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报道 说:继 “常回家看看”写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引发热议后,新版“24孝”行动标准再度引发争议。在社会倡导行孝敬老的呼声中,政府身影频频闪现,引发各界关注。 那么,新时代的年轻人应如何行孝?该如何看待新版“24孝”中这些“与时俱进”的行孝标准,孝敬父母能否用一项项标准去衡量,该标准推广普及以及可操作性有多大?政府在倡导人们行孝的同时,是否应出台切实制度创造“行孝环境”?民政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社区建设顾问,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夏学銮8月20日10时将做客中新网《新闻大家谈》,为广大网友解析关于孝的话题。敬请关注! (2012-8-18 22:01)
主持人 说:各位中新网的网友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新闻大家谈》,我是主持人赵洁。 继 “常回家看看”写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引发热议后,新版“24孝”行动标准再度引发争议。在社会倡导行孝敬老的呼声中,政府身影频频闪现,引发各界关注。 那么,该如何看待新版“24孝”中这些“与时俱进”的行孝标准?孝敬父母能否用一项项标准去衡量?该标准推广普及以及可操作性有多大?今天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夏学銮做客中新网《新闻大家谈》和我们一起聊聊这个话题,夏老师您好! (2012-8-20 10:03)
夏学銮 说:小赵你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2012-8-20 10:03)
主持人 说:新版“24孝”行动标准中包括“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您怎么看待这个新版“24孝”? (2012-8-20 10:04)
夏学銮 说:新版“24孝”从物质关怀、精神关怀、心理关怀、身体关怀等几个层面,来规定了子女的孝道,孝的行为,应该说它是必要的,因为前阶段很多的子女是不孝父母,有的不给吃,不给喝,轰到大街上去,这种报道很多了。针对现在出现这种情况,有关部门构建新的孝道文化的努力,这种努力遭到了广大网友的反对,我听说有90%以上的都反对这个新“24孝”,可能有些质疑吧。我觉得它总的来说,大部分是可以执行的,它讲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小事,不是太严肃、太规范的东西,并不是很难能做到的事情,我觉得基本上是可以做到的。 (2012-8-20 10:07)
夏学銮 说:当然也有一些标准,根据老人需求,以及子女的能力来看,可能比较难。比如说“教老人上网”,有时候老人操作计算机很困难,他不一定有这个意愿,也不愿意学这个新技术,上网都是高科技,像这样的要进行变通地处理,不能因为这个来说你不孝,不能上纲上线“扣帽子”。它是一个道德层面的行为规范,不是一个行动标准,“行动”是个大概念,是社会行动,我们社会学有“社会行动”这个概念,这个可以用行为标准可以用行为规范,“规范”是弹性的,“标准”是刚性的,必须做的。所以这个“24孝”行动标准,虽然它的意向,它的动机是非常好的,但是它的这样一个法规的题目,要进一步斟酌,有些内容也可以进一步改善完善。 (2012-8-20 10:10)
主持人 说:您觉得这个新“24孝”可以成为年轻人的行为准则吗?它的作用有多大? (2012-8-20 10:10)
夏学銮 说:我刚才讲了,是可行的,也是大家应该执行的,因为也是不难执行的。但是,对于个别在外地工作的这些子女,你要让他经常的对他的父母进行无微不至的贴切的关怀、照顾,这个就困难了。所以这个要变通处理,比如说打电话,比如说一周打一次电话,这个完全可行,一周打一次电话你做不到吗?再忙周末也还可以,这样打一次电话报平安,老人不是要他吃喝,他还关心你安全不安全,这是能够做到的。 (2012-8-20 10:12)
主持人 说:新版“24孝”之所以引发了热议,就是您说的有一部分是子女没办法做到的,比如说陪父母看电影、打开父母的心结,这些是力不从心的,所以很多人变成了“不孝子”,这些您怎么看? (2012-8-20 10:13)
