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报道 说:日前,中国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创造了中国航天的多项纪录。这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进展,引发世界范围广泛关注。神九任务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多项纪录,其幕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和故事?载人交会对接和手控交会对接的技术难点在哪?包括首位中国女航天员在内的三位航天员在太空飞行13天,生活工作是如何进行的?为解答上述广为关注的问题,中新网邀请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载人飞船系统总师助理,主任设计师,高级工程师,神舟九号飞船工程师贾世锦,于7月11日下午14时30分做客中新网视频访谈室,为广大网友逐一解读,并讲述神九飞天幕后不为人知的细节与故事,敬请关注,并欢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 (2012-7-10 16:21)
主持人 说:各位网友下午好!欢迎收看中国新闻网正在直播的《新闻大家谈》,我是李越。神九任务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多项纪录,那幕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和故事?三位航天员在太空飞行了13天,生活工作是如何进行的?为了解答一系列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中新网今天特别邀请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载人飞船系统总师助理,主任设计师,高级工程师贾世锦,欢迎您贾工,非常欢迎您的到来,自神舟一号发射以来,我印象中中国每一次载人发射都在秋冬两季进行的,这次神九发射选在了6月份,应该说在盛夏这样一个季节,为什么改变时间呢? (2012-7-11 14:30)
贾世锦 说:应该说以前在神舟飞船发射的时候发射窗口主要是考虑太阳光的入射角跟飞船轨道面的关系,这个关系主要是给飞船提供足够的电能。在神九任务中,包括神八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在发射窗口选择的时候,除了要考虑以前要考虑的那些太阳光和轨道面的夹角以外,还要考虑到交会对接任务,另外在交会对接的过程中也对太阳光的入射角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这些新条件加进去以后现在可选的窗口,6月份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时间。 (2012-7-11 14:33)
主持人 说:是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而不是为了故意挑战而选在6月份发射。 (2012-7-11 14:34)
贾世锦 说:不是的。 (2012-7-11 14:34)
主持人 说:那在夏季没有格外的困难和挑战吗? (2012-7-11 14:35)
贾世锦 说:夏季其实也有一些困难,比方说在发射场的时候,因为夏季是雨季,发射场在西北气候比较干燥,可能不会下很大的雨,但是雨季毕竟还有一些不确定情况在里面,这次也是。在发射场执行任务过程中也下了一场中雨。 (2012-7-11 14:35)
主持人 说:遇到这种情况都是怎么办? (2012-7-11 14:36)
贾世锦 说:因为飞行对温度、湿度都有要求、都有控制的,如果下雨的话场房里的湿度比较大,这样通过场房里除湿的设备来控制场房里空气的湿度来保证条件满足要求。另外在将组合体转到发射区以后,这次正好是傍晚发射,待发段的程序准备是从中午就开始了,这个时候空气温度比较高,中午,为了保证飞船和火箭设备温度还是在一个比较舒适的范围内,采取的措施其实主要就是对空调,对整流罩、对火箭进行一些送风的控制。 (2012-7-11 14:36)
