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报道 说:近期,中国多地传出高考改革的消息,其中,北京的中高考改革方案尤受关注。北京市中高考改革方案提出,2016年起语文学科分值将由150分提高到180分;英语学科分数由150分减为100分,并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年内有效。在新一轮高考改革中,“提高语文分值,降低英语分值”能否将英语拉下神坛? “重英语、轻母语”现状的能否改变?英语社会化考试有何利弊?平行志愿在降低报考风险的同时,又是否会让热点学校录取线“水涨船高”?北京的改革方案对于其他省市乃至全国有何借鉴意义?未来高考改革将走向何方?针对这些问题,中新网特别邀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做客《新闻大家谈》,为广大网友深度解读高考改革,欢迎广大网友积极参与,踊跃提问,参与讨论。 (2013-10-23 13:37)
主持人 说:各位朋友上午好,欢迎收看《新闻大家谈》。我是陈虎龙。近期,中国多地传出高考改革的消息,其中,北京的中高考改革方案尤受关注。北京市中高考改革方案提出,2016年起语文学科分值将由150分提高到180分;英语学科分数由150分降低为100分,并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年内有效。在新一轮高考改革中,“重英语、轻母语”的现象能否改变?英语社会化考试有何利弊?平行志愿在降低报考风险的同时,又是否会让热点学校录取线“水涨船高”?今天来到演播间的是北京的改革方案对于其他省市乃至全国有何借鉴意义?今天来到演播间参与讨论的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老师。 (2013-10-24 10:04)
储朝晖: 说:各位朋友早上好。 (2013-10-24 10:04)
主持人: 说:北京的高考改革大家非常关注,有评论称,北京高考改革的方案有可能是中国高考改革的很多省市的风向标,我们在关注这些细节的同时,一条一条来看,2016年起语文学科分值将由150分提高到180分;英语学科分数由150分减为100分,而且在分值调整的时候,大家觉得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您如何看待分值的改变和方案的某些细节性的条款呢? (2013-10-24 10:05)
储朝晖: 说:分值的改变,实际上是整个高考招生改革的一个很微小的部分,这个部分从改革的难度来说,可能相对比较低一点,而从社会行政的共识程度来说,可能比较高一点。所以这一次北京就选择这样一个突破口,大家有比较多的共识,同时它的难度也比较小,它涉及招生或者考试的体制比较少一点,选择这样一个突破口进行改革。现在很多人都关注,为什么选择这个口,原因就是三方面,社会共识比较高、难度比较小,又不涉及深度的体制改革。 (2013-10-24 10:06)
主持人: 说:这样一个条款出来以后,大家在讨论,英语分数降低,语文分数提高到180分,之前我们也知道,之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就说小学要取消英语课,很多人也指出,现在重英语、轻母语的倾向,您觉得是否会改变这样的现状? (2013-10-24 10:07)
储朝晖: 说:任何一个改革必须基于理性,不能基于激情,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对英语分值的调整以及语文教学改革也是这样,这一次调整分值有这样一个意图,让英语的学习有更大的选择性,原来在高考体制里面,甚至在中考里面,必须要考英语,这种体制设置有一个基本的假定,所有的人只要接受义务教育,他学英语的起点是一样的,他的过程也是一样的,他的终点也是一样的,但是事实上我们有很大的差别。
首先是不同的人,他的语言天赋是不一样的,再一个我们不同的学校,他能够开设的语言的条件也不一样,再还有每个人掌握语言的方式也不一样,有可能有的人从小开始学,一点一点积累的方式,另外一些人他天赋就很好,可能到高中、到大学学两年的英语,就可以学得很好,就没有必要在前面,小学、初中这个阶段把他拖得很累,在这种多样性的情况下,对英语的考试就应该有一个自由的空间,给每个人一个自主的空间。
所以这一次改变英语的分值,或者把英语作为一种等级的测试,每年测试几次,这样一来是给学英语的人更多的自主选择,你小学阶段可以选择学,也可以选择不学,但是作为国家的实质来说,我们中考不把这个作为一个必要要求,高考也是让你有选择的空间,这个改变事实上是让英语在教学方面有更大的自主的选择空间,这是改变的实质,并不是说不重视英语。
