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报道 说:历经163天,2.84万海里的航程,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队乘“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于日前完成任务回国。在近半年的航程中,在严寒、缺氧、高海拔的南极内陆,在风浪肆虐的南极半岛海域,163天的航程中,这次科考与之前历次南极科考有何独特成果?考察队员们还经历了哪些挑战?在南极广阔的冰盖上,他们有着怎样独特的见闻? (2012-4-16 14:29)
中新网报道 说: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邀请到经历了这次南极科考的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极地研究室主任张林,以及随队全程采访报道本次科考的中国新闻社记者阮煜琳于4月17日10:00做客中新网视频访谈间。他们将为我们讲述本次中国“南极之路”的精彩故事和一路上他们经历的酸甜苦辣,他们将带领广大网友再次回首体验这次南极之旅。敬请期待! (2012-4-16 14:37)
主持人 说:各位网友上午好,这里是中国新闻网正在直播的《新闻大家谈》,我是李越。历经163天,2.84万海里的航程,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队乘“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于日前完成任务回国。这次科考有何独特的成果?考察队员们还经历了哪些挑战?在南极广阔的冰盖上,他们又有着怎样独特的见闻?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邀请到经历了这次南极科考的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极地研究室主任张林以及随队全程采访报道本次科考的中国新闻社记者阮煜琳,欢迎两位。 (2012-4-17 10:01)
张林、阮煜琳 说:谢谢主持人,大家好。
(2012-4-17 10:02)
主持人 说:一提起南极,除了满天冰雪和笨拙可爱的企鹅之外,其实,南极对于大部分网友来说,都是非常陌生的。那两位都是此次南极科考的亲历者,能不能用最简单的话说一下,你们眼中的南极是怎样的神秘? (2012-4-17 10:03)
张林 说:各位网友好,大家上午好。南极是地球上最南端的一块唯一没有被开发的大陆,它的面积大概有1400平方公里,到北京的直线距离大概是1.25万公里,它常年是被冰雪覆盖着。它的另外一个特点,它的平均海拔是很高的,平均大概是23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陆。这是它的特点。 它还有一个极端温度,气温常年都是非常低的,最低人类记录下的温度是89.8度,非常低。风力也很大,常年6级以上的风,我们最大测到的风大概可以达到近百米,这也是被人们称为世界的寒极、风极。 在中山站现在目前我测到的最低的温度是零下47.6度。 (2012-4-17 10:04)
主持人 说:您已经去过六次南极了,这个过程您是不是觉得自己渐渐适应了?怎么适应的这个过程? (2012-4-17 10:05)
张林 说:我第一次去是89年去到昌隆站越东(音),当时也是很不适应的,面临着很多的挑战,我们那个时候通讯条件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网络、电话,我们那个时候只是用短波通讯跟国内联系,而且我们各项的科考设备都很落后,我想有一些问题在现在我们已经感觉到我们国家已经追上了一些发达的国家。 (2012-4-17 10:07)
主持人 说:即使是现在,在南极使用网络来传输一些信息,是不是也仍然是一个比较昂贵的手段?因为我在几年前,听说南极的科考船,给家里传了一张照片,花了2千多块钱,是这样吗? (2012-4-17 10:08)
张林 说:是这样,但是我个人认为,我们国家对南极投入还是很大的。 (2012-4-17 10:08)
主持人 说: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现在。 (2012-4-17 10:08)
张林 说:我们国家在网络的方面,是由国家支付了,每一个队员大量的通讯费用,也就是说,我们租用了国际通讯的费用,是被国家支付了。 (2012-4-17 10:09)
主持人 说:阮记者是第一次去南极对吗? (2012-4-17 10:09)
阮煜琳 说:对。 (2012-4-17 10:10)
主持人 说:有什么感受? (2012-4-17 10:10)
阮煜琳 说:刚才张主任也介绍了南极的一些特点,我跟张主任这一次去都是南极的中山站,中国的考察站之一,它位于拉斯曼丘陵的一个考察站,它是沿着海洋线的考察站,当时我们去的时候是南极的夏季,是最好的季节,当时还可以看到裸露的岩石,脚踏着土地,我们前面看到的是海冰上还有冰山,再往前走都是冰盖。 (2012-4-17 10:11)
主持人 说:当时你的感受怎么样? (2012-4-17 10:12)
阮煜琳 说:当时因为太紧张了,我记得2011年11月29号上午,当时雪龙船到了普里兹湾,我们坐直升飞机到达的中山站,当时中山站比我想像得要好一些,但是当我慢慢在那里生活的时候,我感觉还是非常非常艰苦的一个地方。 (2012-4-17 10:14)
主持人 说:那跨过半个地球,考察队到达了南极中山站,南极有两个月左右的白昼,那就是极昼,绚丽多姿的极地风光也是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震撼,那有没有什么深刻的见闻? (2012-4-17 10:15)
张林 说:这一次遇到的困难比较多,我们也克服了很多的困难,我想比较有乐趣的事情,还是请阮记者说。 (2012-4-17 10:15)
