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报道 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迅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他的作品随即热销、断货。在文学领域的各种讨论之外,还衍生了诸如莫言作品进教材、陈光标欲赠莫言别墅、莫言家乡欲种万亩红高粱、高密欲50万整修莫言旧居等事件。究竟该如何看待莫言获奖?这股“莫言热”能否真正变为“文学热”?中国当代文学又会受到怎样的影响?26日下午,著名文学评论家梁鸿鹰、白烨将做客中新网视频访谈,解读莫言作品特点及获奖引发的热潮,探讨这一事件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深远意义。
(2012-10-26 09:39)
主持人 说:各位中新网的网友大家下午好,欢迎收看《新闻大家谈》,我是主持人陈虎龙。 (2012-10-26 16:07)
主持人 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迅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他的作品随即热销,甚至断货,在文学领域的各种讨论之外,还衍生了诸如莫言作品进教材、陈光标欲赠莫言别墅、莫言家乡欲种万亩红高粱、高密欲50万整修莫言旧居等事件。 (2012-10-26 16:08)
主持人 说:究竟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莫言获奖这件事?这股“莫言热”能否真正变为“文学热”?中国当代文学又会受到怎样的影响?今天来到我们演播间参与讨论的是著名文学评论家梁鸿鹰和白烨老师,欢迎梁老师和白老师。 (2012-10-26 16:08)
梁鸿鹰 说:大家好 (2012-10-26 16:09)
白烨 说:大家好。 (2012-10-26 16:10)
主持人 说:可以说听到莫言获奖这个消息的时候大家心里为之一振,白老师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什么感觉? (2012-10-26 16:10)
白烨 说:我曾经感觉中国作家就别想获这个奖,所以获这个奖我感到很意外,我证实新闻联播在播莫言获奖的消息,太惊喜了,真是太意外了,因为这个惊喜有意外的成分,所以它很特别。 (2012-10-26 16:12)
梁鸿鹰 说:我也是有点意外,但是我觉得最主要还是挺高兴,再一个就是挺受鼓舞的,我觉得中国文学,本来我们就是文学传统很深厚的一个国家,热爱文学的人也很多,这些年来中国作家的创作状态实际上也是非常好的,就是老中青几代作家,都是状态非常好,国际影响也慢慢就有了。那我觉得,对于莫言来讲,莫言的获奖提振了中国文学的士气,我觉得是非常好的。 (2012-10-26 16:14)
主持人 说:中国人对诺贝尔文学奖一直抱有一种复杂情绪。国人的诺奖情结是否源于一份不服输的心态?两位怎么看? (2012-10-26 16:15)
梁鸿鹰 说:总是觉得我们这么大的历史,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应该得到认可,假如说诺贝尔文学奖就是在文学上是NO.1的奖,也应该能够想到我们中国人,我觉得这个应该是,从作家的创作来讲,倒并不完全是不服输,我觉得他们的状态确实是非常好。 (2012-10-26 16:16)
主持人 说:白老师呢? (2012-10-26 16:17)
白烨 说:我觉得诺贝尔文学奖是1901年开辟的,到现在110多年,第一次有个中国人获奖,在莫言获奖之前,是没有中国人获过奖的,所以大家很焦急很焦虑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中国是个文学大国,世界级的文学奖没有中国的,无论是一般人还是百姓心里焦虑是理解的。 (2012-10-26 16:18)
白烨 说:所以有人说莫言获奖之后缓解了大家的焦虑情绪,但是比较而言,它确实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学大奖,那么这个大奖有一个中国人进来,尤其是从某种程度上讲,它等于是百年世界文学名人堂,有一个中国人非常重要,说明我们整体水平是够的,整体水平可以和世界文学接轨的,在莫言个人获奖背后有这样的意义。 (2012-10-26 16:19)
主持人 说:我们现在谈谈“莫言热”,刚刚开场白当中也介绍了,有修莫言故居的,有赠莫言别墅的,莫言已经得奖以后,我们应该怎么调整心态对待呢? (2012-10-26 16:20)
白烨 说:那个消息我都看到,我觉得都可以理解,大家都兴奋,都不知道怎么表达这个兴奋,我觉得都没有关系,陈光标愿意送别墅都可以,莫言也可以不要。我觉得媒体上的热要沉浸在文学上,我们要对文学现象进行反思,包括莫言获奖,我们其他文学家跟莫言比有什么差距,莫言能够获奖有什么因素,像这样的作家当代还有多少个? (2012-10-26 16:24)
