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23日电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近日刊文指出,当华文课只剩下“语文教学”,技巧的刁钻,汉字可以是趣味的游戏,也可能是作茧自缚。要知道,不仅要把华文教好、学好,同时更要通过经典读本及生动活泼的华文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华文字背后,那股真挚的文化温情。文章摘录如下:
陶杰的“华文,就缺这一课”,是让华文“活”起来的好方法。然而,也有老师引用中国某些语文教学的理论,质疑陶杰的教华文方法,以为语文课如何是好,应该是让语文教学回归语文。针对以上话语,我既拍掌,又是担忧。拍掌,是因为精彩的华文教学法必须得到重视;担忧,则是慨叹于今天华文教学的困局,其真正的问题核心到底出在哪里?
诚然,中国人的汉语水平,是新马本地难以相较的。然而有中国学者追问,一个国家、民族的真正崛起,本质上应当是文化的崛起。如果中国崛起,仅是带动学习“华文”的热潮,而不知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优良文化实践所在,那是不具备太大意义的。
被评为北京师范大学“十佳最受本科生欢迎教师(第一名)”的梁振华副教授在讲座中也语重心长表示,如果说,“中国人”或是“华人”的身份认同,是指具有中国文化传统浸透涵养的人,那今天要学习的,不仅仅是华语说得好不好,汉字写得漂不漂亮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传授一种思维方法,而不仅是语文技术的训练。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过常宝教授也在培训课程中指出,今天中国学生的语文能力并不差,但中国的中文教育长期以来的问题,竟是“不能表达”,失去了独立鉴赏的能力。
上个月中旬,南方学院举行第八届马来西亚汉学国际研讨会,博特拉大学郭莲花的论文提及,本地国中的华文课本编辑“已由早期以理解和赏析文学的编撰,逐渐走向为以学生的语文能力训练为纲的编写”。这或许是受到国家教育政策提倡“听说读写”的影响。然而,作为母语教育的一环,若仅把华文课纯粹沦为语文技巧的训练,而偏向语文教学的课程设计,从而忽略了情感、意境等选文的文学性,这些能陶冶性灵、建构审美价值和审美能力的功能。这样的一种华文教学方针,是令人堪虞的。
更遗憾的是,比较具有办学自主的华文独中,原本不必跟随国中那样,也走“语文技巧”的道路,惟这些年来,华文独中却是跟着国中华文教学设计跑,同样迷失了方向。
现今的孩子对学习华文有没有兴趣是一回事,而且也是见仁见智之事。想说的是,今天我们对华语“听说读写”的应用能力并不太差,倒是一堆过于缺乏情境的语言规范、语法准则、应试的标准答案,局限了莘莘学子的自由意志和想象空间。当华文课只剩下“语文教学”,技巧的刁钻,汉字可以是趣味的游戏,也可能是作茧自缚。陶杰说,“考试的目的,是要考学生会多少,不是为难和刁难考生”。要知道,今天我们不仅要把华文教好、学好,同时更要通过经典读本及生动活泼的华文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华文字背后,那股真挚的文化温情。(安焕然 南方学院中文系主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