阮煜琳 说:从踏上雪龙船开始南极考察的航行,对我来说,因为第一次去嘛,确实给我很多惊喜,因为从上海出发到天津,然后天津正式启航,一直到南极中山站,这一路都给了我太多的惊喜,因为这个船每天到的都是一个不同的地方,每天早晨起来,我就去拍摄日出。这一路上都是早上5点多起床,就为了看日出,不同的风景、景象。这一次比较幸运的,在过赤道那一天,应该是2011年11月10号,正好看到了海上龙卷风,它持续的时间很短,我感觉还是很幸运,当时也很危险,离得也比较远。 (2012-4-17 10:17)
主持人 说:当时觉得害怕吗? (2012-4-17 10:17)
阮煜琳 说:没有觉得害怕,当时也不知道值班的船员,他告诉我说,龙吸水,让我赶紧去拍,然后我赶紧去拍,回头我也请教张主任怎么回事,这一路上我们会有猜冰山的活动,在我们即将进入南纬60度以后,这一次我们遇到冰山非常非常早,好像在南纬52度,就看到了冰山,当时是很小,而且很朦胧,但是还是给我们很多惊喜,看到海上大片的浮冰,进入南极圈,第一次感受到那种极昼的日落,它没有日落,看到夕阳和晚霞的壮丽,很深的印象。 其实我们刚到南极,其实没有那种,好像不是去欣赏南极的风光,因为一去了就投入紧张的卸货。 (2012-4-17 10:18)
主持人 说:没有闲情逸致欣赏。 (2012-4-17 10:19)
阮煜琳 说:对,很紧张,探路、搭桥、卸货都是非常紧张的,时间非常紧迫,大家也没有休息,人可以休,但是工作没有停歇。 (2012-4-17 10:19)
主持人 说:你刚才听到的龙吸水,这是一个什么现象呢? (2012-4-17 10:20)
张林 说:从气象角度上来说,我现在也只能简单介绍一下,因为今天很遗憾,没有带一些图片资料,它是一个柱状的,上面粗,下边细。 (2012-4-17 10:21)
主持人 说:和我们平时见到的龙卷风是一个概念吗? (2012-4-17 10:21)
张林 说:对,是一个概念,是发生在海上的,是水柱,里边也是空心的,最厉害的时速达到几百公里,能量,可以把一条船吸进去。 (2012-4-17 10:21)
主持人 说:那是很危险的。 (2012-4-17 10:22)
张林 说:对,但是它的尺度很小,它影响的范围很小,它的移速也很快。 (2012-4-17 10:22)
主持人 说:是什么原因形成的? (2012-4-17 10:22)
张林 说:我们讲下热上冷,形成温度梯度斜差,气温变化,日晒,夏天很热,水汽的蒸发,上面气压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了旋转,跟龙卷风是一样的,最近我们看到的美国龙卷风是一样的,到了岸上就是龙卷风。 (2012-4-17 10:23)
主持人 说:一般在海上航行的时候,会不会害怕遇到这种自然现象? (2012-4-17 10:23)
张林 说:很怕的,这是海浪事故其中之一,也是龙卷风造成的。 (2012-4-17 10:23)
主持人 说:历史上有没有去南极科考的路程当中,因为这个受到损失的? (2012-4-17 10:24)
张林 说:没有,这个没有,我们是第一次,离得也比较远,因为现在监测手段很好,能够提前躲开它,雷达都有监视。 (2012-4-17 10:24)
主持人 说:所以阮记者这么勇敢,在这种情况下还去拍照。 (2012-4-17 10:24)
阮煜琳 说:当时船员跟我说,目测距离应该是10海里左右,应该还是安全的,当时感觉不到害怕,很新奇,很幸运能看到,因为船长、水手,他们很多次到南极科考,遇到的次数很少。 (2012-4-17 10:25)
主持人 说:不是经常能见到? (2012-4-17 10:25)
阮煜琳 说:对。 (2012-4-17 10:25)
主持人 说:那张主任,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这一次南极考察的大致情况,比如说人员的构成和项目任务? (2012-4-17 10:26)
张林 说:我们28次队,这一次大概有69个单位参加,一共有220位考察队员,实际上我们出发的时候是220名,有2名是从后期因为故障问题,有2名从阿根廷的乌斯怀亚港上了船,所以最终是222名。 我们考察队是这一次历史上相对比较年轻的队,平均年龄35岁半,我们这一次因为我们有两个站,因为船的容量有限,随着船走,只有170人,随着船去南极的。大概170个人的组成,大概有中山站的越冬队员还有度夏队、综合队、南大洋考察队,还有一个中山队工程建设队。 (2012-4-17 10:28)
主持人 说:为什么还要把越冬队和度夏队分开? (2012-4-17 10:28)
张林 说:因为越冬是要在那儿常年待着,这一年不回,我们度夏是随着这个船要返回国内的。我们南极越冬队员,一开始就有严格的选拔制度,首先报名,要有资格的审查,然后要在雅布里集训,要去进行冬训,包括还有严格的体检,这些条件都具备了以后,经过国家海洋局的批准,才能成为南极考察队越冬队员。 (2012-4-17 10:28)
主持人 说:报名踊跃吗? (2012-4-17 10:29)
张林 说:非常踊跃,现在我们国家海洋局在网上,每年都是公开招聘考察队员。 (2012-4-17 10:29)
主持人 说:网友比较关注的是卸货和科考这两部分,您能重点介绍一下吗? (2012-4-17 10:29)
张林 说:这一次中山站,我们雪龙船执行的是一船三站任务,我是随着雪龙船到中山站下来了,现在我就想,我只能比较详细地说一下中山站的卸货,长城站的卸货说得比较简单一些。 中山站卸货大概分两次,一期卸货和二期卸货,第一次一期卸货采用的是雪地车在冰上拉雪橇这种形式,以这个为主,还有雪运的直升飞机,往返站和船之间,大概一期卸货历时七天,卸了1千多吨的物资。 (2012-4-17 10:30)
主持人 说:这个物资主要用于什么? (2012-4-17 10:31)
张林 说:主要有生活物资,中山站我们吃的、用的,我们的队员在站上吃的、用的、穿的等等的,一切蔬菜、肉制品,这个很多了,就是生活用品。 (2012-4-17 10:31)
主持人 说:运货的频率大概是多少? (2012-4-17 10:32)
张林 说:我们主要取决于雪龙船往下吊货的速度,因为它是有两个20吨的大吊,要往冰上吊集装箱,从船舱里面把集装箱吊起来,移到冰上,然后冰上雪橇,再用雪地车拉走。大概7、8个小时能运两趟。 (2012-4-17 10:32)
主持人 说:大时间线上来说,比如我们多长时间要给南极提供一次这样的物资?一次供他使用多长时间? (2012-4-17 10:32)