主持人 说:需要各个方面都要考虑得十分周到,这个工作真是太细致了。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在神九发射当天,我们在直播画面中看到位航天员还没有进舱之前,您和一些工作人员戴着口罩首先进入了舱内进行检查,都已经到了这个份上了,您这个时候还在检查什么呢? (2012-7-11 14:37)
贾世锦 说:最后检查内容主要是航天员要在轨,或者是待发段。进舱之后要观察仪器板,我们有一个显示设备,在这上面把飞船当前的工作状态,一些参数都在显示屏上显示出来的,航天员要通过观察判断飞船当前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它的设置是不是正确,我们要进舱提前确认,这样航天员进舱之后只是看就可以了,不用再去操作了。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一些开光,一些设备的供电开光,还有一些阀门的开关状态,因为在飞船发射过程中,环境还是相对来说比较恶劣,它的振动、噪声还是比较恶劣的,因为飞船上装了一些阀门,为了控制舱内气体的压力,环境压力,可以实现对舱内压力进行自动控制,这些阀门它的设置状态一旦不对的话可能就容易影响到环境控制,这样的话压力如果控制不住的话,一旦出现泄漏等等这种情况,可能就会影响航天员的安全,所以这些影响到飞行安全和航天员安全的这些设备状态,我们一定要提前进一步确认,还是要做到万无一失,其实在真正进入待发段之前,这个阶段我们已经做过确认了。 (2012-7-11 14:39)
主持人 说:我想也是,因为已经进行过无数次的检查,只是最后还要再去看一下,再确认一下。 (2012-7-11 14:39)
贾世锦 说:确保万无一失,这样航天员进去以后其实就是按照他的飞行程序安排,飞行手册安排做他的常规操作就可以了,不用再做额外一些动作了,也是减轻他们的一些工作量。 (2012-7-11 14:40)
主持人 说:是,一颗定心丸。那神九进入轨道两天以后,实现了与天宫一号的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但是我们发现神九与天宫交会对接成功之后到航天员打开舱门进入天宫的时间非常长,很多网友也看得很着急,说这个舱门怎么这么难打开?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航天员都在做什么样的工作? (2012-7-11 14:41)
贾世锦 说:其实打开两个飞行器之间的舱门不像咱们地面开一个房间房门似的那么简单,因为在两个飞行器对接之前,两个飞行器都在做各自独立的压力控制。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验舱里面的压力是靠它自己的一套控制系统在控制的,飞船的压力也是靠自己配置的一套独立系统来培养的。它的控制并不是控制在某一个确定的,不像地面的压力,一个密封舱的压力,因为有人员的消耗,因为它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航天员可能在不停消耗氧气,在补充氧气。另外密封舱在轻微往外漏气,虽然漏气量很少,但是时间长了还是可以看出来压力在下降的,在这个情况下,压力是在一个范围内不停波动的,这样在对接的时候其实两个飞行器密封器之间的压力是不同的。另外,因为对接通道在对接前对外太空敞开的,对接完了之后还是一个真空状态,这样这两个舱门一共相当于隔开了三个空间,就相当于是飞船那边的密封仓,然后再中间是对接通道。 (2012-7-11 14:43)
主持人 说:中间还有这样一个真空的隔带。 (2012-7-11 14:43)
贾世锦 说:对,然后再就是天宫一号实验舱那边的压力,这三个压力都不完全一样。所以在开舱门之前要把它的压力调到一个平衡的状态,如果不平衡的话,内外压差会很大,就推不开这个舱门,可能几千帕的压差,人可能需要几十公斤的力才能推得开它。 (2012-7-11 14:44)
主持人 说:如果外面的压力大呢?人会被气流冲过去吗? (2012-7-11 14:45)