白烨 说:还有,哪些作家在向莫言这个高度在取长补短,所以他应该有一些切实的和文学有关的话题,使我们通过莫言获奖,把我们的自身文学好好提升一下,有这样一个动力,而不是变成一个炒各种新闻,自己成名,趁机赚把钱,别变成这样一种现象。 (2012-10-26 16:25)
主持人 说:关于消费莫言,梁老师有什么看法? (2012-10-26 16:26)
梁鸿鹰 说:刚才白老师说得非常对,我们文学界也有这样的认识,我们盼了多少年获得这个奖了,我们不要过度消费它,很快把它作为正常的,反思一下我们当今的文学、作家、评论家、组织工作者、研究者,甚至包括中小学、高等学校的教育,我们看到我们的差距在哪儿,这些东西我觉得都有很多值得启示的地方。 (2012-10-26 16:27)
梁鸿鹰 说:当很多人把我们民族的因素,好像越来越看淡的时候,把诺贝尔文学奖给莫言,中国化的东西、乡土的东西、本土的东西,在当今世界上实际上是越来越突出的,在我们的语文教学、文学教育当中应该多考虑这些因素,根据一些问题进行设计是很必要的。 (2012-10-26 16:29)
主持人 说:最近有一条新闻说是莫言的《透明的胡萝卜》可能要进入高中教材选修课本,这样的事件,二位是怎样评价的? (2012-10-26 16:30)
梁鸿鹰 说:他是完全有资格的。 (2012-10-26 16:30)
白烨 说:我觉得莫言作品最值得进的就是《透明的胡萝卜》,它是个儿童作品,它写的是成长过程中一个孩子对爱情的幻想,跟通常的儿童作品相比有点出格,但是比较适合青少年读,无非是老师对作品进行一些解读,我觉得今天的孩子能够理解稍微复杂的儿童文学。 (2012-10-26 16:31)
梁鸿鹰 说:我觉得像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当中,对文学的这种,一个是它的选择,就是我们名家的作品,有影响的作品应该进去,尤其是在大学这块,公共语文里边,现在说到这个话题我想多说两句,实际上我有一个观点,实际上我们对英语强调得比国语还要多,这个倒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是我们国家的语言和文学很重要,开书法课,开中国语言的必修课是非常重要,培养你自己的民族精神。如果亲近了这个国家的民族和文学,你才会爱这个国家。 (2012-10-26 16:32)
梁鸿鹰 说:通过莫言获得诺贝尔奖,这方面我们也应该跟上去,我们在国民教育中文学所占的分量,当代作家所占的文学分量应该提升。 (2012-10-26 16:33)
主持人 说:回到莫言这个人,我们可能平常没有接触过,而且很多朋友很关注,都是从电视、报纸上,您二位接触莫言在平时生活和工作当中是什么样的人?聊一聊。 (2012-10-26 16:33)
白烨 说:莫言在作家当中是很质朴的人,因为他始终保持着底层的、农民出生的精神,他一个是很聪明在作家当中是少有的,他的反应之机敏是作家少有的,平时他并不是很显露,我觉得这次你看获诺奖之后,莫言在招待会,在一些回应,或者他的一些谈话,你会看到他都非常得体,你会觉着没有比他再得体的了,就是他那种淡定、低调,甚至那种感觉自己很幸运,自己无非是比其他作家更幸运,这样的姿态,既是他很聪明的表现,也是他很质朴的表现。 (2012-10-26 16:34)
白烨 说:平时我觉得他跟其他作家比,就是从表面上看不出来有什么规整性,但是他骨子里还是有一种文人的、知识分子的孤傲和高傲,那种东西是平时不大看得出来的,所以总体上看是质朴外衣包装的高傲的灵魂。 (2012-10-26 16:35)
梁鸿鹰 说:我跟莫言接触不太多,一个是他本人的印象跟他的作品给我的印象反差非常大,他本人的印象是很质朴,但是他的作品是非常磅礴,是这样。 (2012-10-26 16:38)
梁鸿鹰 说:但是这个人不轻易拒绝人,因为我跟他很不熟,因为我们老家有一件事,并且是很小的一件事,给青少年活动颁奖,给他打了一个电话,我没有给他聊过几句,求他他就答应了。 (2012-10-26 16:38)
梁鸿鹰 说:主要就是他的机敏,刚才白烨老师说了,最主要是他表面上人很平静,但是情感是很丰富的人,否则他的作品不会像焰火一样,看他的东西像看焰火一样,很绚烂,往往作家就是这样,越是这样的人,越是内心比较丰富,这样的话才能造就他作品的品质。 (2012-10-26 16:39)
主持人 说:对,的确是他表面的质朴,内心的丰富的反差。其实在莫言获奖之后,网上也有对莫言是否有资格得奖有争议,莫言始终非常低调,是否得奖或者得奖的概率,您二位之前有判断吗? (2012-10-26 16:40)
白烨 说:这是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莫言的整体小说品质和特质是否够这个,第二个是以诺贝尔文学奖的指标来选的话,是否合格。我觉得莫言的作品没有问题,我当初为什么对他不看好的原因,诺贝尔文学奖除了对文学标准之外,还有是否跟体制保持距离,我觉得那样的话中国作家很难。 (2012-10-26 16:40)