夏学銮 说:我刚才说了,有些做不到的要采用变通的方式去处理,“打通父母的心结”这是非常专业的,心理学家可以做的,没有专业知识怎么去打开?所以多采用嘘寒问暖这种形式就行了,而且老年人、父母知道你关心他,只要有孝心,至于行动达不到,那也不要苛求。它是法律层面的一种建议,它不是把他定为“不孝子”,不能被这种不能做到的规定所束缚,我觉得大部分是可行的。 (2012-8-20 10:15)
主持人 说:节目开始之前聊到夏老师也是儿孙满堂了,您觉得父母真正需要儿女做的是什么? (2012-8-20 10:15)
夏学銮 说:更多的是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关心他们工作情况怎么样,身体有没有疾病?孩子健康不健康?这是最多的,像我这也算白领,也算中产阶级了,所以基本上在物质层面,各方面不需要他们照顾。但是由于不住在一块,倒是很牵挂,特别是小孙子,非常喜欢他,所以能够带着他来,一周能够来一次,现在忙、加班,他们老板要求很严,所以他们周末来得毕竟会少一些,不在意行为,而在心意,只要有这个心就够了。孝顺、听话,不要老人操心,这是最大的孝。 (2012-8-20 10:17)
主持人 说: 其实还是那句话,有条件的常回家看看,没条件的打个电话问候一下,老人心里就很满足了。古代的“24孝”曾经也引起过鲁迅这些文学巨匠的批判,新的“24孝”也是讨论不断,您觉得中国的“孝”文化是如何变革的? (2012-8-20 10:18)
夏学銮 说:古代的“24孝”,它的内容,它跟新时代、新“24孝”,它的内容、价值观,因为时代不同,都有很多不同。它的表述上,它的形式上,都有很多的不同。比如说古代的“卧冰求鲤”,他的母亲要吃鲤鱼,他就卧在冰上,让冰化了,鲤鱼跳出来了,这些故事是带有神话故事,不管怎么样,这种孝心孝道,在那个时候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鲁迅作为文学巨匠,他对束缚人的思想的、解放思想的这种封建的道德礼教进行批判是对的,所以要看看是对封建礼教的批判,这是对的。这个不能跟我们今天新“24孝”遭受到一些质疑,甚至对有些条款进行反对,这不可同日而语,这是两个时代的“孝”,所以我们利用古时候“孝”的形式,来把新时代“孝”的内容贯穿进去,这就对了。 (2012-8-20 10:22)
主持人 说:那么,您看古代的“24孝”也是受到了批判,新的“24孝”同样受到了质疑和讨论,那么您觉得我们的社会需不需要一个标准来评判“孝”还是“不孝”呢? (2012-8-20 10:23)
夏学銮 说:我刚才说呢,“孝”主要是表现于有孝心,如果过分讲究一个标准,可能就成为一种表演,一种外在的表演,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说看它条件,在一定条件下来做到他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就够了,不是苛求他的行为,这种苛求他的行为,可能有时候变得做作,变成表演。孝心不是表演,它是发自内心的,现在我们出台新“24孝”,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社会的一个悲哀,“孝”本来是本能行为,现在上升到法规的层面来规定你必须做这,必须做那,它的是一种社会现实的反映,社会现实确实有很多不孝之子,把父母赶出去,不供养父母,这是不对的,但是完全用法规解决孝的问题,也是一种悲哀。 (2012-8-20 10:26)
主持人 说:我们刚才也聊到,夏老师在上大学一段期间,有很多时间没回家,都说“父母在不远游”,您当时不回家是有历史原因,您站在子女角度上讲讲这种无奈之举吧。 (2012-8-20 10:29)
夏学銮 说:因为我那时候上学的时候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所以可能因为动乱吧,一个是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农村的没有钱,所以当时回去,有时候,就是回去是个串联的性质,也不是完全可以回去,只有串联回去一次,这时历史的原因,那就不讲了。所以现在要考虑到,现在由于我们的子女在外地工作,压力很大,他们面临着各种生活压力的考验,体制的考验等等,一关过一关,所以作为父母要理解他们的压力,这是能理解的。所以父母最关心子女的事业发展,粗心不粗心,不要苛求对方,子女怎么样,多少年没回家了,多少天没打电话了,不要这样,要看到他的时间,他有没有这种可能。 (2012-8-20 10:33)