张林 说:这个取决于船的状况,国内雪龙船的状况,理论上是我们每年雪龙船都要到中山站去一次,隔一年去一次长城站,我们也有几次雪龙船因为其它的原因,没有去到中山站。 (2012-4-17 10:33)
主持人 说:这种情况当地的工作人员怎么来保障他们的日常生活呢? (2012-4-17 10:33)
张林 说:这个我们就要求助于国际援助了,澳大利亚给我们的援助是比较多的,基本上中山站求助于澳大利亚,长城站求助于智利,中山站的货物就靠澳大利亚的船只运送到中山站,油也是这样,大部分我们是在不去船的情况下,我们的油可能会算得多一些,主要是在那儿取暖,全部靠发电机发电来取暖。所以我们的油耗消耗比较大。 (2012-4-17 10:33)
主持人 说:这也体现了在南极生活的艰苦,也体现了卸货任务的重要。那我们都知道第28次南极科考在多个项目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都是哪些项目呢? (2012-4-17 10:34)
张林 说:这个我想官方也是有报道的,各位网友也可以通过网上去查国家海洋局的官网,还有极地考察的官网,主要一共这次内陆考察队有26名队员,历史上也是队员比较多的一次,历时了55天,克服了很多的困难,比如说高原反应等等,克服了很多的困难,他们完成了冰心钻探孔100米导向管的安装,这是了不起的工程。并且钻取了100米深的冰芯,冰芯研究对我们冰川学、气候学都提供了很宝贵的样品,这是非常珍贵的。另外一个比较突出的亮点,我们在昆仑站上安装了南极巡天望远镜,这是我国自主生产的,这也是确定性的进展,我们利用这个望远镜,我们可以观测到远程的,而且这个望远镜,我刚才说了,望远镜是远程遥控的望远镜,也可以说明我国在南极天文学上一个重要的方面。
(2012-4-17 10:35)
主持人 说:您也说这一次考察较之前几次是困难重重,您能举例说一下吗? (2012-4-17 10:35)
张林 说:我们的困难,比如说我们的雪鹰号发生故障以后,我们的科考项目要去南极冰盖要去考察的项目,就被迫取消了,其它的项目也就被我们站上唯一的一台雪地车,状况也不是很好,可以想像到这个车运不回来修,所以我们的检修都是机械师在现场检修。所以我们去内陆,去达尔克冰川…,有很多的困难我不想在这儿多说,我们也克服了这些困难。 (2012-4-17 10:38)
主持人 说:这么多的困难,那任务完成得怎么样? (2012-4-17 10:39)
张林 说:我们还是高质量的,除了考察任务被迫取消以外,其它的项目还是圆满完成了。 (2012-4-17 10:39)
主持人 说:十二五期间中国南极考察将购买固定翼飞机,那这会给南极考察带来哪些提升和帮助? (2012-4-17 10:40)
张林 说:固定翼飞机就跟我们国家要造破冰船一样,网友也都知道,从网上都看到了,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意义的一个举措,标志着我国南极考察后勤支撑能力达到了一个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固定翼飞机一旦上了以后,对我们内陆考察项目就会提供最大的支持,它很多的人员,包括一些小型的物资都可以通过固定翼飞机来实现,运送。 (2012-4-17 10:41)
主持人 说:那固定翼飞机如果要在南极来使用,需要哪些条件来支撑它? (2012-4-17 10:42)
张林 说:这首先就是我们安全的保障,就是我们飞机飞行的气象预报、天气预报,我们一定要,国家要搭上配套的相关的,像气象、雷达,像内陆更多的观测网站建设都要跟上去,我们国家也是花了很大的资金来做这件事情。 (2012-4-17 10:43)
主持人 说:为什么说是达到了国际顶尖的水平,不是买来一个飞机就可以飞,这些机场、气象保障上需要很多方面的支持。 (2012-4-17 10:43)
张林 说:对,我们要做很多大量的其它的辅助性的工作。 (2012-4-17 10:44)
主持人 说:准备了多长时间? (2012-4-17 10:44)
张林 说:飞机的购置,现在已经进入谈判或者说一种,有了意向了,因为我不是很了解,网友可以在网上好好查查官方的消息。我所得到的消息是已经到了一种谈判的阶段,要购置了,放到议事日程上了,很有可能我们这一两年,如果可能的话,今年,再一个,如果准备的时间不够充分的话,也可能就是明年,我们的固定翼飞机就可以投入使用了,不是我们购置了,而是我们先租用一个,我们的飞行员或者国际上先租一个。 (2012-4-17 10:45)
主持人 说:条件成熟以后再买。 (2012-4-17 10:45)
张林 说:我们还有很多,飞行员还有很多辅助的问题。 (2012-4-17 10:45)
主持人 说:各种细节的问题需要解决。 (2012-4-17 10:45)
主持人 说:那本次科考之行也是困难重重,雪鹰号飞机失事大家也都很关注,大家都很想知道当时的具体情况什么样的? (2012-4-17 10:46)
阮煜琳 说:当时是2011年12月8号晚上9点多,我正在准备搭乘飞机,当时我正跟一位大洋队的同志等待飞机,当时天气飘了点雪花,天气比较冷,当时说照顾女同志,让我回去房间,我们要不要回房间去呢?因为飞机再有几趟就要回船了,直升飞机在吊货过程当中,船和站之间是不停的,完成任务才会停,货物是有挂钩,当时我记得刚刚回到房间时间不长,因为有对讲机,从对讲机里我就听到雪鹰号直升飞机起飞以后就失去联系了,当时大家都非常紧张,然后就寻找。雪鹰号最后一次飞行,它是完成了从船到站,把货物卸下来以后,空载飞回去的时候出的事。 (2012-4-17 10:47)
主持人 说:你得到这个消息以后,有没有觉得后怕。 (2012-4-17 10:47)
阮煜琳 说:没有后怕,当时就特别特别担心,因为跟机长和飞行员都非常熟悉,大家在一起生活,像这样一个大家庭里面,大家都是有感情的,当时心里真的是祈愿他能够平安,非常非常担心。 (2012-4-17 10:47)
主持人 说:没有考虑到自己。 (2012-4-17 10:47)
阮煜琳 说:我当时没有觉得很庆幸,我就希望他们平安,而且他们一定会没事的。当时大家都非常的担心。 (2012-4-17 10:48)
主持人 说:雪鹰号出事以后,对于卸货和科考任务的完成有一些什么样的影响? (2012-4-17 10:48)