贾世锦 说:不是,因为我们的设计就是门是往里开,里面的压力比外面压力大,一直压着舱门,保证它的密封性越来越好,反向设计的话,压紧的时候密封性好。密封完了之后航天员还要做几件事,对接通道先要复压,因为真空嘛,要想打开轨道舱的前舱门的话,要把这个压力平衡,在做这个工作之前还有一个工作要做,就是两个对接机构对上了之后,这个对接面到底密封不密封,这个要做检测,因为如果不密封的话,可能往对接通道里面冲气它不就漏掉了吗?压力就冲不上去了,要做这个工作,先要做一个对接面的检漏,快速检漏大概需要十来分钟的时间,这个检漏结束之后才可以向对接通道冲气,冲气完了之后这个压力平衡了才可以开门,这只是可以开飞船这道门。而且这种平衡也不是说一充气马上就会平衡,因为飞船这边控制压力的系统跟对接通道空气的这套系统,其实也是两套系统其实。 (2012-7-11 14:46)
主持人 说:这又是两套系统。 (2012-7-11 14:47)
贾世锦 说:也是两套系统,最后对接通道的压力恢复上去了之后,它也不会跟飞船这边的压力完全平衡,还有一个过程。就是说咱们这个舱门上还有一个平衡阀,上面有一个阀门似的,这个阀门打开了之后,它有一个相当于小孔似的,可以实现门两边的密封舱体可以实现压力缓慢平衡,这个平衡完成了之后才可以开这个门。开完这道门,其实还有天宫一号那边那道舱门,还得要平衡。 (2012-7-11 14:48)
主持人 说:要再重复一下。 (2012-7-11 14:48)
贾世锦 说:还要实现两边的平衡再开舱门,光开舱门就做这么多动作。 (2012-7-11 14:48)
主持人 说:航天员在太空他做这些动作是不是也很困难呢? (2012-7-11 14:48)
贾世锦 说:在太空中因为是一个失重环境,加上开门的时候空间比较狭小,身体的固定或者施压力的时候都不是很方便,在地面开门一个人就可以拽开了,在天上失重的时候,一只手去操作这个舱门,另外一只手还要想办法去抓住舱体上某一个结构,这样的话他才能够使上劲,所以操作起来,跟地面比还是有难度的,所以这个动作相对来说比地面要缓慢。 (2012-7-11 14:49)
主持人 说:做起来要缓慢得多。 (2012-7-11 14:49)
贾世锦 说:对。 (2012-7-11 14:50)
主持人 说:还有一个细节就是这次神九和天宫组合六天之后三名航天员完成了神九飞天的一项核心任务,就是与天宫实现了手控交会对接,为什么不用自控呢? (2012-7-11 14:50)
贾世锦 说:其实自控和手控对于交会对接这块还说都是必须要掌握的技术,神九因为是搭载了三名航天员就有条件验证手控交会技术,而且从长远来看的话,就是后面我们载人航天的后期发展来说,包括到空间站阶段,后面包括在轨的实验也好,在轨的组装、维护也好,其实载人航天和卫星其他的飞行器,无人飞行器相比,其实最大区别就是人在里面起的作用,手控交会对接是可以起到备份的手段,自控交会对接无法进行下去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手控来实现交会对接,这两个手段都是非常重要的。 (2012-7-11 14:51)
主持人 说:可能我们觉得越是高科技的东西应该是自动的更高级,那么这个手控有什么自动不能替代的长项吗?手控有哪些优点是自控不能控制的? (2012-7-11 14:52)
贾世锦 说: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机器不能替代的,因为做自动交会对接系统设计的时候,机器其实是很笨的一个东西。 (2012-7-11 14:52)
主持人 说:是人来设置的。 (2012-7-11 14:52)
贾世锦 说:对,必须得告诉机器在什么样情况下怎么做,什么样情况下怎么做,它只能在设定的这些条件下做这些工作,如果人事先没有告诉他,程序没有设计进去的话,机器可能就做不下去了。对于人来说,因为人毕竟有主观能动性,在天上遇到的一些,可能在设计上没有遇到过的情况,可能能够依靠自己的一些经验、一些判断,去做出一个正确的措施,这样的话工作还是能够继续下去。 (2012-7-11 14:53)
主持人 说:那从国际方面来看,在空间交会对接这一块,好像美国是以手控为主多一些,俄罗斯是以自控为主多一些,这两个国家怎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 (2012-7-11 14:53)
贾世锦 说:这个东西其实我觉得还是设计理念的问题,应该说从现在看自控交会对接也好,手控交会对接也好,其实并不能严格地说是谁更先进,谁落后,我觉得这个不好评价。 (2012-7-11 14:54)
主持人 说:就跟个人的兴趣爱好一样。 (2012-7-11 14:54)