白烨 说:所以这方面莫言够了毫无疑问,诺奖也变了,莫言够了,诺奖也变了,两者结合一起,从此我对诺奖也有好感,它没有忽视中国。 (2012-10-26 16:41)
白烨 说:另外,它确实是有一定高度的,别的因素确实淡化了,其实是这样,一个奖评一个作家,当这个奖评得非常合适的时候,这个作家反过来又给这个奖增光。不能说莫言得诺奖,是莫言很大荣耀,其实也是诺奖把奖给了莫言之后,给诺奖也增光。 (2012-10-26 16:43)
梁鸿鹰 说:对,莫言获诺贝尔奖,我觉得是中国文学一个很重要的胜利,表面上看是,莫言写的很多,有人说他是文坛的劳动模范,写得很多,质量很高。 (2012-10-26 16:44)
梁鸿鹰 说:同时我们国家对这些年来,尤其最近几年对文学的推广,我们有对外译界工程,我们作协有汉学家会议,有韩国书展、伦敦书展,都是大团队作家走出去。并且在所有外事活动中,经常是有莫言,让莫言参加的,因为他公开露面的机会是多的,并且他也在任何国际场合非常得体。 (2012-10-26 16:44)
梁鸿鹰 说:另外我觉得很多汉学家对他的推广、宣传、翻译功劳是很大的,我作为一个中国作协的工作人员,我觉得在这个团队里面他获的奖对我们工作也是认可,我们这些年在国际交往当中取得的成功,我觉得在今天得到一个很好的印证,因为很多场合我们都是在的。像今年的第二届汉学家大会,闭幕式讲话就是莫言,他对世界上的影响,跟我们的工作是有结合的,他本人做得也非常得体。 (2012-10-26 16:45)
梁鸿鹰 说:另外就是这个奖,他确实是实至名归的。 (2012-10-26 16:45)
主持人 说:好,其实我们谈到莫言还有他的很多作品,莫言的作品还有题材,包括特征上来说,能不能简单概括一下是一个怎样的表现形式? (2012-10-26 16:46)
梁鸿鹰 说:我那天曾经在《文艺报》开会的时候讲过几点,一个是他的写人性,他把人当成人来写,不管我写什么事不是单独写人。第二就是他的原创力,他有好多点子,别人想不到,他那种想法,好多作家是想不到他那儿去了。比如说他的《蛙》的采取那种形式,那种独创性。 (2012-10-26 16:47)
梁鸿鹰 说:第三是他的幻想力,幻想能力非常强,他对自己脚下土地非常熟,但是他理解非常深,主要是他幻想力的磅礴旺盛,我觉得是很重要的。所以他造成的影响,也就比较大了。 (2012-10-26 16:48)
主持人 说:白老师您觉得呢? (2012-10-26 16:48)
白烨 说:我觉得莫言作品从内容来看,人性的思考是它主要的特色,比如说《红高粱》,包括《蛙》,这些作品突出反映人性,而不是我们其他作家通常反映的是社会性,我们很多家通常写的是社会性,比如说这个人的身份属性、社会属性,像莫言的《红高粱》里的人无法定位,因为写的是土匪,我爷爷又抢了我的奶奶,你说它是革命题材也不是,是乡土题材也不是,是军旅题材也不是,他就是写人性,把其它剥离了。 (2012-10-26 16:49)
白烨 说:比如他写了一个上官家的妈妈,母亲,一个儿子是国民党,一个是共产党,不管他们是什么,母亲都爱,写这种社会性、人性、政治性的交织,包括他们互相影响、渗透,这个是别的作家很难写的。包括《蛙》,通过姑姑的性格变异写了国家的计划生育的政策,写了一个时代。 (2012-10-26 16:50)
白烨 说:所以看到他将人性总是摆在重中之重的,这是他的一个特点。从手法上来讲,你首先感觉到是他的语言,他的语言很多人有意见,他的语言不细致,不精雕细刻,不精致,我觉得如果细致就不是莫言,莫言语言特点就是肃立、奔放,它就是豪气、雄性各种结合,他就是用很独特的披头散发、不加修饰的语言表达一种很丰沛的感觉。 (2012-10-26 16:51)
白烨 说:所以我觉得他艺术上有这样一个特点,有很多借鉴,他借鉴了传统的《聊斋》的写法、戏曲的写法、说书的写法等,另外加上美国的手法、日本的手法、拉美的手法,他把它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手法,所以莫言给人的感觉是他讲的故事都是中国故事,但是他的手法比较独特,是一个外国人普遍能够接受和欣赏的手法,这是他的特点,别人是用中国的手法讲中国的故事,莫言是用中西结合的方法讲一个中国的故事,这样他的作品有一种可译性,这也是他的因素。 (2012-10-26 16:52)
主持人 说:信息量大。 (2012-10-26 16:52)
白烨 说:容易理解。 (2012-10-26 16:53)
主持人 说:方方面面接触的人很广,不是一个小圈子的人喜欢他,对自己本土文化的接受,对世界文化的系都造就了他。 (2012-10-26 16:53)
主持人 说:关于诺言的作品,这次我们看到媒体在报的时候,看到了很多作品,比如说《蛙》,这些的作品对中国文学家以后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2012-10-26 16:54)
梁鸿鹰 说:我觉得有很多东西是无法复制的,中国的文化中乡土题材、农村题材一直写得非常好,但是写乡土,莫言这个东西不完全是乡土,不是,还不是这种东西,他是有超越的,他超越了它的题材,写人性。 (2012-10-26 16:54)