张林 说:刚才已经提到了一点,我们卸货直接影响到了中山站石油能力建设,我们当时计划用雪鹰号把建设物资,还剩1千多吨的建设物资用雪鹰号运到我们站上来,今年建站的任务要在28次队完成的。有19个工程队,刚才提到了,工程队有19位同志,队员,他们准备8到9个人准备越冬了,这一次因为直升飞机的缘故,使得他们不能在中山站越冬,因为我们这两个建筑物都没有完成外结构的安装,都是钢结构的,我们新的生活洞和发电洞都是钢结构的,架子都没有安装完。科研我刚才提到了,对我们内陆的考察,有一些需要直升飞机来支撑的,近的被迫采用雪地车来支撑,远的就被迫取消了。 (2012-4-17 10:49)
主持人 说:飞机在南极来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 (2012-4-17 10:49)
张林 说:是我们科考后勤等等很多个非常大的支撑。 (2012-4-17 10:49)
阮煜琳 说:刚才也讲到,今年雪龙船是先抵达的中山站,去的长城站,但是今年执行一船三站的任务,还有一个昆仑站,包括我们这个卸货虽然直升飞机也遇到了突发事件,但是我们还是保证了昆仑站的按时出发,2011年12月16日,昆仑队按时从中山站出发了,保证今年昆仑站任务的完成。 (2012-4-17 10:50)
主持人 说:由此也可以看出,南极考察还是充满风险的,整个过程也是非常艰苦的。那风险和艰苦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阮记者可能对这方面的体会非常深吧! (2012-4-17 10:50)
阮煜琳 说:我可以说一下,张老师可能有更多的体会,因为他在长城站越过冬,这种风险和艰苦一踏上雪龙船以后,船上的生活很不一样,因为它是独立封闭的载体,这个船上,比如说常年船员在船上工作,这个是非常艰苦的,因为这个船跟外界联系是不便的,没有电视、网络信号,对船员来说不能打电话,几乎可以说不能打电话,不能上网,不能看电视,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他们一离家,那就是差不多将近半年左右,跟家人联系也非常不便,因为上网、通讯非常昂贵,除了记者可能会带一些发稿设备以外,船员一般的队员联系非常不便,船上的生活也比较枯燥和单调,这个其实都是他的艰苦,在饮食上也没有新鲜的食物,不光是蔬菜,肉都是冰冻的,因为要走这么长的时间。还有在海上,其实处处充满风险,因为你看遇到大的风浪,它本身就是对船舶有一个巨大的考验,像这个船每年从上海出发,从国内一直到南极,要过一个西风带,在南纬40度到60度之间,常年盛行西风,终年有气旋,会经历狂风恶浪,到了海冰之上,又会有冰裂缝,而且今年我们测卸货期间,做探路的时候,海冰平均厚度1.5米,500米深。 (2012-4-17 10:51)
主持人 说:张主任已经6次去南极,您从专业的角度归纳一下,这6年当中,您觉得最艰苦和最危险的地方是什么? (2012-4-17 10:51)
张林 说:这6次南极考察,有两次我感觉到,6次队是我最难忘的,我们国家开展南极考察,还是在早期的阶段,很多设备,住宿的条件等等都比现在要,就是不可同日而语,相差很多,以前很艰苦,确实很艰苦。 前面我也提到,我们6次越冬的时候,我们只能通过短波跟国内联系,打一个,国内有一个安排,接听,拨家里面去,那时候家里电话很少,都是打到单位里面去。艰苦我想就是环境上,还有一些心理上,我们比较孤独,越冬十几个人,以前6次队是18位越冬队员,现在长城站固定到12位越冬队员,中山站17位越冬队员,人少,又来自全国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单位,受教育的背景又不一样,南北方的口味,吃,生活习俗差异也比较大,在这个里面能够安全愉快地渡过一年,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越冬队员我们国家也在做这个研究,心理变化。 (2012-4-17 10:52)
主持人 说:身体上比如说极昼现象对人体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或者心理上、生理上会有什么样的应变反应呢? (2012-4-17 10:52)
张林 说:极昼可能大家都知道,就像我们开着灯睡觉一样的,我们的房间都要有一种很厚的窗帘,遮光帘,要不然就睡不着。另外越冬队员也会很烦燥,觉得过一天很艰难,当我们很忙碌的时候,我们觉得这个时间过得飞快,当我们在等,比如说我们等的人,这个人迟到了一小时,觉得这一小时非常非常长,心理变化会非常大。 (2012-4-17 10:52)
主持人 说:会随着你去的次数越来越多,有好转一些吗? (2012-4-17 10:53)
张林 说:我想这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次我感觉时间过得还非常快,我想还没待够就要离开了。我在单位是负责一个部门,我想国内的工作也是比较繁重的,有科研的,有一些研究工作。 (2012-4-17 10:53)
主持人 说:否则的话还要多待一阵子。 (2012-4-17 10:53)
张林 说:单位的事情很多,我是非常喜欢越冬的,我很喜欢南极的越冬。 (2012-4-17 10:54)
主持人 说:阮记者,第一次去有没有度日如年的感觉? (2012-4-17 10:54)
阮煜琳 说:没有,因为南极有很多不确定性,还有南极在我感觉时间过得特别特别快,因为每天都有很多很多事情做,像南极刚才说的一些环境的情况,其实还有严酷的环境和变化多端的气候,一个是南极内陆考察,这一次考察的队员,他们有几次去过南极,这一次遇到的恶劣天气是最恶劣的,还有车也出现故障最多的,自然条件非常恶劣,都不允许一个队员单独出去,因为还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没有参照物,白茫茫一片,可能真的走不回来。 (2012-4-17 10:54)
主持人 说:我们大家都很关注南极科考队员的生活,有很多电视报道过,我们也想知道记者的工作是怎么进行的?您说非常忙,那在忙什么呢? (2012-4-17 10:55)
