚蓝色的地球飞翔,深蓝的太空,幽远而静谧,仿佛张开了宽广的怀抱迎接中国神舟的光临……(完)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