梁鸿鹰 说:像《生死疲劳》,说是写土改,说是写农村题材,不完全是,有人的生死轮回在里面,我觉得倒不会造成谁一窝蜂去学他,学不来,他是这样一种特点。 (2012-10-26 16:55)
梁鸿鹰 说:但是也会提醒中国作家,就是说你要写得出,必须对脚下土地认识比较深,这样才能超越、突出出来。然后另外就是你的借鉴吸收的能力、转化的能力、勤奋等等,这些可能都是最主要的。 (2012-10-26 16:56)
主持人 说:其实我们刚刚聊到莫言的作品是高产,也有人说高产、高质量,二位觉得高产、高质量有矛盾吗?会不会有影响? (2012-10-26 16:56)
白烨 说:我觉得高产都是相对的,你比如说莫言在这一代作家当中是写得多的,但是还有一些作家写得更多,比如网络里写玄幻的,一年就写好几百万字,高产是指在传统作家里写作。 (2012-10-26 16:57)
白烨 说:其实你看,他甚至还没有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多,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已经达到了13部,那么中篇小说集可以有五六部,所以贾平凹的作品总量加起来可能比莫言还要多,所以他算比较多的,相对而言。 (2012-10-26 16:57)
白烨 说:但是莫言应该这么看,莫言确实有的写才写,他的积累是非常丰富的,积累很丰富,想象又很丰富,这个想象不断激活这个积累,所以他比别人有更多迸发。所以现在看这些作品,让我看我不太喜欢《生死疲劳》,一个人六次轮换,变成牛、马、羊、驴,我看这种东西,我还是习惯于稍微偏向于现实主义的传统写法,这个东西比较怪异。 (2012-10-26 16:58)
白烨 说:即便是这样我觉得,莫言总体来看,他也是水平很高,即便我不看好这部作品,这部作品完全是写这个,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民间与历史的结合,完全套用这部作品,这部作品并不是莫言最好的作品,他虽然写得不少,但是质量确实很高。 (2012-10-26 16:59)
主持人 说:莫言的作品好像叫魔幻现实主义 (2012-10-26 17:00)
梁鸿鹰 说:其实我看这个作品并不是魔幻,就是幻觉现实主义,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对,我好像感觉是。他历史的、现实的,应该是这样一种乡土结合起来的,很玄幻的一种东西。 (2012-10-26 17:01)
梁鸿鹰 说:他的作品呢,我觉得他也经历了一种变化,早期的中短篇很明亮的,后期的是很磅礴的、体量很大的东西,到后来的《蛙》又是很浓缩的东西。 (2012-10-26 17:02)
白烨 说:还有《四十一炮》。 (2012-10-26 17:02)
梁鸿鹰 说:对,那完全是一个人自述的写法,他反正变化挺大的,一直在探索。 (2012-10-26 17:03)
白烨 说:他几乎每部不一样,写什么不一样,怎么写也不一样,他和贾平凹比感觉不一样,贾平凹就是农村那块地方,但是这《蛙》看着就不一样,《蛙》仍然能够看到信息量很密集,对人的认识很尖刻、很尖利,这是他很了不起的地方。 (2012-10-26 17:03)
主持人 说:你最喜欢莫言什么作品? (2012-10-26 17:04)
梁鸿鹰 说:一个是《红高粱家族》,一个是《蛙》。 (2012-10-26 17:04)
主持人 说:乡土性的语言翻译很难有原来那个味道,我们看到很多评论说,乡土的语言翻译起来的时候,会有一些困难或者认知度也好等一些问题,莫言表示,不认可“乡土作家”的标签,他认为乡土化是城市化的乡土,乡土小说题材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2012-10-26 17:05)
白烨 说:这个问题是理论界一直在讨论的问题,乡土一直在和生活有联系,现在的乡土现实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尤其改革开放这三十年变化非常大,可以说我们从1949年以来,乡土不断在变化,这三十年变化最大,尤其是现在,现在我们很多作家写的乡土已经不是真实的乡土,现在真实的乡土已经是城镇化的乡土,已经不是田园风光、自然式的乡土。 (2012-10-26 17:06)
白烨 说:但是我们很多作家的基本经验,偏于以前的乡土,偏于公社化时期的乡土,对于城镇化的乡土没有经验,所以我觉得现在我们其实面临很大的困境,是怎么样把新的乡土现实,这样一种状况写出来,然后来对当下的现实做一个反映。 (2012-10-26 17:06)
白烨 说:现在很多人写的虽然涉及到当下,但是都是一种感叹的、怀恋的、唱挽歌式的,过去的现实没有了,光这样是不行的,大家还要再进一步,田园式的乡土没有了,乡镇式的乡土是不是一种新的乡土,这种乡土里面有没有值得我们讴歌的,过去讲乡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那么它能不能成为另外的乡土家园,这些问题是摆在作家面前的一个问题。 (2012-10-26 17:07)