阮煜琳 说:我的工作主要是采访,写作,其实我去之前,去过南极的记者也有跟我说过,南极是没有新闻的,我当时其实是,踏上雪龙船之前,包括刚刚到船上,我都非常担心,我写什么?我报道什么?因为我是带着采访任务过来的,我跟大家出来,不是说旅行,它是一个航行,一个考察,这个绝对不是一个旅行,因为中间真的充满很多风险在里面。当时很担心自己能写什么,但是当我渐渐地与大家慢慢熟悉了,也知道了整个科考的航线、行程,我会去跟大家聊,比如我也会找领队、船长、书记,跟他们有经验的队员了解整个过程,一步一步跟着它的行程走,有一些节点新闻要报道,还有大家的生活等等,从几个方面,科考还有队员生活,还有船、站,还有后勤保障等等几方面来做这个新闻。 (2012-4-17 10:55)
主持人 说:渐渐地发现自己其实有很多东西做不完。 (2012-4-17 10:55)
阮煜琳 说:其实有很多可写的,尤其关于队员,关于人,关于队员的报道,可以一直写下去。 (2012-4-17 10:56)
主持人 说:有没有让你感触颇深的事情。 (2012-4-17 10:56)
阮煜琳 说:这个太多了,不知道从何说起。 (2012-4-17 10:56)
主持人 说:是被感动还是一种敬佩,是哪一种感情? (2012-4-17 10:56)
阮煜琳 说:其实都有的,比如我在船上采访船长还有船员,包括我们这一次领队是第9次赴南极了,包括我们的船长,十几次去南极考察,还有我们船的政委,还有大厨都是十几次去南极了,那就意味着十几个春节不能和家人度过,因为一出来就是半年左右,他们会错过很多,比如孩子的成长,老人生病不能照顾等等,他们真的付出了很多很多,当然还有南极考察的艰难性,艰难风险,艰苦,其实太多太多的事情都让我很感动或者很敬佩。
(2012-4-17 10:57)
主持人 说:我们期待在你以后的稿件当中一一体会这些感动。在南极的生活,我觉得首当其冲,这些应该是来自衣食住行方面的不方便,食材有限,物资匮乏,这些给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如何应对? (2012-4-17 10:57)
张林 说:这个问题是每一次考察队,也是每一位考察队员所面临的最现实的一个问题,我刚才讲过来自,考察队员的组成是全国范围内的,来自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生活的习惯,比如简单地说吃,在站上我们都是炒的大锅菜,大锅饭,不管南方也好,北方也好,你的口味就被厨师取决了,厨师做什么你就吃什么。 (2012-4-17 10:58)
主持人 说:厨师是哪里的? (2012-4-17 10:58)
张林 说:有上海的厨师,有山东的厨师,每支队是不一样的,有武汉的,有南昌的,江西的,等等的。 (2012-4-17 10:59)
主持人 说:这些厨师会因为自己的地方特色,把他们带到南极来? (2012-4-17 10:59)
张林 说:对,比如举例子,武汉的厨师做得就会比较辣一些,怎么来调节呢?那就是说他放得微辣一些,但是他作菜不放辣椒,那就不可以想像,他就认为他不是一个厨师。像山东的厨师做得就比较粗糙,看着就很快,一下子就出来了,但是你觉得什么口味都没有,没有特点。上海的厨师做饭的时候,总要体现上海的一个风格,稍稍加一点糖,他觉得糖会提菜的味道。厨师也有他不同的喜好。所以南极考察每一个队员基本上都是能够非常,叫无奈也好,叫什么样的心情也好,接受厨师。 (2012-4-17 11:00)
主持人 说:从来不抱怨。 (2012-4-17 11:00)
张林 说:偶尔也会有抱怨,还是做什么吃什么,必须要吃饱,因为还要去工作。 (2012-4-17 11:01)
主持人 说:厨师的工作也会很忙吧? (2012-4-17 11:01)
张林 说:很忙的。 (2012-4-17 11:01)
主持人 说:做得过来吗?多少个厨师? (2012-4-17 11:01)
张林 说:我们这一次两位厨师,越冬厨师、度夏厨师,他们很辛苦,早上做早餐,大概4点起床,晚上做夜餐,11、12点才能休息。 (2012-4-17 11:02)
主持人 说:南极也是一天三顿饭吗? (2012-4-17 11:02)
张林 说:有工程的时候,有考察的时候,我们有野外活动,还有工程,只要有工程,夜餐是要保证的,就是四餐。后期因为没有工程,工程任务收尾了,就是正常三餐。 (2012-4-17 11:02)
主持人 说:那阮记者,一开始去,你觉得最不适应的是哪一方面? (2012-4-17 11:03)
阮煜琳 说:不适应我感触很深,如果单纯讲吃的话,中山站是靠船补剂的,如果这个船一年来一次,那可以想见,它不可能有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也不可能有新鲜的肉类,他吃的东西,首先从材料来讲就没有新鲜的,这样对大家,一个是营养的补充可能不够,越冬队员需要补充一些维生素。张林主任也是经常帮厨的,印象最深的,因为厨师,长年累月非常辛苦,今年在中山站过年的时候,就是在初一、初二两天,给厨师放了一次假,初一一早张老师做早餐,我们初一中午吃的是面条,是张老师和几位科考队员一起做的面条,很难得吃的面条,其实没有菜,但是对于队员来说就很美味了,因为平时连吃顿面条都很难,因为厨师很少,队员有72名。南极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在那里都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比如喝水,我们中山站喝水是到距离我们差不多有3公里左右的一个镜泊湖取水,雪地车去取水,石坡路,也非常不好走,这个湖天气暖和的时候,化开了,冬季的时候,要钻孔才能打水,所以取水也很难的。差不多一周左右就要取一次水,拉一次水,5吨的水囊往返要半天的时间。 (2012-4-17 11:03)
主持人 说:5吨的水能用多长时间? (2012-4-17 11:04)
阮煜琳 说:光饮用水可能5吨的水。 (2012-4-17 11:04)
张林 说:一天左右。 (2012-4-17 11:04)
主持人 说:水质不一样吗? (2012-4-17 11:05)