我不同意有的人讲把英语拉下神坛,原来不是神坛,是政府赋予了英语一个很高的位置,每个人必考,现在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说明我们政府的做法是没有依据的,首先第一个是不符合不同的人对英语学习的需要,第二个,也不符合英语教学的内在规律,再从我们用人和高校招生这个角度来看,过于死板,要改变的是这一点。 (2013-10-24 10:10)
储朝晖: 说:相对而言,语文增加分值,确确实实跟我们长期以来形成对语文的轻视是直接有关的,但是现在尤其是公众和做语文教学的教师,一定要有一个心理准备,这个增加分值是一个双刃剑,第一,有可能让大家对学语文更重视,把语文学得更好,第二个,有可能语文进入一个更加死板,更加刻板化的状态。如果是后面的这一种情况,那最后加分不仅没有有益于语文教学,反而成为一个有害的因素。
所以面对加分,我们一定要有科学的态度,英语、语文现在处于两个境况,英语现在是从一个筐子里面把它解放出来了,那语文呢实际上是把筐子做得更严、更大,让你更难以走出,这个时候实际上这两种语言最终都要走向一个符合内在规律的方向。所以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实施这种语文加分、英语减分,或者英语一年多考这样的方式,实际上语文和英语都面临着如何去改革教学的难题。但是这个改革的用力的方向,改革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所以大家都应该有心理的准备。 (2013-10-24 10:11)
主持人: 说:我们也了解到,英语和语文的分值改变,要话分两头说,关于英语方面,现在在方案当中,一年考两次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年内有效,那大家会不会频繁地参加两次考试,总想考出更好的成绩? (2013-10-24 10:12)
储朝晖: 说:从制度设计来说,是完全可能的,是允许你多考几次,但是从英语这个需求来说,比方某一个人,第一次考的成绩就很好,他有没有必要第二次考呢?他自己去评估,这个东西不能做一个统一的规定。比方说英语100分,他第一次考了98分,如果他还想第二次考,制度设计上面是允许的,效果怎么样,你自己定。比如第一个人,他英语只考了60分,这个时候他可能必然选择第二次再去冲考,这给给你了一个空间。在同一年当中考两次,你觉得还不好,你可以第二年考得更好,你再去考,这个都不矛盾,最终的结果就是让英语的考试有在时间上的自由空间,也有空间上的自由空间,在一定的年限范围内,你考合格了,就承认你达到这个水平。
另外从高校的角度来看,招生的时候,应该对英语有一个合理的期望,我就期望我的学生到什么程度,如果高校某一个专业,英语ABCD四等的话,他认为达到B等就行了,如果某一个考生他期望上的那个学校也是英语考分达到B等就行了,那他们就自然达到默契,就不会再考。可能在开始的几年会出现一些追求英语必须是A等的境况,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会趋于理性,不会一直是这样的。 (2013-10-24 10:14)
主持人: 说:我们再来说说语文,以前大家聊起语文来说,几乎没有人会说自己的语文不好,而且在高考当中,很多高中生都说,语文复习的时间也会降低很多比例,写作文,觉得写上去以后都会有分,所以高考备考在语文上面花的时间比较少,可是现在语文分增高了,变成180分,那会不会出现上培训班来培训语文的现象? (2013-10-24 10:17)
储朝晖: 说:有这种可能,但是我觉得语文分值提高跟怎么学好语文,这个要正确地了解它的内在的关联,学好语文我认为更主要的是,一个是这个人有没有这样的天赋,第二个,他要把语文当成生活当中的一个工具来学,语文跟生活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比方讲我要描写某一个情景,我没有那种体验的时候,我可能就写出来的是空洞的,如果我有那种体验,我就可能写得很丰富、很真实,但是现在我们就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语文考试以及语文教学,可能都存在一个重视知识,而忽视素养,就是很难考的,忽视了语文跟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的考察,所以我们这个语文教学总体上从高考恢复以后就有一个偏向,走向应试,忽视生活,忽视这个人语言素养的培养,我觉得这是一个偏差。现在分值提高了,提高了以后,就有可能让这种偏差偏得越来越厉害。 (2013-10-24 10:18)