主持人 说:那么作为父亲,作为教育第三代的老人,您在教育子女上面会给他们提出一些要求吗?关于孝的方面,比如说一周回家吃几顿饭啊,要带小孙子回家啊。 (2012-8-20 10:34)
夏学銮 说:没有,我非常民主,没有对他们提出任何要求,因为他们本身是天真善良的,我本善良,我自己就是非常善良的,他们也很自觉,在这方面,经常来电话说自己加班,不能回来,但是牵挂总是牵挂。 (2012-8-20 10:34)
主持人 说:那么他们回不来,这个时候您更多的时候是体谅他们。 (2012-8-20 10:34)
夏学銮 说:对,家长更应该体谅子女的难处。 (2012-8-20 10:35)
主持人 说:说到子女,每个人生活水平、表达的方式、相处模式不同,不应该统一标准,有网友建议,应该把“标准”改成“建议”。 (2012-8-20 10:36)
夏学銮 说:我同意,刚才我讲了,应该是“行动规范”,而不是“行动标准”,“行动标准”就太僵化了,“行动”是一个大概念,社会行动,孝是个个人行为,标准不能太强化,同意这个建议,作为“行为建议”也可以。 (2012-8-20 10:36)
主持人 说:“建议”会更好一些。 (2012-8-20 10:37)
夏学銮 说:对对,本来就是“建议”,是个导向性、建议性、劝善的功能。 (2012-8-20 10:37)
主持人 说:新版的“24孝”里面要求了,带父母定期做体检,还要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等等,有网友认为这种适合比较有钱有时间的高端子女,您觉得这种行孝标准可操作性有多大? (2012-8-20 10:38)
夏学銮 说:我女儿经常给我们体检,也买了两千块钱保险,我们系,北京大学,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当然这是儿女的孝心,这种情况适合于其他高职阶层,对于农村、城镇的经济收入不高的,这个规范有些过高了。他们没法实现了,没法达到,结果弄得他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情况,处于“不孝”的质疑之中,这个不一定,要根据情况,根据父母的需求,以及子女的能力,来提出一些要求,不要脱离这两项,如果脱离这个,就是不了解实际情况。 (2012-8-20 10:40)
主持人 说:那么新版的“24孝”里面有很多有现代性元素,比如说支持单身父母再婚,或者教父母学会上网,您怎么看待这其中的“现代性”,这是时代造就的? (2012-8-20 10:40)
夏学銮 说:支持父母再婚,因为他有这个权利,这是观念上的变更,有的子女可能接受不了,实际上也是一个建议,劝善。当你代替不了他的老伴儿,他要想找到另一半的时候,或者配偶去世了,这个规定,就是说当前有些子女不理解父母的再婚行为,他做这个规定,这个要求也是一个道德层面的劝善,不是法律意义的强制。当然教父母上网,有很多上网的知识,我也是跟我女儿学的,她是北大毕业的,她掌握新技术非常快,掌握得非常广泛,我昨天电脑打不开,出什么问题还问她,她一指点就打开了,这是非常容易做到的事情。老人应该要有向下一辈学习的精神,叫前喻文化,后喻文化是向后比喻,同喻文化就是同辈比较。“喻”比喻的喻,后喻文化是我女儿怎么说,我儿子怎么说,这种文化是向子女学习的虚心态度,所以老年人应该虚心向子女学习,不要认为,我那么大年龄了还学习上网什么的,他有这个心,你要有这个虚心的态度,这样就结合好了。有的老人觉得我什么都不会,还学什么上网,这个态度要和子女切合才行。 (2012-8-20 10:43)
主持人 说:最近社会上发生很多寒心的事情,比如留学生因为学费机场弑母,神童博士逼父母买房等等,这种传统的孝道美德是不是正在受到挑战? (2012-8-20 10:44)
夏学銮 说:有这种情况出现,这个实际上是对我们孝文化、孝道的一种颠覆。你说把父母轰走到大街上,有很多父母把子女告上法庭,这个很多了,这个也不能完全归结于子女,因为父母可能脾气不能怪,比较倔,等等。 (2012-8-20 10:46)
主持人 说:就是一个巴掌拍不响。 (2012-8-20 10:46)
夏学銮 说:但是把父母赶出屋外,让他不能生活,让他到大街上,这是不可取的。 (2012-8-20 10:47)
主持人 说:我们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当中会受到哪些挑战呢? (2012-8-20 10:47)