阮煜琳 说:水质不一样,因为我们洗涤用水,我们主要用小湖的水,莫愁湖(音译)。内陆队要化雪水,他们都没有洗过澡,连洗澡、洗头都是非常奢侈的事情,就因为化水、取水太难了。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看到很简单的事情,在那里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做成功。 (2012-4-17 11:05)
主持人 说:南极考察期间,科考队员们其实错过了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机会,那除夕夜你们在哪里? (2012-4-17 11:05)
阮煜琳 说:我们都是在中山站,我们是这样分了几队,26名内陆队员他们是在昆仑站,他们在那上面过了一个非常艰难的春节,因为他们还有科考任务,当时他们在那里过的春节,我跟张老师是在中山站过的节,还有一部分随着雪龙船进行科考,他们是在船上过的春节。 (2012-4-17 11:06)
主持人 说:春节在中山站里怎么过的,搞活动还是照常的工作,这样度过的,有没有一点意思意思,庆祝一下。 (2012-4-17 11:06)
张林 说:应该是有的,我们除夕那一天过得还是非常有意义的,下午3点的时候,我们举行了中山站夏季第一届运动会闭幕式。 (2012-4-17 11:06)
主持人 说:用运动会的方式庆祝除夕,很少见。 (2012-4-17 11:07)
张林 说:对,结束以后就有一个晚宴,邀请了俄罗斯站、印度站的队员过来跟我们一块儿,在我们中山站的体育馆里欢聚一堂,开了一个联谊会,南极站还是我们节目主持人,我们中山站春晚的主持人,我们有这个视频,网友如果感兴趣的话,也可以找我们。国际友人也很踊跃,登台表演,我们还有一些抽奖的活动,跟国内,我看搞的形式也是很丰富的,形式多样。 (2012-4-17 11:07)
主持人 说:俄罗斯也表演节目了吗? (2012-4-17 11:07)
张林 说:他们也表演了他们唱了一首歌。印度站有一个很棒的才艺表演。 (2012-4-17 11:08)
主持人 说:也就是说相聚在南极的世界各地的人,还都不是平凡之辈。 (2012-4-17 11:08)
阮煜琳 说:大家不一定有多么高的水平,我们聚在一起,大家就感觉很欢乐,在那里除了我们这些人,想再看到一个额外的,都太难了。 (2012-4-17 11:08)
主持人 说:有给家里打电话拜年吗? (2012-4-17 11:08)
张林 说:我们是按照中山站的时间,和国内有3个小时的时差,我们是在9点准时国内的12点敲钟,我们的书记刘克服亲自敲的迎新春的钟声,钟声一响,队员纷纷扑到那儿去了。 (2012-4-17 11:09)
阮煜琳 说:这个钟是一个竹竿,搭在两扇门上,椅子上各有人扶着这个竹竿。 (2012-4-17 11:09)
张林 说:背景就是中山站的体育馆。 (2012-4-17 11:09)
阮煜琳 说:体育馆很小,就是一个篮球场。 (2012-4-17 11:09)
主持人 说:第28次南极科考共有222名科考队员,女队员是10名,跟男队员相比,女队员是不是有更多难以克服的困难? (2012-4-17 11:10)
阮煜琳 说:我们222名队员,10名女队员,有4名是在长城站,我们随船6位女队员,留在中山站72名队员当中,只有我一名女队员,女队员,肯定是有一些在体力上生活上可能有一些不便,其实艰苦大家都一样的,尤其你看我们的内陆考察26名队员,去了昆仑站,到昆仑站考察,迄今为止还没有女队员上去,就因为有特殊的条件,每个人都不容易,南极考察,无论是野外考察还是干什么,都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是6名全体女队员,过赤道的时候,有一个庆祝,我们合了影。 (2012-4-17 11:10)
主持人 说:她们的身份有记者。 (2012-4-17 11:10)
阮煜琳 说:有新华社的记者,还有气象保障的,还有大洋队的,还有一位综合队的。 (2012-4-17 11:11)
主持人 说:这个照片上显示的是一个新发明吗? (2012-4-17 11:11)
阮煜琳 说:不是,只是交通工具。 (2012-4-17 11:11)
主持人 说:这次有记得自己拍了多少照片吗? (2012-4-17 11:12)
阮煜琳 说:肯定是上万张,但是我没有记具体多少,拍了很多很多照片。看到照片会回忆起很多东西。 (2012-4-17 11:12)
主持人 说:在报道当中我们看到雪龙号回国当天,有很多队员的家人都前来迎接,离开家人这么长时间了,见到亲人以后,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吗?张老师,和平时说的一样吗? (2012-4-17 11:13)
张林 说:应该不一样。我因为还是,见到了,说的就是说还好吧? (2012-4-17 11:13)
主持人 说: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因为对其他的细节也不了解。阮记者呢? (2012-4-17 11:13)
阮煜琳 说:现在我能回忆两个情景,我感觉我这个人,也可能我不会激动,但是在我们船在上海停的时候,极地办主任坐一个小艇过来慰问我们,我当时真的很激动,别说见到家人了,那个领导过来慰问,带着蔬菜和水果,我们真的特别激动。还有一个让我挺难忘的,我们越冬队27次,里面有两个队员,吴全和刘建军,都在他们考察期间生了女儿,这个是刘建军,他的女儿半岁多了,第一次抱他的女儿,见到亲人,他们为了南极考察付出很多。 (2012-4-17 11:14)
主持人 说:有没有业余活动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2012-4-17 11:14)
阮煜琳 说:有的,其实我们这一次我们两个都在中山站,这一次中山站,因为以前我也不是很了解,这一次我们会有一个运动会,举行了南极度夏的运动会,会有足球、羽毛球、乒乓球一些比赛,还有迎信念的时候还有冰上的野炊,还有除夕的晚会,不是说什么专业人员,大家大家在一起真的很开心。 (2012-4-17 11:14)
主持人 说:听说你们在航行的过程当中,还办了南极大学,这是什么活动? (2012-4-17 11:14)
张林 说:南极大学已经有了比较久的历史了,相当于在航渡期间减少科考队员的寂寞,还有一个普及南极知识,出于这样的宗旨办了这个叫做南极大学的活动,开展这么一个活动,基本上请队员介绍他的工作,介绍这个领域研究的成果,另外比如说像阮记者她们,就介绍一些摄影的知识,给我们讲一讲。 (2012-4-17 11:15)