主持人: 说:您的意思是增加30分可能会让偏差加大? (2013-10-24 10:18)
储朝晖: 说:对,有这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我就觉得语文不能够盲目乐观,加30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挑战,不是说给你一个优待,也不能把加30分当成优待。在实际教学当中,语文并不是时间越多,成绩越高,而是你是不是方法得当,方法最终到一点,我认为,依据我自己的体会来说,语文教学需要有更多的生活的内涵在这里,如果脱离了生活,他就变成一个简单的语文知识,语言知识,语言本身不是完全等同于知识,但是现在我们,因为考试的环境下,就有可能把语言等同于知识,这样一种教学,实际上是偏离语文本来的特性的。 (2013-10-24 10:19)
主持人: 说:在您谈到语文和英语考试分值变化的时候,我也注意到,对于这方面的思考很多,而且您也参与了这一次北京的改革方案的征求意见。我们谈到北京市的方案提出的时候,还有一点,小学三年级前不开设英语课程,很多英语的培训班,小学生幼儿教育、学前教育就开始学习英语,您觉得这种现象在改革以后会不会出现变化? (2013-10-24 10:20)
储朝晖: 说:在原来我们课程的安排当中,就没有安排小学三年级以前的英语学习,但是在一些地方,一些学校,或者是某些家长,或者是某些培训机构,总是期望能够把这个起点往前提,实际上就存在了小学三年级以前学英语,幼儿园学英语,甚至我们看到很多幼儿园,为了吸引招生,名字就叫双语幼儿园,这个我觉得不是在我们课程标准,政府并没有要求他们做,但是他们做了。接着下来,至少这一次改应该从公立的学校,首先应该做到这一点,三年级以前不要开设英语,在中考当中,现在英语,北京的做法是增加听力,而其他各个地方的做法又有差异,实际上还是重视英语的,总体来说。我们不是讲英语的考试的改变,分值的改变,不是不重视英语,而是要根据每个人的需求,每个人的条件来怎么去教学。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既然这是一个要求,我认为不是一个强行的,如果有的学校觉得我有条件,我能开好英语,也可以,如果有的家长认为,我这个小孩子三年级以前学英语,可能更好,更有效,那你也可以让孩子学,只要你有条件。有一些人或者有一些学校,觉得我三年级之前开不起英语,你也不要担心,事实上我们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也做过大量的统计,有很多孩子,如果有语言天赋的话,他大学那个阶段,语言就可以学得比别人好,49年以前,大量的大学都是这样的,大学四年语言学得,我看比我们现在很多人从小学学到大学的英语水平还要高。也有一部分人语言天赋就不好,而这部分人,如果他从幼儿园就开始学起,学到大学,他的语言素养依然是不高的。 (2013-10-24 10:23)
主持人: 说:反而耽误了其他学科知识内容的学习。 (2013-10-24 10:23)
储朝晖: 说:反而在小学、中学阶段,占用了他其他方面发展的空间、时间,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就认为给每个人更多的选择是正确的,不应该把所有的人捆在一条绳子上拉着走。 (2013-10-24 10:23)
主持人: 说:刚才您说增加中考的听力,那增加听力的指挥棒,如果竖起来以后,培训市场会不会又闻风而动? (2013-10-24 10:24)
储朝晖: 说:实际上这个听力的培养,靠培训可能是不起多大作用,因为听力我认为主要是在生活中,现在我们环境都很好,网上,还有其他的各种音像材料都很多,如果你做一些方法的指导,在学校内就可以进行,没有必要参加很多的培训。
有没有可能这些培训机构利用这个作为商机去宣传?有,这完全可能,你刚刚用的一个词,讲的指挥棒这个词,我就讲讲我的想法,实际上这么多年,我们高考一直都是作为指挥棒的,大家都把它当成指挥棒,为什么当成指挥棒呢?因为背后有体制性的因素,因为这个高考是谁来考的?政府来考的,而学校又是政府在那儿办,这样一来高考就成为了指挥棒,指挥棒一指挥,所有的考生,每年全国上千万的考生,还包括从一年级、二年级等等都受这个指挥棒的影响,这个体制存在问题。所以现在我们要讲高考招生管理体制改革,最关键的要改这个体制,最终的目标是什么呢?就是让这个指挥棒变成一个服务器,服务器服务什么?服务人的成长、发展。不能让几千万的学生,上亿的学生,都围绕一个指挥棒去转,这样就把每一个人先天的天性给毁损掉了。
