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报道 说: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拨开迷雾,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六项主要任务:第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第二,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第三,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第四,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第五,提高城镇建设水平;第六,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那么,在这六项主要任务的指导下,如何才能避免头脑发热的开发和建设?耕地红线和生态红线如何守住?地方政府在建设中征用土地应该注意些什么?投资资金筹集的重点放到了地方?怎样能保证资金都用到刀刃上?有哪些城市具有成为新建城市群核心的潜力?针对以上问题,中新网特邀国家行政学院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做客中新网《新闻大家谈》,为广大网友深度解读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热点问题。 (2013-12-16 11:17)
主持人 说:各位朋友上午好,欢迎收看《新闻大家谈》我是主持人陈虎龙。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拨开迷雾,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六项主要任务:第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第二,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第三,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第四,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第五,提高城镇建设水平;第六,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那么,在这六项主要任务的指导下,如何才能避免头脑发热的开发和建设?有哪些城市具有成为新建城市群核心的潜力?今天来到演播间参与讨论的是国家行政学院 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欢迎您张主任。 (2013-12-17 08:42)
张占斌 说:主持人好,大家好。 (2013-12-17 08:43)
主持人 说:我们也看到在这次中央的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各类的城镇化的路径,关于城市的路径终于确定,会议提出了6项主要任务,其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居首。您怎么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是否能够奠定城镇化“以人为本”的基调? (2013-12-17 08:44)
张占斌 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中央城镇化会议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作为第一条任务提出来,我想不仅是经济上的利益,也有社会意义,甚至有政治上的意义。从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看,这应该是一个现代化进程中的大战略。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我们的核心,重点要体现在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上,而且要把它排在最前边。当然我们说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含量更大,它包括了我们城乡百姓,最急迫最需要推动的应该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 (2013-12-17 08:45)
主持人 说:其实我们也谈到农业人口市民化,包括农民进城,第一件事考虑的就是户口。而在户口方面,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今年6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的《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中的表述是“要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而会议提出的是:“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这是否意味着,最终出台的城镇化规划关于北上广的落户政策将比预计更加严格? (2013-12-17 08:46)
张占斌 说:回答这个问题,还要再稍微多说几句。从中国今后长远的发展来讲,国家要实现现代化,要从一个经济大国向一个经济强国迈进,没有一个城镇化率水平的提高,可能也是不行的。所以,我们从今后发展来看,逐步提高城镇化率,让更多的农业人口能够进入城市成为市民,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任务,当然这个过程可能会很长。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应该是敞开胸怀来迎接这些人的到来,这是个大的趋势和大的判断。但是从我们国家的现实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国家治理面临的一些问题,我们说这次国家城镇化会议对特大型城市人口落户问题可能多少有个限制,我想目的并不是要阻碍农民进城,而是让人口的流动和管理更为均衡。而不是过多密集地到几个特大型城市,现在一些特大城市已经带来了实际问题。我们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还得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所以决定中提出要向中小城市尽可能的放开户口,而且要把更多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这个阶段上解决。想这对于中国人口的布局,社会经济产业方面的布局的调整都有意义,也减轻了特大城市的压力,也能够使中小城市得到发展,国家整个趋势经济可能协调发展方面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推动和进展。 (2013-12-17 08:49)