阮煜琳 说:毕业证,15堂课,张老师也讲了其中的一堂。 (2012-4-17 11:15)
主持人 说:每个人都是老师,每个人都是学生,每个人讲自己的领域。 (2012-4-17 11:15)
张林 说:互相介绍。 (2012-4-17 11:15)
主持人 说:阮记者学到什么了吗? (2012-4-17 11:15)
阮煜琳 说:有收获的,我们第一堂课还是领队上的,会讲南极科考的情况,讲气候变化,其实涉及到的领域很多,有天文、冰川、海洋生物,还有摄影,还有气候特点,船长会讲雪龙船,因为踏上了南极的旅程,也很想了解,一个增加了彼此的了解,一个学习了知识,还有很多专业的东西,还是挺有收获的。 (2012-4-17 11:16)
主持人 说:还有一个网友比较关心的问题,科考队员的生活和工作,有每年可能对南极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2012-4-17 11:16)
张林 说:这个问题是这样,从我个人的观察和我的感知,我认为我们国家在南极开发利用上,尽最大努力进行了南极的保护,有些网友可能不太理解,我们国家为什么要去南极?我们有什么利益吗?我想这个网友可能对我们南极这一块大陆了解得可能少一些了,如果多看一看网络,或者多看一看相关的背景资料就会知道我们国家在南极考察,是有国家的战略意义。 (2012-4-17 11:16)
主持人 说:您方便给我们简单说一两点吗? (2012-4-17 11:17)
张林 说:主要邓小平有一个题词,为人类和平。我们去南极,还是在一个国家行使主权,在南极有一席之地,有发言权,如果南极大陆,现在很多国家在提领土瓜分,现在我们国家还有美国等等一些国家都坚持不让瓜分,如果我们国家不参与,可能国际上就会产生一些纷争。 (2012-4-17 11:17)
主持人 说:在南极生活的过程当中,比如生活垃圾、废水和工程废弃物,这些都是怎么来处理的?以保证南极的环境不受到破坏呢? (2012-4-17 11:17)
张林 说:我们尽最大的可能回收,我们在两个站上,我们在昆仑站都是带回来,带到中山站来处理,在中山站有一个污水处理房间,专门有一套完整的设备,把污水处理掉以后,再向海里面排放。像一些垃圾,我们都是在南极分类的,可回收的,可燃的,不可燃的,有一些像电池这些污染都必须带回国内,我们进行集中处理,一些工程和建筑上的垃圾,都把它分类包装好以后,放到集装箱里面带回来。 (2012-4-17 11:17)
主持人 说:这个比在国内正常生活繁琐得很多。那据媒体报道,欧洲的环境卫星监测显示,南极某大冰架因因全球变暖,17年缩水了85%,近年来,南极环境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全球环境造成了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两位此次身入南极,对南极的环境有了最直观感受,那么南极的环境状况到底是怎么样的?是否到了足够引起警惕的程度? (2012-4-17 11:18)
张林 说:抱歉一下,这个消息我没有看到,是否准确有待商榷,有可能是准的,但是南极环境的变化,这几年变化还是比较大一些,确确实实冰架坍塌的时候也很多,像南极半岛有一座巨型冰川,从冰架上倒落。中山站我也是感觉到,今年我们中山普利斯湾碎(音)的冰山跟21次队完全不一样,21次那是04年我到达中山站的时候,都是平的,周边就能看到几座大冰山,整个都是平的。今年我们有拍照,全是碎的冰山,我们的艇根本过不去,这个确实我们国家在这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研究,也有一些能够在国际前沿上发表文章。 (2012-4-17 11:18)
主持人 说:张主任,您之前来到南极还不是这样的景象? (2012-4-17 11:18)
张林 说:对,那是04年12月份的时候,完全是平的,冰很厚,1米5,上面有30、40公分的雪,一看全是雪。我们在船上可以看到站。 (2012-4-17 11:18)
主持人 说:这张图是… (2012-4-17 11:19)
阮煜琳 说:第一次卸货的时候拍的,冰裂缝。 (2012-4-17 11:19)
主持人 说:这个冰裂缝给我们介绍一下,是蕴含着危险吗? (2012-4-17 11:20)
张林 说:这种裂缝对我们的运输还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个叫潮汐冰裂缝,是因为潮汐的作用而产生的裂隙,这个倒不足以,但是我们在海上会遇到几米宽的,更大的裂缝。 (2012-4-17 11:20)
主持人 说:那样可能就需要谨慎地去避开一下。 (2012-4-17 11:20)
张林 说:那个肯定是要避开的。 (2012-4-17 11:21)
主持人 说:那本次科考之旅一共历时了163天,共5个多月的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周遭环境的变化、任务的开展,心情是不是也经历一些波动。 (2012-4-17 11:21)
阮煜琳 说:其实这些话是越冬队员跟我说的,我们去的时候,正好是二次越冬队员结束他们的任务,他们在那里要渡过两三个月,这一段时间都是暗无天日,都是黑夜,因为在南极肯定生活条件是非常艰苦的,还有一个环境相对比较封闭,人是不能出去的,很难在外面去走,活动范围就是站上一平方公里,在这样一个范围之内,你肯定就是生活上是一方面,心理上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2012-4-17 11:21)
主持人 说:人还是有情绪的,那张主任您去了这么多次,您认为在南极心情变化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2012-4-17 11:22)