所以我们要确定一个观念,考试不是指挥别人的,考试是什么?考试是服务人的成长、发展。所以我们从专业工作,包括专业教学的专业评价或者各方面,都应该转变这个观念,什么是考试?考试它是一个服务,它根据这个人成长、发展的需要对他进行一个测试,根据教学的需要对他进行测试,这才是我们讲高考招生管理体制,首先要有一个观念的改变,把指挥棒变成服务器,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去改我们的体制,改我们的一些具体方法、方式,再逐渐地来回归到我们高考成为一个理性的、科学的这样一种境界,因为这是很多人现在迷茫的,高考向哪个方向走?简单来说,由指挥棒变成服务器。 (2013-10-24 10:26)
主持人: 说:我们聊了这么多英语、语文的话题,其实还有一个数学,我们也聊聊,北京的方案中,数学卷总分不变,仍然是150分,有网友说,跟英语比起来,文科数学才应该减少分数比例,很多函数几何一辈子都用不上。您有没有建议或者想法呢? (2013-10-24 10:27)
储朝晖: 说:数学这一块,人的天赋有偏差的,每一个人都是,要么偏文,要么偏数理,他的祖先在进化的过程当中,就把人进化成这个样子了。 (2013-10-24 10:27)
主持人: 说:和祖先有关系? (2013-10-24 10:28)
储朝晖: 说:是,如果我们人类在进化的过程当中,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那遇到一次大灾难,人类就消灭掉了。但是正是人类他进化成各种各样的,才使得人类有更强的生命力,遇到各种环境以后,他能够进行选择,所以我们现在的状况,就有每个人不一样的差距,实际上是人的进步的结果,在人类千百年进化的过程当中的结果。作为教育,我觉得要遵从这样的结果,遵从这样的结果,就涉及到我们的教学要为每个孩子的潜能发挥服务,然后我们这个考试也应该遵循这样一个规律,但是我们最近二三十年的考试,实际上走向了一个相反的方向,以同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人,同一个标准衡量所有的人,最后结果就是所有的人都不是人才,即便你考的分数最高的那个,为什么呢?考出分数最高的那个人,可能是把自己先天的天性丢得最干净的。 (2013-10-24 10:28)
主持人: 说:这个观点好。 (2013-10-24 10:29)
储朝晖: 说:那些考得分数低的,有两种可能,一个,这个人的天赋相对弱一点,另外一种可能,这个人他不愿意丢掉自己的天性,所以我们现在考高分的,我们做分析,一般的做教师的都知道,哪些孩子能考高分的,跟老师跟得紧的能考高分,不怎么跟老师的,他分数就考不高。所以分数考不高的孩子,有两种可能,一个他的天赋比较弱,另外一种可能,他保留了自己的个性,不想服从,不想跟着老师,不想跟着别人,这样一些孩子。所以我们就出现了一种现象,高考分数考得很高的,后来表现不一定很好,考试分数在中间的,不愿意把自己个性完全抛弃的这些孩子,后来走进社会以后表现很好。 (2013-10-24 10:31)
主持人: 说:从您的研究数据当中,是不是有很多的案例? (2013-10-24 10:31)
储朝晖: 说:对,大量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唯一看这个考试分数,就是不科学的,必须对这个学生全面地进行评价,才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他的状况。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全世界高考仅仅看分数,只有中国是这样的管理体制,其他的国家不这样的,比如像美国的,他如果是高端的学校,考试分数占的比重是20%到40%这个区间,这个权重,而其他的他要看你个性素养,你会不会开展一些社会活动?在这个活动当中担当什么角色?这个活动的效果怎么样?然后他更高层次的看你有一点,有没有使命感,这个使命感怎么理解呢?用中国的话说就是有没有志向,当你在街上看到一个要饭的时候,你是仅仅给他几块钱,还是你想着要改变这个社会,如果你想到要改变这个社会,你就用你的知识,比如讲社会学的知识,社会保障方面的知识,财务方面的知识,以及其他各领域的知识,像世界顶端大学,哈佛、耶鲁,我就是为你实现人生使命提供服务,这个服务就是让你具有这种能力,能够完成这个使命,这是他们的一个基本的定位,这样评价学生就会很全面的,不仅看你的考试分数。美国的大学越是低端,看分数看得越多,像社区学校就看你的分数,就不会很精细地挑你了。这一点在中国的高考招生体制当中,一直要向着这样的方向发展,精细化、专业化,一般的院校,我们现在也可以放开,登记,你想上都可以上,把区段要区分开来。所以我们高考的实质就是说一定要从唯分数论上面走出来,然后再全面评价学生。 (2013-10-24 10:33)
储朝晖: 说:所以对文科的数学应该是这样,对这些孩子,首先他可能不想学数学,这个时候就不能仅仅用数学的分数考察他,还应该更全面地去考察他,更深入地考察他。 (2013-10-24 10:34)