主持人 说:您如何看待提高了特大型城市门槛的提高呢,包括我们看到大城市的,尤其特大型城市面临各种各样环境、资源这些问题,您怎么看待这个事? (2013-12-17 08:49)
张占斌 说:也有经济学家讲像北京谁这样的城市,人口聚集到四五千万才能更加体现出它的经济效应。从国外的经验看可能是这个道理,如果从经济学理论来看可能也是这个意思,但是理论和国外经验遇到实际的时候,我们说还得服从于中国的实际情况。由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阶段所限,加上我们管理水平还需要提高,我们城镇化最近这些年虽然进展很快,但总的来说我们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展开这么一件大事情的,所以无论从重大的公共政策方面,还是管理经验方面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如果人口过于集中特大型城市,也会带来经济上社会上的等等问题,所以我们想中央提出要对特大型城市人口的限制,我想可能是一个过度性的政策吧。如果说将来我们能力提高了,管理水平提高了,若干年以后人口还可以适当的积聚,发挥核的功能,带动作用,但是现在可能我们得采取一些措施进行控制。目的也是想让他不至于积聚的太快,尤其在我们中国这样的国家,如果不加以限制,可能积聚数量快,特别快,这样可能容易出问题。同时中小城市人口积聚不起来,没有人口支撑可能很难实现这个战略意图,人口均衡发展是目前最佳的选择。 (2013-12-17 08:51)
主持人 说:其实在理论上积聚人口,包括如果说咱们举个例子在农村这种非常零散的情况下建一个医院或者学,经济学上的利用率不算体多,如果在城市当中有一个大的人口基数,就会有很大的压力。我们在前两天刚刚听到一个新闻,天津汽车也开始限号了。 (2013-12-17 08:52)
张占斌 说:中国很多特大型城市有资源,甚至政治地位也高,人们从心理上是愿意向这里聚集的。如果不加以疏导和调整,可能带来的问题会很多,长远来讲我们城市之间管理得好,承载能力要好的话,还可以增加容量。但是现在这个阶段我们主要面临着阶段性的困难,加上刚才我们前面说的这些以外,还有资源承载量的问题。 (2013-12-17 08:54)
主持人 说:谈到农民城镇化的一个共识是“进城易,留下难”。中央表示,要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您觉得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指的是什么? (2013-12-17 08:56)
张占斌 说:很好的问题。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起步离不开大量的农村人口,从农村来到城市从业产业,也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也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但是正如你刚才说的,有些地方出现了农民就业很困难,城市产业发展不好,就业出现很多困难。经过有关部门也在研究,可能跟我们很多产业之间互相雷同,恶性竞争,但是谁都好不了都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中央这次提出城市之间要有一个差异化的发展,有特色的发展,按照我的理解就是一个比较优势的发展,互相有个互补的功能,这样可能大家都走得更好,而且城市和城市之间不会恶性竞争,这样走得更顺一点,如果这样做的话,可能有利于各个城市形成自己的名片,解决更多的就业。这样农民进了城他有事情做,他就有可能在这个城市里头住进来,或者融进来,他具备了一定条件以后,就有可能完成市民化的过程,解决就业是城市政府应该认真思考和下大功夫推进的一个大问题。 (2013-12-17 08:57)
主持人 说:其实谈到农民进城,包括我们看到很多各个城市发展过程当中,也看到您所说的现象,各个城市,包括一个省之内好几个城市发展的同样是钢筋、水泥,包括旅游风景区的时候,还有雷同的一些情况,的确如此,这样解决农民就业的时候,不利于发展。 (2013-12-17 08:58)
张占斌 说:有些城市产业雷同,一窝蜂,短期内没有什么问题,但是长期来讲不利于经济的问题持续发展。这样很难保证农民工的就业是稳定和持续的,它会产生波浪性的落差,经济上升的时候大家都搞,经济下行了很多产业就不行了,农民工还得回家,这样要形成稳定的就业,需要城市间有一个特色产业,形成一个标识和符号。比如像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市场解决大量的就业问题,但非在边上再搞一个小商品市场,难度就很大了。跟它错位发展,怎么样互相支撑,当然一个城市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产业很不容易,需要很长时间的摸索,但是一直要有这种思想和特色,跟人也是一样的,这样做起来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013-12-17 09:00)
主持人 说:城镇化工作会议中这样的表述:“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诗情画意的一句话让不少网友动容。您怎么理解这其中的“乡愁”?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等要求,怎么样进行这样的建设规划? (2013-12-17 09:00)