贾世锦 说:对,这就是设计理念在里面,美国当时在做交会对接的时候可能觉得人在控制环节中的可靠性更高一些,他更相信航天员的操作,所以他当时可能是以手控交会对接为主。俄罗斯,或者前苏联当时设计的时候,认为机器更可靠,所以他当时的重点就做这个自控交会对接。 (2012-7-11 14:54)
主持人 说:这个不能代表能力的问题,技术层次的问题。 (2012-7-11 14:55)
贾世锦 说:对,但是其实你看“联盟”号飞船也是可以做手控交会对接,美国现在也在做自控交会对接,其实到后面这两种技术他都会了。 (2012-7-11 14:57)
主持人 说:这也都是必须要掌握的是吧? (2012-7-11 14:58)
贾世锦 说:对。 (2012-7-11 14:58)
主持人 说:据了解这一次执行手控交会对接任务的刘旺此前已经进行过1500多次的训练了,这次仿真训练在平时成功率是百分之百的是吗?这一次交会对接对于手控操作来说,地面的训练和太空的操作到底有哪一些是必须在不能预知的太空环境中进行,哪些是不能在地面上模拟的? (2012-7-11 15:00)
贾世锦 说:其实大部分的环境应该说是经过这么多次的飞行,包括前期的无人飞行也好,有人飞行也好,有些条件,太空的一些环境应该说大家还是掌握得比较全面,但是从模拟角度来说,首先模拟虽然是做得接近真实,但是不可能完全跟真实的状态一样。主要的区别,第一是在太空中大家知道没有大气,太阳光是直射的,没有散射的,咱们在地面上有散射的,所以看到天是蓝色的,各个方面的亮度都是均匀的,在太空中天空就是纯黑色的,地面就是亮的,但是因为手控交会对接就是需要人去观察图像,所以这个光线是影响图像的适应。 (2012-7-11 15:01)
主持人 说:那么他们会适应这种光线吗? (2012-7-11 15:02)
贾世锦 说:所以在地面实验的时候尽量是模拟天上只有直射光,没有散射光的状况,但是散射不能完全消除,所以图像的质量怎么样还要经过天上飞行员来检验。 (2012-7-11 15:03)
主持人 说:那到了天上,这个图像会更加不清晰吗?太阳直射的这种情况下。 (2012-7-11 15:03)
贾世锦 说:不能说是清晰不清晰,比如说天上没有散射,只有直射,或者有反射,它的图像的一些对比度可能会跟地面有一些差别。比方说照不到的地方可能就是纯黑的,它没有散射嘛,照得到的地方就是亮的,不像地面有一些阴影轮廓,有一些过度的情况,这个也是跟天上不完全一样的。另外还有一个就是飞船的一些响应,因为手控交会对接最主要对于人的操作最主要是什么?从你的动作发出去到你的执行机构有所反映,你能够感受到,时间长了之后,比方说时间延时太长的话就跟我们山谷里回音似的,喊出去之后听到不停的有回音来回,这就是时间长的一些表现,控制系统也是这样的,比方去操作一个东西,我一直觉得手控交会对接有点类似开车似的,比方说开车你踩了一脚油门,但是这个车一直没有加速的这种反应,你觉得好像油门没有加上去,你还在踩油门,踩了之后还是没有反应,你还在拼命地踩,之后反应过来了这个速度一下就提上去了,这个反映速度就体现了控制系统的设计跟飞船动力学的特性在里面,在地面做工作的时候,动力学的特性是通过数学模型来模拟的。 (2012-7-11 15:04)
主持人 说:太抽象了。 (2012-7-11 15:04)
贾世锦 说:就是通过计算机来控制的,如果说你给我一个这样的控制信号的话,我应该怎么动作?但是地面就是对天上反应的时间可能不会做得那么真实,航天员可能操作手柄,因为咱们手控交会对接有两个手柄,可以控制它的姿态,可以控制它的前进后退,上下左右前后运动。 (2012-7-11 15:05)
主持人 说:那这些指令飞船是不会马上做出回应的吗? (2012-7-11 15:06)
贾世锦 说:是这样,环境比较复杂,人去操作,然后发出指令,指令给了计算机,计算机再给发动机,发动机动作,动作完了之后又产生相应的反作用力,船再有动作。 (2012-7-11 15:07)
主持人 说:但是为什么要经过这么长时间呢?像在地面上比如说我们开车或者说操作一个什么样的机器,虽然也要经过一系列的信息传递,但是它会很快反应出来,比如说踩油门就会很快快起来,那在太空因为有什么特殊的环境使它不同吗? (2012-7-11 15:07)
