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4万亿经济方案惊醒A股 沪指跳涨7.26% 中新社发 宋学海 摄
|
插图:4万亿经济方案惊醒A股 沪指跳涨7.26% 中新社发 宋学海 摄
|
中新网11月12日电 美国《侨报》11月12日发表时事评论文章指出,事实足以证明,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景况,正是美欧日等主要贸易伙伴经济走低所致。因此,中国启动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具有“拨乱反正”的意义,即通过刺激内需来弥补长期被忽略的这一增长极。
文章摘录如下:
第三季度中国经济运行数据披露之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走低已是不争的事实。从前三季度10.6%、10.4%、9%的排列情况看,第四季度不可能达到10%。这也意味着,中国经济将创下2002年以来最低的GDP增长率。
乐观者估计,明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应在8%;悲观者则认为,可能降到6%。其实,中国经济还面临外储大幅缩水、财政收入下降和出口减少的多重困境。更堪忧虑的是,濒临破产的外资和中小企业已近7万家。尤其是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已有不少外贸出口型企业破产。
这说明,华尔街金融海啸的凛冽冷风已让中国经济感到深寒。危机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正在加快。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经济一枝独秀的盛景已不再。
在此情势下,中国推出了史上最强的救市计划。温家宝主持启动4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计划,并列出十项刺激措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一贯“从紧”的货币政策也骤变为“积极”和“适度从宽”。
近20年来,号称“三驾马车”的投资、出口和消费支撑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前两者是主要力量,使中国飞速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强国,集聚了近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然而,依笔者长期观察,中国面临的全球化风险也逐渐浮出水面:一是贸易争端愈来愈多,欧美甚至第三世界国家都常对中国树起贸易壁垒;二是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争吵一直未停,现在又回到人民币汇率争端;三是中国发展成低端的制造业基地,产业不能升级,自主知识品牌缺乏的旧疾一直未解;四是中国地域发展不平衡。依赖外资和外贸的东部地区发展迅猛,而中西部地区缓慢得多;五是近年来外国游资投机中国楼市和资本市场的数额巨大,其极强的流动性加深这两大市场的泡沫属性;六是中国经济对外依赖程度加深。10年前,中国出口额占GDP的比重为19%,而目前已增加到38%。若以国际通行的外贸依存度来分析,中国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已超过70%。理论上,这一比重超过50%就意味着面临贸易安全问题。
事实足以证明,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景况,正是美欧日等主要贸易伙伴经济走低所致。因此,中国启动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具有“拨乱反正”的意义,即通过刺激内需来弥补长期被忽略的这一增长极。
事实上,从胡温执政后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新农村、新的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置以及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起,中国政府已有意识地在整合国内市场,为应对可能的危机作好准备。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新土改”,则为城乡两大市场的联通作出政策性的框架设计和许可。也可以说,这4万亿元内需资金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条件下市场内缩的眼前要求,也是中国有步骤拓展内需的长期战略。
按照中国政府的设计,这4万亿元投资计划涵盖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高科技产业、文化设施、环保生态工程、中小企业技改等涉及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尽管规模上不次于布什的7000亿美元救市基金,但不会像美国那样投进虚拟经济打水漂,而是会彻底改变中国城乡、地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简言之,中国将多年集聚的公共财政用于民生工程,通过内需让民众尽享现代化成果,改变国富民弱的尴尬。
观察家都清楚,中国优于印度的地方就是基础建设良好。落实这4万亿元,可逐步实现中国全境域的基础设施向发达国家看齐,为第二轮经济腾飞打好基础。内外两个市场兼修,也是胡温“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前三季度的固定资产投资速度依然高达27%,同期零售总额增长高达22%。这意味着,国内投资的大环境和消费需求增长呈现良好态势。因此,这4万亿元可发挥继续保持中国经济平稳发展的推进作用。
其实,金融危机也带来初级工业产品和能源价格走低,对大量亟需此类产品的中国而言,也不失为危机中的利好。而面对轮番要中国担任“救世主”的声音,中国政府也要以实际行动证明,中国经济平稳发展就是拯救世界的灵药。(张敬伟)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