张林 说:孤独、寂寞,人少,我们在南极一出门就是白色,回到房间就是一个人,就是越冬的时候,所以心情,还有一个,人相对的又交流得少,沟通得少,我们就是聊天,或者说一些其它的活动就少了。刚才阮记者已经说到了,一场风雪来了以后,往往三天、五天,那你除了吃饭、睡觉,吃饭、工作上会有一些室外活动,其他的时间都要回到房间里面,这个确实是会导致一些很多问题的出现。再一个有的时候可以说队员和队员之间不能开玩笑开得太过火了,开得太过火的话,对方会接受不了,这样容易出现一些纷争。所以尽量的是一种宽容,说话不要去计较对方说的是轻、重,不要往心里面去,这样会好一些。 (2012-4-17 11:22)
主持人 说:接下来这个问题我想问阮记者,作为一个随队的新闻工作者,你承担着宣传报道此次南极之旅的任务,您能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采访心得吗? (2012-4-17 11:22)
阮煜琳 说:我不知道从何说起,其实我这次,一路走来,得到了大家太多太多的帮助和支持,也确实有很多事情真的是让我很难忘吧!从做新闻来说,在南极做新闻,包括整个南极口做新闻,跟平时不相同,平时我们知道会,比如说会有一个选题,或者说会有一个发布会什么的,在这里不会的,没有人告诉你做什么,甚至于你自己要去想做什么,而且把什么能做成新闻,这个自己要去思考,你今天写什么,今天不写什么,明天写什么,是有一个自由的空间,但是要把它写成新闻,这个还是要费一番思量的。 (2012-4-17 11:24)
主持人 说:那在航道航行的过程当中,网络和手机信号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你如何来保证又快又好地报道及时传回来。 (2012-4-17 11:24)
阮煜琳 说:其实在船上的时候,手机是没有信号的,除非靠港,网络发稿主要靠笔杆来传,速度什么的很慢,而且要对信号,因为船是移动的嘛。 说起得到大家的帮助,举一个例子,比如我在中山站的时候,我还一直在跟随着内陆队的脚步,把内陆队这个过程,把它报道下来,这个其实也是得到了很多的,我其实现在还记得,因为内陆队的队长金波(音)会每天向中山站通报情况,我每天可能要在报房里面要等他的电话,今天有没有特殊情况,遇到了哪些问题,一直在跟随内陆队的脚步,每天等他们的消息。 还有船去阿根廷补给,南大洋科考,这一路上得到了大家很多的帮助。 (2012-4-17 11:25)
主持人 说:这一次经历了南极科考之旅,相比对南极异常艰苦的生活工作状况有了切身的体会。我们了解到,很多科考船船员要连续多次跟船作业,十几年春节无法和家人团聚。在采写此类稿件的过程中,有没有人给你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2012-4-17 11:25)
阮煜琳 说:其实有的,一上船从羡慕船员到了解他们,觉得他们的生活真的充满变化,他们每天都在不同的地方,船走的不同的地方,那他们的生活,前面可能都是未知的,船走到前面是什么情况,是未知的,我就很羡慕这个船员,其实当你真正了解他们的生活以后,会发现船员的生活真的非常艰苦,他们因为长期的漂泊在外,过着这种相对来说与世隔离的生活,比如值班,要值4个小时,每12个小时一轮换,一天值两回班,工作节奏也很紧张。 (2012-4-17 11:25)
主持人 说:我们监测这个湖的目的是什么呢? (2012-4-17 11:26)
阮煜琳 说:这个湖泊监测,是监测水质、水温、水位的变化。从这个湖泊监测,也是跟全球气候变化也是有关系的。 (2012-4-17 11:26)
主持人 说:也是可以体现全球的变化。 (2012-4-17 11:26)
阮煜琳 说:这是第一次卸货的时候,在海冰上探路,测冰厚的一个仪器。 (2012-4-17 11:27)
主持人 说:在南极上是寸步难行的,可以这样理解吗? (2012-4-17 11:27)
张林 说:对,一定要谨慎。 (2012-4-17 11:27)
主持人 说:这是直升飞机。 (2012-4-17 11:27)
阮煜琳 说:达科尔冰川的一个铺标,因为这是我们记者没有跟去,是科考队员自己拍的照片,航拍的照片可以看到冰改上面的冰裂缝是很大的,很危险的。这是普利斯湾的一个南大洋考察。 (2012-4-17 11:28)
主持人 说:这些图片给我们生动地说明了你们的工作。 (2012-4-17 11:29)
阮煜琳 说:这是回收浅标,用吊挂去捞浅标的图片。 (2012-4-17 11:30)
主持人 说:两位既是第28次南极科考的参与者,也是这一段历史的见证者。这一次旅程对于你们来说,应该有着特殊的意义,有没有留下什么遗憾? (2012-4-17 11:30)
阮煜琳 说:其实要说遗憾,可能我这次没去长城站算个遗憾。因为船是一船三站考察,先到中山站,再到长城站,还到昆仑站。还有其实雪鹰号失事对大家来说都是遗憾。 (2012-4-17 11:30)
主持人 说:对你来说最大的意义是什么?这一次考察。 (2012-4-17 11:30)
阮煜琳 说:因为我是国家海洋局跑口的记者,这次能去,给我也是非常好的机会,对我来说,这一次是非常值得的旅行。 (2012-4-17 11:31)
主持人 说:最后我想请问张主任,从您专业的角度给我们说一下,这一次南极之旅意义和遗憾是什么? (2012-4-17 11:31)
张林 说::这一次我主要承担的任务,就是中山站的卫星升级,遗憾就是把它修好了,它又坏掉了。我们越冬队员还在检测当中,现在配件都已经通过澳大利亚运到了中山站,这一次意义很重大,28次考察获得的成果,前面我已经说了,最有意义的就是打出120米的深冰芯。安装了中国自主研发的南极巡天望远镜。 (2012-4-17 11:32)
主持人 说:如果还有机会,让两位申请去的话,还想去吗? (2012-4-17 11:32)
张林 说:我是从事这项工作的,我可能还有机会,或者说因为工作的原因,还有可能去。 (2012-4-17 11:33)
阮煜琳 说:还想再去,因为南极了解得太少太少了,因为往返行程5个多月,对它的了解太少太少了。 (2012-4-17 11:34)
主持人 说:好,感谢两位为我们分享了这一次南极之旅,谢谢,谢谢二位,也感谢各位网友,再见。 (2012-4-17 11:34)
张林、阮煜琳 说:谢谢,谢谢网友,谢谢大家,谢谢主持人。 (2012-4-17 11:35)
中新网报道 说:直播到此结束,谢谢收看。 (2012-4-17 11:3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