贾世锦 说:它没有特殊的环境,因为这个环节考虑到很多信息的传递,还有动作的执行,其实每个环节都有延时,其实汽车操作也是,只不过它的延时足够小,或者你已经适应感觉不到它的延时,在地面模拟的时候这套系统的延时是根据理念分析设计出来的,训练的时候他能够适应,所以成功率能做到百分之百,那么在天上是不是这样呢?不知道,因为没有飞过,所以在这次飞行的时候,您可能也注意到,在手控交会对接之前,刘旺做了短短几分钟的适应过程,他要操作一下手柄,去看看这个反应,反应怎么样?跟他训练的那种感觉是不是一样的?如果是一样的话,那就证明我的设计跟它是一样的,如果有轻微差别的话,其实他经过这几分钟的适应,应该说他后面的操作就有把握了。其实就跟我们开惯了自己的车一样,你去开别人的车刚一上去也不适应,但是开几分钟之后也适应了。 (2012-7-11 15:08)
主持人 说:那这个对于航天员的心理素质要求太高了,因为这个一旦出错了的话回不了地球了吧? (2012-7-11 15:09)
贾世锦 说:对,手控交会对接对航天员的要求还是比较高,不能出差错。 (2012-7-11 15:09)
主持人 说:而且还有这么多未知的东西,要先去感知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2012-7-11 15:09)
贾世锦 说:主要是在最后阶段也不能出任何差错,因为前期操作航天员自己觉得有哪些地方不对劲的话,或者因为个人的问题不能操作的话,他可以中止,可以撤回来,让自控系统再接上去,还可以自己控制。 (2012-7-11 15:10)
主持人 说:可以这样吗?航天员突然觉得自己不行了,不能干这个工作了,不是代表着回不去了,而是有一套后备的系统来操作。 (2012-7-11 15:11)
贾世锦 说:对,现在自控系统和手控系统两个是可以互相切换的,最后那个阶段,因为离得很近的时候,一旦操作失误的话怕出现意外的碰撞,飞行器可能会受损伤,会影响飞行员的安全,所以前期的话自控跟手控可以互相切换。 (2012-7-11 15:12)
主持人 说:神九飞行了13天,这是航天员在天上时间最长的一次,这个对于航天员本身和地面的飞空保障来说有什么挑战吗? (2012-7-11 15:12)
贾世锦 说:应该说时间越长的话,这种生理效应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因为在天上是失重环境,失重情况下血液的分配可能跟地面的情况不一样了,失重的话心脏的压力也会小了,另外,失重的时候,因为人在天上本身是失重的,他本身的一些操作,包括一些设备,他都感受不到那么大的重力了,操作上没有那么大的力了,长期人的肌肉不做负荷运动的话,肌肉也会萎缩。而且失重情况下骨骼里头的钙也会流失。 (2012-7-11 15:13)
主持人 说:航天员在天上飞行的时候需要补钙吗? (2012-7-11 15:13)
贾世锦 说:其实不需要补钙,我们这次是短期的,没有补钙,但是一些锻炼还是要做的,其实就是锻炼他的肌肉,不要让他肌肉出现萎缩,还做了一些类似于抗核辐,下体负压桶啊,下体负压桶能够让人的肢体得到一些锻炼。 (2012-7-11 15:14)
主持人 说:穿着它就可以得到锻炼? (2012-7-11 15:14)
贾世锦 说:对,它相当于给人的肌肉加了一些负载,在天上人是感觉不到重力什么的。 (2012-7-11 15:15)
主持人 说:我们觉得失重状态应该是很享受的轻飘飘的,但事实上它是对人体有害的,是吗? (2012-7-11 15:15)
贾世锦 说:对,它还是影响人体的一些机能的,所以你看国外的航天员在空间站,他有时候长期在空间站驻留,有的半年,有的一年多之后,回来其实都是机体机能还是比较明显的。 (2012-7-11 15:16)
主持人 说:我特别想问他们三个出来的时候为什么要这样排着? (2012-7-11 15:17)
贾世锦 说:我觉得应该是有两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刚才说的较长时间在失重环境下,他可能肌肉力量有一些影响,这会儿他可能回到地球上来之后,在一个G的重力环境下,可能一下子觉得承受这个力量还是不适应。另外我觉得就是一个再适应的问题,还不是机能退化或者萎缩的情况,可能就是再适应的问题,大家都游过泳,在游泳池里面待时间长了以后你刚一上岸好像站不起来一样,其实你的机能还没有退化,因为在水里面手和脚都在运动,但是你上来之后就是一个环境的变化,觉得一下子适应不了了,在游泳池上来十几秒钟你马上就会觉得没事了。 (2012-7-11 15:18)
主持人 说:对,有过这样的经历,不是游泳,就是蹦床,应该是差不多的感觉,只是它会更严重一些。 (2012-7-11 15:19)
贾世锦 说:对,我觉得是这两个因素。 (2012-7-11 15:19)