白烨 说:我觉得要靠50后之后的其他人,50后的人生经验跟公社化的联系比较紧,这些经验,而只有新的人会带着新的眼光,之后我们新的乡土写作,要靠新的一代作家。 (2012-10-26 17:08)
梁鸿鹰 说:白老师说得比较准,还有一个问题,现在50后,写乡土的主流是他们,他们有这种乡村生活的背景,如果70后、80后没有这个背景以后,我觉得乡土小说将来会成问题,可能更多的人会上了年纪,会把它当作一个写历史题材、写家族,作为一个背景去写的,现在乡土的变化有的地方是令人振奋的,有些地方是令人失望的,有些元素是否适合小说表现,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2012-10-26 17:08)
梁鸿鹰 说:因为乡土文学魅力在那儿,我觉得它主要反映了乡土里面的人伦的秩序,人伦的秩序的风俗,你看在《白鹿原》里面,各种行当都能看到,在贾平凹小说里也能看到,现在在乡村里面不复存在了,这种是没办法的事,将来乡土小说到底怎么走还得慢慢看,像以前那种状况的品质的乡土小说,可能会越来越少。 (2012-10-26 17:09)
主持人 说:那么其实谈到我们现在中国的文坛来说,莫言这次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刚刚两位说到,对我们文学界也是一种肯定,现在新生代作家当中,因为当代来说,贾平凹、莫言、余华都是很成功的,新的作家有什么代表性的? (2012-10-26 17:10)
白烨 说:新的作家,70后、80后都上来了,70后更值得关注,因为文学写作必须跟人生阅历相关的,一般来讲阅历越丰富,甚至越坎坷,你才能够有感觉,写出来的东西才不一样,我觉得70后从人生历练和文学历练上,都有一定的积累了,现在从中短篇小说中,他们已经成为实际上的主力军,我对70后寄予厚望。 (2012-10-26 17:10)
白烨 说:现在80后也出来了,现在80后一说,我们脑子里就是郭敬明、韩寒,其实在他们之后还有一批非常棒的作者。所以我觉得整个来看是这样的,今后的中国文学,因为新的写作群体上来之后,我认为可能是都市文学会有一定发展,乡土文学会有一定势微,过去的题材就是两个题材,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我们过去说的三红一创,三红就是革命题材,一创就是创业史,这就是过去的一个概括,两类题材。 (2012-10-26 17:11)
白烨 说:我觉得现在来看这个状况会有很大改变,革命历史题材不能说没有,但是它不一样,现在我们看到的网络作品,它跟悬疑、谍战结合起来,就变得更带技术性、专业性,然后随着很多年轻人进来,都市文学会得到壮大,乡土文学虽然还会存在,但是会跟以前呈现很不一样的风貌,我估计会跟城乡之间的描写非常多,就是城镇化的过程,可能会在作品中,随着他们登上文坛得到表现。 (2012-10-26 17:12)
白烨 说:所以最后作者的队伍是多样多元的,整个文学创作的面貌和状态,一定也是非常多样和多元的。 (2012-10-26 17:12)
主持人 说:很多我们的朋友在看书之前,实际上是看电视剧、电影,知道电影、电视剧好,反过去看小说,有这样一种说法,我们之前聊到《白鹿原》改编成电影,有人说“小说改编成电影是小说的倒退”,二位有什么看法? (2012-10-26 17:14)
梁鸿鹰 说:这个要分开看,一方面优秀的改编对小说的提升是非常大的,比如《红高粱》改得非常好的,莫言作品的改编都是非常成功的,尤其《红高粱》提升也是非常大的。 (2012-10-26 17:15)
梁鸿鹰 说:另外改编也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有时候花的工夫非常大,但是效果不是好,有的人的作品就适合改编,麦家的东西改编起来就是很好,有的作品就是不好改,陈忠实的东西,内容比较深,信息量大,如果选准角度比较好,如果选不准角度,可能会吃力不讨好。 (2012-10-26 17:16)
梁鸿鹰 说:从世界文艺发展史上来讲,这种情况,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规律。 (2012-10-26 17:16)
主持人 说:白老师您看呢? (2012-10-26 17:16)
白烨 说:我觉得这其实是两个问题,一个是一部小说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或者电视剧,或扩大它的宣传、受众群、影响力,通过另外一个角度来读它。首先肯定,小说改编成影视,这个从多年的历史证明是一个好事,甚至于好的电影和电视剧,就要从小说里面改。 (2012-10-26 17:17)
白烨 说:然后再说第二个问题,说极端一点,没有一部好的小说被改得很好,我觉得就是说,它总是在牺牲或者说,在遗漏作品里面一些好的东西,因为它是另外一种形式,另外一种语言。 (2012-10-26 17:17)