主持人: 说:我们再来关注北京的高考方案,从2014年起,本科志愿填报实行平行志愿组填报方式,具体为:每批次第一志愿为2所平行的学校;第二志愿为3所平行的学校。平行志愿降低了考生报考志愿的风险,就是同时报,有多项选择? (2013-10-24 10:35)
储朝晖: 说:原来第一志愿只有一个,现在第一志愿变成两个,原来第二志愿有三个,现在三个不变,是这样的状况。 (2013-10-24 10:35)
主持人: 说:会不会造成一些扎堆现象的出现?高分学校出现录取分“水涨船高”的情况? (2013-10-24 10:35)
储朝晖: 说:是这样,所谓平行志愿,大的背景是我们的高考招生是计划的体制,如果不存在这个计划体制,这个平行志愿就没有任何意义,在世界上其他的高校,一般是这样,包括49年以前,中国的高校也是这样的,你可以同时报很多个学校,就不存在着平行志愿,然后双向选择,由学校来选,而中国之所以存在着平行志愿,是因为我们的高考招生这个过程掌握在招生办的手上,学校要通过招生办才能跟考生接触,考生要通过招生办才能跟学校接触,这样一来,原来我们就采取填第一志愿,第二志愿,像台湾地区的学校,他就可以第一次你可以选,具体我记得不精确,应该是50个,这50个,这个学校也在选你,你也选学校,学校会发一个欲录取的通知,这个通知给你了以后,你确认了,那就说明两个达成协议了,这就有法律效力,你必须上这个学校,你如果不上这个学校,学校可以告你的,如果你不确认,那就是放弃了,那他规定,在某一天的12点之前,你没有确认,就等于你放弃了,我就录用另外的人,而我们的平行志愿,他是在计划体制下面开了一个小口子,原来这个计划是单一的,一对一的,你要上就是这个学校,第一志愿,不上这个学校就没有了,这样就出现了有的考了很高的分数,有可能录取不了。所以平行志愿是想补这个漏洞,如果是没有计划招生体制,就没有这个漏洞。 (2013-10-24 10:36)
储朝晖 说:现在平行志愿,我们从现有的招生管理体制来分析,他能解决的问题就是要避免高分落选,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他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原来我们报志愿的时候,确确实实是我们内心的志愿,但是现在呢?你拿一个平行志愿,有可能不一定是我内心的志愿,但是我为了防止这个高分没有录取这样的情况出现,我要填另外一个第一个志愿,从逻辑上来讲,什么叫第一?第一就不存在第二,但是事实上这个平行志愿就给这个第一变成多个了,实际上第一里面包含着第二。 (2013-10-24 10:37)
主持人: 说:对于很多人来说有学上就不错了。 (2013-10-24 10:38)
储朝晖: 说:对,这样一来有很多人就更看重分数,而不是看重自己的志愿,内心的志愿,有可能有这个风险,这个风险在招生录取这个环节是没有表现的,但是一个人后来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这是很难受的。 (2013-10-24 10:38)
主持人: 说:举个例子,比如我的分很高,本来我的内心志愿是北航的,可能湖南大学的土木也很好,我也报上了,但是学习土木不是我内心的志向,但是最后湖南大学的土木专业录取了我,但是这个不是我内心最想上的第一志愿。 (2013-10-24 10:39)
储朝晖: 说:这样一来,就造成了你进了湖南的这个学校,你就要一辈子承受你自己感到不舒服的地方。 (2013-10-24 10:39)
主持人: 说:在招生的情况上不会出现明显变化,但是进入大学学习的时候就麻烦了。 (2013-10-24 10:39)
储朝晖: 说:对,大家要理性对待平行志愿,然后处理这样的一个关系。 (2013-10-24 10:40)
主持人: 说:我们看到北京的中高考改革方案,对其他省区的一些借鉴意义,而且很多全国范围内的省份,也推出了一些英语的改革,比如说山东省出台的方案明确表示,英语听力测试从明年起取消,江苏省传出英语可能将“退出”高考,不再计入总分,而是以等级计形式计入高考成绩,高校在录取时将对英语等级提出要求。您觉得这个表现出如何的趋向? (2013-10-24 10:40)
储朝晖: 说:从总体的高考招生管理体制改革来说,现在各个省出来的这些政策都是在一个狭窄的区域,某一个学科的考试分数增加、减少,还有一个加分的这种压缩,都是在这样的一些层面,他还处在一个高考招生改革的边缘,就在这个边缘的地方有改动了,真正核心的,真正里面的体制性的东西,现在没有做任何的改变,这是第一个特点。现在改的就是大家讨论问题很多,问题很严重,然后形成共识程度比较高的,在这个区域。所以我们一定要看到高考招生改革是一个过程。第三个特点,这一次跟从八几年就想改革,因为高考以后到85年就出现很多问题,包括应试的问题,这场改革很长时间没有做实质性的大的改动,只是一些技术性的改动,到现在依然是这样的状况,那这一次我觉得改动的幅度稍稍大一点,就把过去我们很多人形成的迷信给打破了。 (2013-10-24 10:44)