夏学銮 说:传统美德最重要的以“孝”为核心,我们今天是讨论“孝”,叫百善孝为先,所以像这个,由于转型期的人际关系的一种变化,它可能,特别是转型期的这种金钱拜物教,就是只看钱不看人,只看物不看人了,这些确实受到金钱拜物教的理念的影响。我们过去传统文化是以人为本,以财为末,现在完全颠倒过来,以利为本,以人为末,这个一下子只看钱看利了,所以就造成了对父母不孝,导致了这种把他们赶出去,侵犯他们的财产,等等这种不良、不孝的行为。 (2012-8-20 10:49)
主持人 说:我们刚才说过了发生这种寒心事件,现在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也是跟古代、前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方法了,您觉得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怎么样培养孩子“孝”这方面? (2012-8-20 10:50)
夏学銮 说:最重要的就是说,要教他听话,要走正道,孝顺孝顺,只要“顺”就为“孝”了,只要听话,说实话你叫他上东他向西,不听话是最大的不孝顺,即使你的意见,当然不是说老辈的完全正确,你的意见有对的成分,不要跟他犟,不要跟他抬杠,不要把他放在对立面,让他颜面扫地,这是最大的不孝。以后你可以慢慢告诉他为什么不能这么做,最重要就是平等协商,父母不要倚老卖老来压子女,子女要尊重父母的一些意愿、要求、看法,当发生冲突的时候要冷处理,以后慢慢沟通,不要犟,不要抬杠,这样子就不容易引起矛盾和冲突。 另外就是在物质层面、身体层面、精神层面,都要根据自己的能力,给予力所能及的关怀和帮助就行了,这就是孝,二者要互相理解,互相沟通。 (2012-8-20 10:53)
主持人 说:首先是要以朋友的心态进行对话、交流。 (2012-8-20 10:54)
夏学銮 说:对,非常重要。 (2012-8-20 10:54)
主持人 说: 我们知道一个孩子长到18岁之前,大部分都是在学校里渡过的,您觉得学校应该怎么样在“孝”方面进行教育呢? (2012-8-20 10:54)
夏学銮 说:学校是个社会化机构,它在宣传传统文化、孝道方面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现在有很多课本、课堂上也有“孝”,就是让“孝”进课堂、进课本,这是一个我们宣扬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但是呢,这中间有个一定的比例,要对现代价值和传统价值,要有机融合,现代价值包括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这东西都是学校灌输给我们的。在人文精神这一部分要大力宣传孝文化,我们学校在培育孝文化,在新时代的孝文化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012-8-20 10:56)
主持人 说: 那么还有两件事,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中一件事是北大校长周其凤回乡为母祝寿时下跪的照片在网上引发热议,还有一个中学组织学生在操场上为母亲洗脚,这种方式您怎么看待? (2012-8-20 10:56)
夏学銮 说:下跪的方式是传统的方式,这种方式在农村里还可以看到,不过现在很少再看见了。周校长我不知道在什么场合,什么时机向父母下跪,他用这种下跪的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孝、感恩、尽孝,这是他的个人自由。为什么受到热议,这可能跟他以前一些说话、行为有关,我作为北京大学的老师,对他的行为只能理解,但是社会上,网友可能看不惯,这是他们的一种自由,他们有他们的自由,周校长有周校长的自由,所以不可多说。另外,一个中学组织中学生在操场上给母亲洗脚,这种方式太张扬了,学校利用什么形式来宣传孝文化,这个偷偷做更好。 (2012-8-20 10:58)
主持人 说: 既然受到质疑,这种传统,包括下跪、洗脚这种方式受到了质疑,是不是说明其实现在很多人已经摒弃了古代行孝的方法? (2012-8-20 10:58)
夏学銮: 说:其实形式和内容是密不可分的,就包括古代一些形式,比如说给老人洗脚,还有很多形式,有些还可以保留,就是说敬老的各种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采取的尽孝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有孝心,不在乎它的形式是什么样。所以我们要用非常宽容的心来看待,要宽容各种行孝的形式,只要他有孝心,至于形式是什么样的可以不计较、不问,这是我们与时俱进的一种方式了。 (2012-8-20 10:59)