主持人 说:大概需要多长时间能恢复,像他们待了13天之久,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来调整? (2012-7-11 15:19)
贾世锦 说:这个具体时间我也不太好说,但是从现场来看他适应了将近一个小时以后,最后从舱里出来,还是能站起来,还是能走。 (2012-7-11 15:20)
主持人 说:所以说我们看到“天宫”虽然空间很小,还是配备了很多健身器材在里面,这个是非常必要的。 (2012-7-11 15:20)
贾世锦 说:对,这些东西一个是让航天员本身的机能还要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另外一个其实也是通过这些空间实验为后续做准备,因为以后要建空间站的话也要再飞行,所以这些手段也是对后面长期在轨运行,保证人身体的功能,检验它的效果是怎么样。 (2012-7-11 15:21)
主持人 说:我在电视直播画面上看宇航员活动的空间,感觉上还不是很拥挤,但是为什么看到最后落地的返回舱只是很小的一个“球”,到底里面相当于多大面积呢?有这个房间大吗? (2012-7-11 15:22)
贾世锦 说:没有,没有。其实返回舱本身体积就很小,返回舱的航天员净活动空间只有三点几个立方。 (2012-7-11 15:23)
主持人 说:但我们看到好像几室几厅这样的感觉。 (2012-7-11 15:23)
贾世锦 说:对,返回舱里面体积,三个航天员并排坐着,站起来的话只能弯着腰,这个返回舱其实只是发射段和返回段,航天员在里面乘坐的,主要是一个工作的舱。 (2012-7-11 15:23)
主持人 说:我有一个同事有一个特别可笑的问题,您不要笑,就说这个返回舱有一个跟飞船脱轨的过程,然后回到地球,他们就说那万一已经要脱轨了,突然没有抓回来会怎么办?这个过程是什么样的?应该按照预定好的时间,早就已经准备好了对吗? (2012-7-11 15:25)
贾世锦 说:这个程序都是安排好的,因为地面还有一些飞行控制的保障,包括有一个天体协同的控制,航天员的一些操作在某些特定动作之前必须完成,这个需要有地面来支持,而且地面要来确认的。 (2012-7-11 15:26)
主持人 说:应该不会发生那么离谱的事情。 (2012-7-11 15:26)
贾世锦 说:航天员要回来了,把所有工作做完要回来了,其实需要地面确认的,告诉他在什么时间完成那些工作,然后经过地面设计人员确认,工作都做到位了,这样的话能够保障后面的飞行能够顺利进行下去,才会让航天员回到返回舱,把衣服穿好,把舱门关好。一般咱们排这些程序,应该说时间上都要有一些余量,因为人的操作毕竟不像机器,机器就是程序设定好了之后就是按步就班的,它就是很严格地按照指令来完成。 (2012-7-11 15:27)
主持人 说:我们地面这么多人呢,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的。 (2012-7-11 15:27)
贾世锦 说:人的操作时间快一些慢一些,所以在时间上会打一些富余量。 (2012-7-11 15:27)
主持人 说:还有网友问三名航天员在神九天宫组合体中进行了这么长时间的生活和实验,这个期间航天员呼吸、排汗产生的水汽,以及生活垃圾是如何处理的? (2012-7-11 15:27)
贾世锦 说:他们在轨飞行的时候排出来的废物,一氧化碳,呼吸排出来的水汽,或者是出汗排出来的汗液等等,还有个人的一些生活垃圾等等,其实二氧化碳是配置了一套专门的气体净化装置,这些设备可以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掉,这样保证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二氧化碳高的话人会出现窒息和中毒的情况。至于水汽来说,飞船上是采用冷凝除水的方式,其实跟空调除湿差不多,就是温度比较高的空气,含湿量比较高的空气,再经过温度比较低的,里面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从气态变成液态的,飞船上现在就配置了冷凝干燥组件,里面流的液体就有点类似于咱们空调的氟利昂之类的,它温度比较低,而且有比较大的散热面,舱里的热空气,含水汽的热空气被风级抽到冷凝干燥组建上去,经过地热面的时候,温度一降低的话水汽就凝结成液态了,就被吸收掉,它里面有一些吸水材料,可以把液态水先暂时存储在里面,它的存储量也是有限的,过一阵它就满了,所以上面还有冷凝水储箱,就是通过水泵把水挤到冷凝水储箱里面。 (2012-7-11 15:29)