主持人: 说:特长生加分的政策也备受争议,您怎么看? (2013-10-24 10:45)
储朝晖: 说:这从1950年,那个时候还不是所有的统一招生考试,当时就有一个政策,对烈士的子女照顾,对工农分子照顾,这个政策到后来一直延续下来,延续下来,直到2000年以后,实际上把这个加分的权下放了,大约是2003年的时候,原来是只有全国的加分,后来各个省有加分的权利,这个过程到现在表现出加分问题越来越大,比如讲北京,北京原来的加分,能够加分的人数占考生的1/5,这个比例很大,20%了,这个加分就比较混乱,混乱的原因是谁来决定加分?这个决定加分的不是一个专业的团队,而是一个行政的团队,行政团队来决定加分,最后就形成博弈状态,谁的权利大,谁能加分,权利小的加不了分,所以这是一个混乱的状态,就导致我们现在加分的问题很多,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目前就是减少加分,是在现有考试评价体系下的走向更加公平的方式。但是同时我们也必须要看到,这种改变也依然没有把根改变,这个根在哪里呢?就是我们的高考依然把它定成行政主导的计划体制的考试,如果不是这样,我们把它定成专业的测试,你加不加分就无所谓,就是前面我讲的,这个学校将会通过这个专业团队对你这个考生全面的信息进行评价,不会唯一的以分数作为依据。 (2013-10-24 10:45)
主持人: 说:反而增加了考生的信息,那就更加公平。 (2013-10-24 10:46)
储朝晖: 说:对,但是现有大的体制没有变的情况下,就只能减少加分,避免灰色的行政权利在这里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同时如果我们以为减少加分了就解决问题了,我认为这又是一个肤浅的认识,更深层次的,我认为是走向更加专业的评价,尽可能减少行政权利在教学评价当中的作用。 (2013-10-24 10:46)
主持人: 说:您说的这一点非常对,而且我们在看到各地的调整加分的时候,我们也是看到省有三独,独唱、独奏、独比赛,还有地方的一些体育学院有行政审批权,反而给人一种感觉,每个人都有特长,人人在高考的时候都有证书。 (2013-10-24 10:46)
储朝晖: 说:缺少专业的依据,这是因为某某人有这个权利,或者有这样的身份给他加分,这肯定是有问题的,不公平。 (2013-10-24 10:47)
主持人: 说:其实我们在聊了这么多高考的情况,还有一些改革的方案的时候,也有专家提出,高考改革走科目改革、分值调整之路行不通,不打破集中录取制度,所谓的高考改革,都是换汤不换药的折腾。还有人说,高考改革应该是大学自主招生,这个趋向大家可以分批录取,您觉得这样的方向您有什么样的看法? (2013-10-24 10:47)
储朝晖 说:我前面讲的已经涉及到这样的问题了,我们现在各个省出来的措施的改革,依然处在高考招生改革的边缘的状态,在一些细枝末节的方面去改,而没有触动这个体制的内容,实际上我认为一定要明确一个大的目标,大的方向,这个大的目标、方向是什么呢?我归结起来四点:第一个,是更加自主,让考生和高校有更多的自主性,考生和高校能够相互了解,多年以前我提出一个理论叫“谈恋爱”,如果相互之间不了解就谈不了恋爱,只有相互之间有更多的了解,直接接触,而不必要通过一个媒婆来接触,这个时候你才能够把恋爱谈得更好,所以首先要更加自主。第二个,要更加专业,因为我们现有的招生考试体制是一个行政主导,以计划为特征的这样一种高考招生体制,只有更加专业,他才有可能更加公平、公正。 (2013-10-24 10:48)
主持人 说:考试是一个专业的事。 (2013-10-24 10:48)
储朝晖 说:对,这个过程首先从出题,哪些人出?现在我们出题目,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实际上不同的学校,学生对这个考题了解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比方讲某一个教师,他在这个学校工作,他参与出考题,他从规范来说,他没有泄密。但是他说哪个知识点重要,然后这个时候他就会影响到这个学校的考生的考分,哪个区域?哪个知识点?这里面有一个内在的关联度,如果没有专业的出题人员,没有专业的题库,这个问题就很难排除。