主持人 说:是,就是当古代的“孝”和现在的“孝”方式方法有冲突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时候是求同存异,只要有那种孝心,方式其实无所谓。最近湖南省的溆浦县规定,“有不孝父母、不教子女等品行者不得入党”,去年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规定“不孝敬父母不能推荐”。这些将“孝”列入具体的选拔竞争门槛是否得当? (2012-8-20 11:00)
夏学銮 说:这就说道湖南省提拔干部的标准,百善孝为先,我们培养的是合格的接班人,所以把“孝”作为培养人才的标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好像不公正,但是我觉得这是德才兼备的要求,“德”是什么?德就是说我们要重德,过去只重“才”,可能没有这个。“孝”作为一个重要的道德,在这里已经被学校管理部门重视了,他决定应该做这个标准,如果你在家里不行孝,虐待父母,现在有很多杀父弑母的极端行为,说明我们的孝道、孝文化颠覆得一塌糊涂了。所以为了应对这种对“孝”的破坏,对孝道的破坏,所以他采取了这种方式,应该说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就是说他到底多久,这个标准能坚持多久呢?还值得怀疑,我觉得现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可能推行,你现在大张旗鼓地宣传孝道、孝文化,你把一个不尽孝的来推荐,还不如他自己考呢,你自己推荐的,我觉得你知道他不孝,那就是不行,从校方管理部门,坚持德才兼备,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角度,我觉得还是可以的。 (2012-8-20 11:03)
主持人 说:所以孝道在社会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2012-8-20 11:04)
夏学銮 说:对,孝道是弘扬传统文化重要部分,孝是社会行为重要部分,在农村子女不孝,到哪儿人都会说你,千夫所指,无病而死,就是这个。所以“不孝”是人在农村名声败坏的最大悲哀。 (2012-8-20 11:05)
主持人 说:那么现在随着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人口流动性的加速,“空巢老人”数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据统计,中国目前1.69亿60岁以上老年人中,40%过着子女不在身边或者没有子女的“空巢”生活,您觉得子女应该如何才能让“空巢老人”安享晚年? (2012-8-20 11:06)
夏学銮 说:子女应该平常多打打电话,多经常回家看看,有时候往家寄点钱,可能他不需要,让父母感到你关心他,或者时髦的子女可以给父母买一些东西,所以不要中断联络,一中断联络,不打电话,不接触,感情就淡漠了,人际关系就疏远了,包括亲情也没有了,这是很可怕的。 (2012-8-20 11:06)
主持人 说: 那么您刚才说,不是说子女不愿意,是外在环境不能做到,这样来看,所谓子女不孝只能从道德方面来解释,它会有其它方面吗? (2012-8-20 11:07)
夏学銮 说:比如说在生活困难这方面,子女有时候他也有很多压力,买房的压力,结婚的压力,生孩子的压力,有很多“奴”,房奴、车奴等等。这规定的你要打打电话,在外地时间长不能回家,只要有孝心就好了,所以尽孝的形式可以革新,所以对这些人,就是说在外地不能经常回家的,不能做到这些标准的,所以我刚才说了,这只是个建议,不是法律的强制,只是一种建议。所以呢,它有一种导向功能,你就按这个导向功能,按那个尽孝方向尽量做,这就可以了,因为你实在做不到的,也不能说你是“不孝子”,不要贴“不孝子”的标签。 (2012-8-20 11:09)
主持人 说:前段时间“常回家看看”被写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当中,可以让狠心的子女受到法律的制裁,让“空巢老人”能得到温情,但是“孝”进入“法”有什么意义?把孝道入法真的可行吗? (2012-8-20 11:09)