白烨 说:我曾经看过一个《白鹿原》的舞剧,我看过后就傻了,就是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故事,后来我就觉得说,甚至于有时候会有这种感觉,越是好小说越没法改,越是就讲故事,并不深刻,并不复杂的东西更好改。 (2012-10-26 17:18)
白烨 说:所以我觉得就是,可以说比较好的作品都很难改,我觉得这个都是没办法的事情,《白鹿原》我也看了,我看了14个小时的片子,一直从早上8点看到晚上12点,看了之后觉得很吃惊,因为我之前觉得这个小说是不可改编的,但是意外改编出来,它很大气,但是遗漏很多,《白鹿原》的国共双方的背景没有了,就剩下两条线,家族文化,家族伦理文化,还有男女关系,变成这样两条线,把非常丰富复杂的内容简化了。 (2012-10-26 17:20)
白烨 说:所以我觉得从现在看,好的小说要改编成好的影视作品很难,但是话说回来,很难也要改,因为这个东西是没有办法的,因为小说我们在读的时候,会对它的很多方面,你的感觉是全新性的一种吸收,而你看的时候是视觉的,所以没有办法,它是不一样的。 (2012-10-26 17:21)
主持人 说:刚刚我们聊到《红高粱》,改编成电影在海外放映对莫言的提升,现在是不是很多电视剧,包括我们剧本当中,是不是更加重视剧本的创作,剧本好了,我们很多电视剧的表现形式会更好? (2012-10-26 17:22)
白烨 说:我觉得这个是不用论证的,剧本剧本,一剧之本。 (2012-10-26 17:22)
梁鸿鹰 说:并且还有一个规律,自己改自己的东西比较难,它不同,像割肉一样,所以一般改编比较成功的都是别人改的。 (2012-10-26 17:22)
白烨 说:但是别人改,要适应这个表现形式去取舍,自己觉得哪儿都重要,哪儿都舍不得,没法砍,这是一个问题。另外,有一次跟刘恒聊过,因为刘恒是作家里头唯一一个具有一流编剧资质的作家,一般小说写得好的不能做编剧,有的编剧做得好的不能写小说,问他怎么回事,他说写小说的时候要完全想象,但是写电视剧的时候要忘记想象。 (2012-10-26 17:24)
梁鸿鹰 说:但是现在刘恒写小说少了,它毕竟工种不同。 (2012-10-26 17:24)
主持人 说:我们现在坐公交车的时候,很多人看电子小说,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有什么冲击?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发展前景怎么样?大家看到很多网络书籍很多都是网络文学。 (2012-10-26 17:25)
梁鸿鹰 说:网络文学随着网络的发展、时代的发展,另外跟我们国民整个文化素质提高有关系的,面对电脑我们人人都能作为一个写手,它门槛低、准入低,另外它的这种收益很快能见得着,这样一来,就是鼓励了大批的网络写手。 (2012-10-26 17:25)
梁鸿鹰 说:那从我对网络文学粗浅的理解,网络文学也有很多好的东西,就是它给文学带来的是什么呢?一个你在网络上写东西你不能慢条斯理的,你可能要照顾到你的读者的耐心,他可能脑子里面更多的是想到读者看我的能坚持多长时间,否则就换人了,这样的东西,对节奏和情节的设置这些东西。 (2012-10-26 17:26)
梁鸿鹰 说:另外网络文学他还想到读者的参与,这个在传统文学中是不太考虑这个东西的,另外它的人群,它锁定的人群还是年轻人,所以他还要往这方面想。 (2012-10-26 17:26)
梁鸿鹰 说:还有重要的方面,像《明朝那些事》,以率毅、幽默,除了讲历史,再讲讲现实,调侃两句,这种风格对我们纯文学的创作,也有很多非常好的启示。 (2012-10-26 17:27)
梁鸿鹰 说:这两天我看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是很杂的东西,很有趣,这种东西当代人接受起来非常好。 (2012-10-26 17:27)
主持人 说:白老师您觉得网络文学怎么样? (2012-10-26 17:28)
白烨 说:我觉得网络文学是这十年发展起来的,新世纪,现在来看的话,它大概是属于通俗文学,因为它是类型化写作,比如它写成玄幻、科幻、仙侠、武侠、穿越、官场、职场、言情,按照题材去分类,那么这种类型化本质上讲是通俗文学。 (2012-10-26 17:28)
白烨 说:首先这十年网络文学发展起来,通过类型化成为通俗文学的板块,从总体上来看是丰富了文学的构成,比如说传统这块,莫言所置身的就是这一块,过去网络文学不发达,现在通过网络文学发展起来的,所以它是不同文学板块,我认为都是需要的,过去就是两个板块之间互动不够,相互之间走动、碰撞、交流,从碰撞中相互取长补短,现在这两样也有了,包括我们也看一些网络小说。 (2012-10-26 17:29)
白烨 说:我觉得从现在来看的话,首先从总体上讲,使得文坛的构成比过去更丰富了,而且不同的读者都可以满足不同需要的作品,尤其是网络文学,假如说传统文学、严肃文学是稍微层次高的,比较专业的文学读者的话,那边可能更多是比较业余的文学读者和文学从业者。 (2012-10-26 17:30)