接着下来测试的环节,监考的人,我们监考的没有专业资质,甚至前些年,我们还有一些地方领导在考试的时候,到考场去视察,你这视察不是干扰人家考试吗?这些都是不专业,都是在行政体制下面的一种做法。还有最近这些年,我们出现一个考题出现有问题的,考试过程当中本来没有到时间,他就先收卷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这个过程的,参与考试过程的各种岗位的人员不是专业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接着下来判卷,现在我们判卷成了机械式的,在这个范围内,如果仅仅以考试分数为依据还解决不了问题,我讲的专业性还包括他实际上是包括对某一个学生进行专业的评价,专业的评价就不止包括他的考试分数,还包括他个人的素养,包括前面讲的他有没有使命感,这是一个专业的内涵,而不仅仅是我们老师盯着这张试卷。 (2013-10-24 10:52)
主持人 说:这个使命感从试卷上是看不出来的。 (2013-10-24 10:52)
储朝晖 说:对,一般录取这个学生,看这个使命感,他很看重你的申请报告,会对你的申请报告进行深入地分析,你这里面是不是讲假话了、讲大话了。前些年一些大陆的学生他说自己怎么优秀,这个活动也参加,那个活动也参加,人家反而不录取你?你的真实性怎么样?如果有一个活动做得很优秀就行了。第三个更加透明,这个过程让公众看得出来,中间不要藏着掖着,教育部在开展阳光招生很多年了,但是阳光招生是在我们现有体制下的阳光招生,依然有一些灰色的空间,人家不知道。第四个方向,我认为就是更加公正,这个过程是对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公正的,一碗水端平,就好像我放一个东西在这里,它的稳定度是很高的,但是现在我们对某一个高考当中的某一个环节,如果我从另外一方面推敲的时候,他就站不住了。所以这一次北京市的高考方案和其他的地方都讲了一点,追求公平,实际上公平是目标,但是它必须要有路径,这个路径就是你从技术上、实际上,考试招生是公正的,如果没有这个公正,就不可能通向公平。就包括我前面讲的四点,都是实现公平的一个路径、基础、条件、前提,如果没有这些前提,我只想追求公平,就好像是水中捞月,很难达到。 (2013-10-24 10:53)
主持人 说:谈到公平,也有一个招生指标的问题备受争议,像清华、北大、复旦等教育部直属高校,对所在省份录取门槛相对低很多,您觉得这个东西是否好改变? (2013-10-24 10:54)
储朝晖 说:所谓招生指标,是衍生物,为什么有指标?就是有一个计划,而这个计划怎么做呢?从五几年到现在60多年了,中间除了文革当中没有招生,大家一直有一个期望,期望这个计划做得好一点,做得公正、公平一点,但是这个期望是不可实现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计划他不可能计划得那么好,这个计划最终必然是由人来制定的,而且是在这种计划体制下面,是有掌握一定权利的人才来制定这个计划。你只要符合准则就能上来,不符合准则,你是上不来的。
所以我觉得计划体制是目前存在问题的一个根源。我前面就讲更加专业,实际上就是要打破这个计划体制,在有计划的时候,我们分配计划,就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每年谁去分呢?每年都要发生变化,你的计划,你说每年去变,可能性很小,而分配这个计划,事实上背后是一个权利的博弈,最终必然是权利大的能够获得更大的空间,比方像最近这两年,我们实行了向贫困地区倾斜的政策,每年给一些指标,给贫困地区的学生,从具体来说,这一项措施改变了我们原来差距太大,太不公平的状况,但是这种改变方式他自己会衍生一系列的问题,你给的这个指标,给一个贫困县,能不能给到真正需要这个指标,或者合格的这样的一个学生的身上呢?从我们实地调查一看,很难,当然了,我给的这个指标,给40个指标,给这个贫困县,最终还是有可能,这个贫困县跟权力更接近的孩子,或者他的这个亲属那个亲属,最终获得这个指标,而不是某一个在他的素质上、素养上更符合这个条件的孩子能够获得这个指标,尽管我们媒体上也看到很多报道,这个孩子家里很穷,他获得这个指标了,他很高兴,这是一个个案,同期呢?大量的平均呢?这个依然会存在问题。
所以从根本上我们要改变这样一种计划的体制,让他更加专业,让学校有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让专业团队来进行评价,进行筛选,这个更容易监督,你说你要去监督一个学校是很容易的,但是你要说监督一个省招生办,这可能就很困难了,这样才能更加透明,才能够最终更加完善高考招生体制。 (2013-10-24 10:55)
主持人 说:其实在各个招生,尤其是高考大省的地方,比如河南、山东也希望说多分配一些录取的名额,或者提到一些人口大省的时候,能够按照人口比例来分配这样的比例,您觉得这样的想法怎么样? (2013-10-24 10:55)