主持人 说:是这样,那他在太空洗澡吗? (2012-7-11 15:29)
贾世锦: 说:现在还没有洗澡的设备。 (2012-7-11 15:29)
主持人 说:那以后会配备是吗? (2012-7-11 15:30)
贾世锦 说:以后会解决洗澡的问题。 (2012-7-11 15:30)
主持人 说:我们有可能在下一步要实现了。 (2012-7-11 15:30)
贾世锦 说:对,后面要研制这些事。 (2012-7-11 15:30)
主持人 说:去年神八与天宫一号的两次对接在夜间进行的,这次是在白天对接的,是故意的吗?是故意要选择在白天试一下吗? (2012-7-11 15:31)
贾世锦 说:这个是方案安排好的,要做一个白天对接的验证。 (2012-7-11 15:31)
主持人 说:白天是比夜间要困难吗? (2012-7-11 15:31)
贾世锦 说:是这样的,在交会对接的时候,因为要实现两个飞行器从那么远的距离,实现最后交会跟对接,飞船要配置一些自主测量的设备,就说要知道跟目标飞行器现在的距离是什么样的?大家的位置都在什么样的地方?这样飞船才可以控制自己不断去追赶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但是现在这些测量敏感器,要么是光学的,要么是无线电信号的,大家知道其实太阳本身发射的辐射,咱们见到的是可见光,还有一些带电粒子等等,太阳本身它的辐射强度很高,而且它有可能会对我们这些测量敏感器产生一定的干扰,第一次对接的时候还是要确保能够顺利完成,所以当时神舟八号是做的夜间的交会对接。这次经过了神舟八号的飞行,当时也在轨做了一下测量敏感器抗干扰能力的实验验证,对它的影响相当于是有了一个摸底,就是对阳罩区的对接有一个把握,所以这次就选择在白天选择对接。因为从长远来看,以后我们的飞船跟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对接也好,不可能都选在夜间,所以还是要做到全天候,白天晚上都可以。 (2012-7-11 15:32)
主持人 说:所以这次验证了在白天还是没问题。 (2012-7-11 15:32)
贾世锦 说:主要就是太阳光的一些干扰。 (2012-7-11 15:32)
主持人 说:那神九与天宫一号的任务已经圆满完成了,按照计划,中国将实施天宫一号与神十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再次全面验证交会对接技术,从神八到神九,再到未来的神十,为何安排飞船与一个目标飞行器多次对接? (2012-7-11 15:33)
贾世锦 说:其实这是当时在做这个阶段的任务规划的时候,对这些技术还是要逐步验证,因为这些技术很多,包括自控交会技术,手控交会技术,还有载人的一些状态,这些技术为了确保能够完成,应该说还是逐步突破,分阶段验证。 (2012-7-11 15:33)
主持人 说:那神十的话,您能透露一下会有哪些突破吗? (2012-7-11 15:33)
贾世锦 说:神十的工作目前其实还在论证过程中,现在还没有确认最终的方案,等到适当的时候大家就会知道。 (2012-7-11 15:34)
主持人 说:我们也很知道,因为第一次神八我们有载人,这次我们又载了女航天员,神十还会有什么样的“花样”,我们现在想像不到,真的很值得让人期待。 (2012-7-11 15:34)
贾世锦 说:对,大家越想像不到,这个悬念揭开之后会给大家带来更大的惊喜。 (2012-7-11 15:34)
主持人 说:好,我们期待着明年的这个时候。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介绍在原本完成了神九与天宫一号对接任务后,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后续任务仍十分艰巨,从技术层面看,这些艰巨任务表现在哪些地方?还有哪些困难需要克服? (2012-7-11 15:35)