夏学銮 说:法律是个正式的东西,“孝”是个不正常的,民俗、民德、习惯,最开始行为是习惯,民俗、民德,这种非正式的社会形式、社会行为规范,在人民生活当中起到重要主导地位。真正法律起到的作用只有20%,所以社会上70%、80%的行为,是法律管不着的,是靠自己的道德自觉、文化自觉,习俗、习惯,所以道德管的作用非常之大,法律在控制人的行为上所起到的作用非常之小。至于写进法律,它是一个倡导性的,也是一个劝善的功能,是一个建议,没有强制性的。这种入法,不要把法律都看成铁板一块,就强制,不做的话逮捕、判刑。法律有劝善、改变社会风气、进行行为导向这方面的功能,要多样化的功能。所以有些依法尽孝,有些就是说依法尽孝,要看从哪个层次来说,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德是法律之母,有时候法律也要支持道德,在这种意义上,是法律支持道德,因为道德非常软弱了,不能受到社会不正之风侵蚀太严重,世风日下的情况下,法律必须站出来支持道德,在这个意义上可以。 (2012-8-20 11:12)
主持人 说: 所以有的人说,不光从法律上介入,更应该从老人的保障方面介入,您觉得政府从社会制度方面应该有什么改善? (2012-8-20 11:12)
夏学銮 说:老人的保障不应该完全由子女负责,还应该社会、国家来负责,怎么负责?就是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这当然要依靠我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但是我们现在发展水平已经相当高了,我们钱很多,有的单位都花不完,所以应该根据这个发展程度,来进一步扩大、完善对老年人的福利照顾,福利照顾也可以减轻子女在照顾父母方面的一些物质负担。其它的一些精神负担各方面,为他们减轻负担,现在青年人猝死的也很多,经常发生中青年猝死、突然死亡,就是压力太大,既要工作,又要管家,使得他承受不了,他自己都不知道,突然猝死了,现在有很多典型的个案,所以这方面就要靠国家了,要国家给予支撑,建立福利制度。 (2012-8-20 11:13)
主持人 说:您从具体方面给我们讲讲有哪些是需要完善的? (2012-8-20 11:14)
夏学銮: 说:比如说社会制度需要完善,要扩大社会保障,更多的倾向于社会福利,从保障的层面要扩大,从它保障的质量要提高,因为比如说农村的一些社会保障一年给几百块钱,一年一千块钱等等,这个就是质和面都要提升、提高。所以这是一个方面。另外,这个制度,比如说在社会医疗制度,特别是老龄化的社会,医疗制度要完善,我们医疗制度现在已经改革了,已经改变了过去这种市场化的倾向,完全自己拿钱,现在报销比例在逐渐提升,这也是社会福利制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所以它表现为医疗。再一个教育、就业,这些都应该完善,特别是就业,如何保障青年人、大学生,这是最根本的制度,一毕业就是失业,跟西方社会一样,我们以前经常这样批评他们,一毕业就是失业,现在我们到了市场经济社会阶段,也是这样。现在我们国家已经加大了在就业方面投入,保证每个年轻人能够尽快找到他称心如意的工作,保证他有钱,有经济收入。 (2012-8-20 11:16)
夏学銮 说:联合国2010年的一个人力发展报告,其中规定了,就是说健康、教育、收入,这是人类进步的三大标志,当然在后来,他又说发展的三大领域,一个就是说,福祉、寿权,第三个领域就是安全这个领域,这是最新的一个标准。我们要按照这六个标准,人类进步与发展的,我把它合在一块,六大标准,来考虑我们每个人,我们青年人也好,老年人也好,都要有这六大标准、新的标准,来衡量他的尊严,他是不是有福祉,是不是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温总理也讲了,要让每个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2012-8-20 11:18)
主持人 说: 好的,今天我们跟夏老师聊了聊新“24孝”行动标准,还有很多行孝方面的事情,其实还是那句话,只要有心就行。非常感谢夏老师做客我们的访谈,也希望夏老师能再来这里做客,非常感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期再见。 (2012-8-20 11:19)
中新网报道 说:直播到此结束,感谢广大网友收看! (2012-8-20 11:2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