储朝晖 说:这样的想法它的希望还是基于我们现有的计划体制,而这个方面实际上我们走了十几年,确实要增加指标,各个省做的工作,跑部的这样的情况都很多,但是最终都没有解决,没有解决就说明路径不对,通过这个路径没办法实现这个,只有通过什么路径呢?就是高校和学生之间更加多的自主双向选择,这才是一个更加可靠的路径,当然这种选择,现在有一些地方,高中也提出来,我是教这个学生,我了解这个学生,我有话语权。有一些地方高中就说,能不能由高中来推荐,我觉得这个高中可以作为学生情况的一个,介绍情况的一个重要的依据,但是完全由高中推荐又不现实,还是世界通用的办法,由高校的招生团队对这个学生进行全面地评估,尤其是我们这个顶端的这些大学,或者是985、211这些大学,要走向这个方向,而普通的一般学院,三本,我认为就有这个登记入学就行了,随便来上就来上,分数也作为参考,不是不太重要的。这样才逐渐把所有的学生从这样一个,或者叫牢笼当中解放出来,每个人尽可能保留一点自己的个性。 (2013-10-24 11:02)
主持人 说:咱们一直谈了很多,您说到个性,包括内心的志愿,最近其实有一个这样的消息,也涉及到这个,辽宁的状元,从港大退学,有消息说,她当时可能没有听从自己内心的志愿,您对这个事怎么看? (2013-10-24 11:02)
储朝晖 说:我分析了一下这个孩子,她自己可能把全部的精力用来考高分,这样一来她就对各个学校的情况缺少全面地了解,所以我现在最担心这个孩子她推掉港大,依然不是一个理性的决定,她推掉港大的时候,她对北大又了解多少呢?我就讲一个历史的例子,当时陶行知他在金陵大学毕业以后,想到国外留学,我们现在的研究史料,就发现他,他在美国的高校就反复地研究过,他最想上的是什么?哥伦比亚大学,但是他当时的情况就没有钱,到处借钱借不到,有人笑话他,你这是十扣柴扉九不开……他反过来说了一句,我是久叩柴扉十不开……,因为经济限制了他一下子不能上哥伦比亚大学,后来他先上的伊利诺伊大学,上了一年多以后,拿到学位了,后来他就把每个各个大学的资料再查了一遍,这个时候他发现依然是哥伦比亚大学最符合他从事教育来建立一个民主国家的使命、志向,所以他最终依然到哥伦比亚大学去了。我们现在的学生选择学校,一定要有依据,不能凭脑袋凭空想象,她可能到香港大学的时候,认为香港大学多么好,还有奖金,她就去了,去了以后就发现不是这样,可能那里的老师管得不像内地的学校那么多,就是我刚才讲的,当这个孩子缺少自主行,有两个特点,一个当老师让他干什么事,或者家长让他干什么事的时候,他会很快干,效率很高,当老师、家长都不让他干什么事的时候,他无所事事,这个时候他找不到自己,找不到北,现在她回来以后,她想上北大,我就担心她到北大,对北大也不真正了解,如果是这样,那接下来她这一步依然可能踏空。所以我要建议她要更深入更全面了解各个高校的情况,同时对自己的使命,对自己的方向有一个明确的意识,在这个时候你再去找上哪个学校。 (2013-10-24 11:04)
主持人 说:您谈到使命、方向,我有一个问题,高中生没有接触过社会,从小开始学习,从哪里来的社会经验接触社会的现实,明确自己的使命方向呢? (2013-10-24 11:05)
储朝晖 说:这是我们现在的教育的一个大的问题,通常来说,人在14、15岁的时候是确立使命感的关键期、最佳期,我不是乱说,有依据的,孔子讲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这个就讲到一个人发展的经典过程。但是我们的孩子十四五岁干什么去呢?努力地考一个分数比较高的学校,把全部的精力用在这上面了,我就用了一个词叫题海没志,这样就使得我们很多孩子不能正常发展。所以我们教育的整个体制上面是存在很大的问题,从历史上我们来看,如果这个人没有指向,没有在他志向生成的关键期生成自己的志向,他后来不会有大的作为,即便他考了一个很好的学校,即便他考了一个很高的分数,后来不会有大的作为。如果这个人有志向,即便他上的很差的学校,他未来依然会做出很大的,很有成就的事迹出来,这个历史上有太多的例子了。当然我们要注意到有一种可能,有很大的志向的人,有可能做很大的好事,也有可能做很大的坏事,有可能做对社会很有伤害的事。但是我们现在连第一个环节,立志这个环节就被题海没志了,所以这样一来后面他就不会有大的成就。所以回到前面讲的一个话题,他一定要成为学生成长的服务器,不能成为指挥棒,所以我们现在真正高考招生体制改革首先要把这个定位改变过来。 (2013-10-24 11:06)
主持人 说:好,今天非常感谢您来到演播间参与讨论,好,谢谢大家的收看。 (2013-10-24 11:06)
储朝晖 说:谢谢大家! (2013-10-24 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