白烨 说:因为我们曾经做过网络文学写作者的调研,发现并不都是很年轻,应该说四十左右在里面占比非常大,然后百分之六七十的人是以工科毕业,不是文科毕业的,所以网络文学使很多有文学梦的人都可以进来,带有草根性。 (2012-10-26 17:31)
白烨 说: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文学是传统文学的一个演练场,所以从总体上来看,网络文学是一个好事。 (2012-10-26 17:32)
主持人 说:我们回到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话题上来,这次获奖之后,我们在翻看很多资料的时候发现,莫言的小说被翻译成瑞典文、其它文字,我们中国文学在走出国门面临的问题就是翻译问题,够水准的把中国文学翻译出去的翻译家,也是必备的,现在情况怎么样? (2012-10-26 17:33)
白烨 说:我觉得中国文学走出去,还有一个因素是可译性,因为中国作家是这样的,他写作的时候有时候特别纠结于中国特有的社会阶级、社会秩序、社会制度的描写,把这套写得很丰富,这套实际是没有什么可译性,别人理解不了。 (2012-10-26 17:34)
白烨 说:还有一些观念上的问题,若干年前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我们想把赵树理推出去,翻译《小二黑结婚》,翻译家一看不干,因为它写的是新中国农村新旧农村交替的事,写的合作社的事,写的小诸葛因为迷信,作品完全采取批判的态度,这个在西方看来,只要是信仰就必须尊重,他不认为迷信,他认为作者在作品,对这个批判态度是不对的。 (2012-10-26 17:34)
白烨 说:作品还有一个讽刺对象是小诸葛的对象叫三仙姑,爱打扮,爱臭美,在那个时候是很不受喜欢的,翻译家一看说这不对,一个女的爱打扮,是热爱生命的表现。 (2012-10-26 17:35)
主持人 说:他觉得作者的态度不对,理解不了。 (2012-10-26 17:35)
白烨 说:理解不了,所以我说我们的作品,在往外推的时候,不是找翻译家的事,是你的作品要可译,要突出人道的、人情的,把这种因素放大,我觉得首先一点作品写作达到这一点,然后才是翻译,然后才是汉学家。 (2012-10-26 17:36)
白烨 说:翻译这几年已经很好了,但是我们还需要加大点力度,加大点投入,我们认为汉学家有十来位不错,能不能重金聘请一些国外一流的汉学家,来做五年或者十年计划往外推,我觉得应该把这个加大,过去是一个自然状态,这两年中国作协确实做了很多事情,包括召开汉学家的会议,这个力度还应该加大,除了莫言获奖以外,我们推介力度大的话,我觉得再来三五个获奖人可能性是有的。 (2012-10-26 17:36)
梁鸿鹰 说:翻译本身也是文化积累的一部分,我们现在文学发展这么好,跟八九十年代,一直对外国文学翻译是有很大关系的,相比较我们对国外文学的借鉴,逆差还是很大的,出去和引进来的是严重不成比例的。 (2012-10-26 17:37)
梁鸿鹰 说:现在中国作家协会确实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他的计划性、覆盖面在扩大,另外我觉得国家还是这方面应该多投入,像韩国,他们对自己的文化他就舍得花钱,他有目标,我们比方说,中国文学走出去,我觉得还相当大的方面,他要倚重国外的汉学家,波兰人要把它译成波兰语,波兰人译肯定比中国人译得好。 (2012-10-26 17:38)
梁鸿鹰 说:所以这些国家就是说,现在我们建了很多孔子学院、文化中心,我觉得都要把这个力量集中起来,实际上对国外形成影响的,一个是影视,一个是文学作品,这两个东西是很便利的,光教汉字是不行的,我想推广汉字首先先从国外做起,我觉得首先把它地位达到学英语的热情。国外孔子学院、国家汉办齐心协力推动,莫言这次获奖肯定有一些带动,另外就是对国外汉学家的鼓舞,他们也看到他们的劳动,他们也想变成陈安娜,能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翻译。 (2012-10-26 17:39)
主持人 说:日本翻译家谷川毅说:中国作家最大的问题是太封闭,部分作家不具有开放感,是否认同这个观点? (2012-10-26 17:39)
白烨 说:对,莫言是很开放的,很多作家那种世界性的眼光、世界性的吸取,确实没有莫言力度大,所以日本翻译家的说法有道理,我们可以通过莫言这次获奖,其实很多作家可以反省一下。 (2012-10-26 17:39)
梁鸿鹰 说:实际上写作是创作性的活动,思想的开放、视野开放是很重要,现在我们国家文学发展态势非常好,但是我觉得像好多的,实际上视野还没有打开,我觉得这种空间还是很大的,从世界文学来讲,很多题材没有人碰,比如说像海洋,就没有人写这个东西,实际上我们国家海岸线很长。没有一部很好写中学生、大学生生活,这种东西。 (2012-10-26 17:40)