贾世锦 说:三步走的战略来说就是我们要建一个空间站,这是我们国家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现在第一步和第二步实现了人员和物品的天地往返,从第三步来说,因为空间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它是由多个舱段组成的,所以空间站的组建过程中,第一个就是说要有一个组装过程,现在咱们是两个飞行器实现了对接任务,不管是自动交会对接也好,手动交会对接也好,这还不是一个组装的阶段,像现在国际空间站有十多个国家不同的舱段组成,组装了将近十年才组装完成,其实组装工作是难度很大的。 (2012-7-11 15:35)
主持人 说:有一个规模要求吗?有多大才算空间站,还是说只要具备了什么样的条件就叫空间站? (2012-7-11 15:36)
贾世锦 说:空间站应该是由多个舱段组成,现在没有明确说具体要多少个舱段,另外一个,它还要有一些载人飞船,实现航天员的天地往返,还有一些货运飞船,要提供一些补给等等这些东西。 (2012-7-11 15:36)
主持人 说:感觉人以后往返太空之间是很常见的事情,我们发射飞船的频率好像很密集。 (2012-7-11 15:36)
贾世锦 说:这个比以前相比密集多了,这是组装。另外还有一个长寿命的问题,因为这个空间站规模很大,所以它的一些花费上可能成本也比较高,它一旦放上去要实现长期在轨运行,这样实现它的利益最大化。现在我们的飞行器,像神舟飞船,目前飞的时间最长的就是神舟八号飞了17天,天宫一号它的生命是两年,以后的空间站应该是在十年以上。 (2012-7-11 15:37)
主持人 说:那它到寿命完结的时候会怎么处理呢? (2012-7-11 15:37)
贾世锦 说:到生命末期可能就要做一些有控坠毁,因为它规模比较大,如果不做有控坠毁,让它自由坠落的话可能会落在人口密集区,一些没有烧毁的碎片可能会影响人的安全。 (2012-7-11 15:38)
主持人 说:只要它报废掉就会掉下来是吗?不会变成太空垃圾? (2012-7-11 15:38)
贾世锦 说:因为咱们是低轨,所以咱们可以做主动离轨。像“和平”号空间站就实现了有控坠毁,是落在大洋里面,空间站的运用寿命应该是比较长的,一般都在十年以上。 (2012-7-11 15:39)
主持人 说: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空间站了是吗? (2012-7-11 15:39)
贾世锦 说:目前只有两个空间站。 (2012-7-11 15:39)
主持人 说:我们很多网友担心将来的太空垃圾会不会很多?太空垃圾在太空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或者说它会自动消失吗?我们最近刚刚看到一个报导说有一个大范围的环带的太空垃圾突然没了,它是去哪儿了? (2012-7-11 15:40)
贾世锦 说:这个消息我还没有看到,太空垃圾对在轨航天员的运行安全来说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一些载人航天器,一般被太空垃圾撞了以后可能密封舱就会出现泄漏。 (2012-7-11 15:40)
主持人 说:多大块的垃圾会造成危害?是不是跟飞机撞鸟是一样的?即使很小块也会有很大的危害。 (2012-7-11 15:40)
贾世锦 说:一般几毫米以上的太空垃圾就会造成危害,因为它的速度很高,低轨的空间碎片有大气的衰减,衰减速度比较快,高轨的废弃航天器也好,消除它的周期就比较长,也很难做到主动消除。 (2012-7-11 15:41)
主持人 说:那国际空间站对于我们来讲很神秘,您能给我们描述一下未来不久实现的中国的空间站大概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2012-7-11 15:41)
贾世锦 说:中国空间站应该是一个多个舱段组成的一个规模比较大的航天器,相当于一个太空港似的,在这上面我们可以做一些空间的科研实验,包括物理实验,生命科学实验等等。 (2012-7-11 15:41)
主持人 说:可不可能各个国家的空间站之间互相开放? (2012-7-11 15:42)
贾世锦 说:我觉得太空就是人类共有的,大家应该通过国际合作来实现对太空的探索。 (2012-7-11 15:42)
主持人 说:时间关系我们到这儿。谢谢贾工,因为您讲的我都听得出神了,相信网友也是听得很有意思,今天我们就说到这儿,也感谢各位网友的关注,再见! (2012-7-11 15:4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