梁鸿鹰 说:从观念上来讲,要有一种很有超越感的,很能够触摸到人的精神存在、本质的这种写作,我觉得这次莫言得奖,对作家是一个很大的触动,另外对原创思维的张扬,你写的东西一定是别人没有想过的,写别人没有写过的,即使是写同样的东西也要有不同的角度。 (2012-10-26 17:40)
梁鸿鹰 说:我感觉很深,我读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它最后有一个后记,后记写什么?这个小说整个写一九四二大饥荒,很难逃荒,但是在这种大背景下,还有国民党的大溃逃,溃不成军的状况。 (2012-10-26 17:41)
梁鸿鹰 说:此外他还注意到两个启事,一个是离婚启事,一个离婚启事是男方的,一个离婚启事是女方的,像这样他都能想到,他能够跳出来,这种原创思维是很重要的。 (2012-10-26 17:41)
主持人 说:那么中国作品在国外遇到这种情况,如果一部作品在中国被批评,他反倒很乐意出版,如果一部作品在中国很畅销,他们反而没有兴趣,这种情况正常吗? (2012-10-26 17:42)
白烨 说:有这种现象,我觉得这种现象和文学没有关系,有一定的冷战心态,想看中国的笑话,比如说某部作品被大陆禁了之后,国外很多大的出版社来找,突然在一个时期非常热,非常火,这种现象在今后一个时期不能说没有,但是不会像过去那样,因为现在我觉得人们对于中国的认识,也不会像过去那样,带着有色眼镜。 (2012-10-26 17:43)
白烨 说:我自己觉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信号,诺贝尔文学奖我认为过去看中国的眼镜是有色的,现在我觉得有色的色拿掉了,是平光的,这个信号很积极,那么我就希望这个信号,同时也反映了西方和欧美的在看待中国中的变化,如果都能够像这样,把有色的变成无色的,变成平光的,中国文学的很多很好的作品都能被他们发现,所以诺奖这次给莫言,从这一点是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和信号。 (2012-10-26 17:43)
梁鸿鹰 说:从这两年来说,实际上这种国内不让发行的非常少了,有很多像国内畅销的,像《狼图腾》,国内畅销,国外马上就翻译,要拍电影。一个是中国国力增强,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正面,越来越积极,越来越强大。 (2012-10-26 17:43)
梁鸿鹰 说:另外就是说,我觉得世界对中国的认识,我觉得越来越积极了,就是老白说的那个。另外我觉得作家的创作,整个社会的氛围,还是处于一种比较正面,比较积极,比较开放环境当中写作的,他没有什么觉得什么不能写,不能碰,我靠骂政府就能吸引眼球,这个时代已经越来越远了,没有人希望通过出禁书出名的人,这种情况越来越少,现在情况是这样的,这个本身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潮流。 (2012-10-26 17:46)
主持人 说:刚刚白老师聊到了一个世界性的胸怀,世界性的眼光,您能不能给我们讲讲什么样的是世界性的胸怀?以及我们培养作家形成世界性的胸怀和眼光的时候,是怎样的? (2012-10-26 17:46)
白烨 说:我觉得最典型的是莫言,因为莫言在写作的时候心中有一个标尺,就是看国外的文学,因为莫言是看国外文学非常多的,我觉得这就是他在眼光和胸怀上有世界眼光的表现,包括他非常注重跟国外作家交流,我们有一个外文所,请过很多国外的作家,无论大作家、小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请来了好几个,然后通俗作家的他也来,包括有一次日本的一个色情作家,他来的时候莫言也在,大小作家,严肃的、通俗的他都来,在这样的交流中间去对话,去了解,去走进。 (2012-10-26 17:47)
白烨 说:我觉得他在作家当中这一点是非常突出的,我们作家可能意识不够,比如说不愿意跟国外这些同行去交流,甚至于他看外国文学作品的时候,他找那些跟他特别对路的,不对路的他不看,莫言在这方面非常好。 (2012-10-26 17:47)
梁鸿鹰 说:开放的社会本身给作家创作的条件越来越好了,莫言得益于国外对他的认可,同时他在各种对外场合,他都表现得游刃有余,我们协会里面出了好几个集子,有很多他的发言、致辞,觉得他确实借鉴了很多东西,这是时代给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他本身也是消化力、借鉴力很强的人,所以造就了他今天这个状况,总体上来说,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很好体现。 (2012-10-26 17:48)
主持人 说:今天非常高兴二位来到演播间从各个方面解读莫言获奖的意义,以及对中国文坛的影响,感谢各位,我们下期再见。 (2012-10-26 1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