张占斌 说:我也注意到了网络上对这句话印象很深,中央这么重要的会议文件中把生活中文学的语言用进来,感到很亲切。过去城镇化过程中由于我们经验不足,准备工作也不足,所以很多地方出现了千城一面的情况,没有特色。从城市移居角度看,能够给大家造这种经得住历史检验的文化,让大家记得住乡愁,我理解更的的是讲把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包括古迹都能够有机的融合起来,将来在这个城市里头得到延续。让我们记得住小时候的事情,你成长的过程,虽然你离开了家乡,但是你对家乡的眷恋和情感一直积聚着,而且回去看,也能看到小的时候家乡的状况。不是说我们搞城镇化建设,就把这些都变成钢筋水泥了,怎么在城镇化中把文化能够传承下来,民族的特色、历史,包括文化古迹也是很大的一件事情。 (2013-12-17 09:02)
主持人 说:在其他节目当中也可以看到,比如《城市记忆》当中哪有一个火车站拆了建,建了拆,其实这次对这些要求有了很多的强调? (2013-12-17 09:03)
张占斌 说:对历史文化古迹的尊重,不能因为大拆大建把这些东西给搞没了。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任何国家都很难跟中国的文化相比,这是我们一个民族自豪。国家团结统一是一个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财产,必须把它传承好,继承好,不能因为搞现代化,把这些东西搞没了。我觉得这种提醒是非常必要的。 (2013-12-17 09:03)
主持人 说:在城镇化的六个任务中,有三个条的内容涉及到“山清水秀”、“绿水青山”、“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等关于生态环境的要求,可见新型城镇化中生态红线的重要性。有分析称,这是对过去以生态效益换经济效益的反思,您觉得,在具体执行中,这条生态红线该如何守住? (2013-12-17 09:04)
张占斌 说: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们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应当说大家对搞经济工作应当是非常上心的,而且各地为了推动经济发展想了很多办法,国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由于过多看中了GDP,而对于环境保护、资源的节约注意力不够,走到今天面临资源的瓶颈和环境的瓶颈。如果再向我们传统的生产方式搞下去的话,不仅是外国人对我们有意见,我们自己老百姓可能也有意见。因为我们不愿意生活在雾霾的天气里。到这个时候我们党和国家在这个上头提出来把生态文明作为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布局放到一个非常高的位置上,说明我们党和国家对这件事情非常重视。光重视不行,得落地,生态文明要需要有制度支撑,需要有体制保障。所以我们说在今后的城镇化建设中要把生态文明和城镇化捆到一起来干,让城镇化的血液里头流着生态文明的理念,让生态文明的光芒能够照射到城镇化的每一个角落。无论从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我们都要节约能源,这个基础上推动城镇化建设,希望在新的历史时期走出一条新型的城镇化道路,就包括绿色、低碳、智能、集约、节约这些重要的概念,这些东西真是做得好的话,我想中国建设一个美丽中国才可能实现,落实到每一个地方,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2013-12-17 09:06)
主持人 说:除了生态红线,中央也要求另一条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中央对建设用地的态度非常明确,这条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要求通过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生活用地特别是居住用地。近年来因为征用耕地造成的群体性事件屡见不鲜,中央的这一表态,是否可以杜绝非法征地事件的发生?地方政府在建设中征用土地应该注意些什么? (2013-12-17 09:07)
张占斌 说:对,生态是一个红线,刚才你说这个土地也是一个红线。我们这么多年来搞建设,粮食安全对中国人来讲非常重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工作的重点,第一条就是保证粮食安全,实际上也是在城镇化进入一个比较快速发展时期。我们怎么能够通过我们的集约使用土地,保证我们的粮食安全和重要的农产品供给,这是一个大问题,总书记讲的要把饭碗端到我们自己手里,这属于一个战略性的思想。所以这种事情如果在现实中如果能够体现的话,首先保证耕地红线是前提。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耕地做保证的话,就很难实现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所以这一条对于我们各级政府都提出了很大的要求,要求我们各级政府今后一个是要按照中央的精神认真去做好这件事情。再一个也要减少一些对土地利用效率的低下。另外,对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公益性征地量。更多的要通过市场发挥作用,来解决一些发展中的问题。 (2013-12-17 09:11)
主持人 说:在会议当中也提到,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您认为,如何才能避免头脑发热的开发和建设? (2013-12-17 09:11)
张占斌 说:中央提出这9个字是很有所指,很有特点。之所以这么提,在过去城镇化建设中有些地方出现过这些问题,老百姓也是很有意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怎么在这方面避免再走老路,走出一条新路,这是需要认真解决的大问题。我们说新型城镇化建设要让老百姓得好处,让社会能接受,它的路才能走得远,如果这方面各地方不按照这个做,都去建高楼,时间长了以后可能就搞偏了。所以我过去也经常在国家行政院课堂上也讲,城镇化建设可能有很多事情,比如说100件事情,地方政府有的挑一两件喜欢的事情干,比如说建新城、盖楼,这个也算城镇化的盖楼,你就干一件事情,可能就搞偏了。这个路就不能走下去,不能走远。所以我们说各地下一轮的城镇化建设首先要明确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不能搞大跃进,不能搞头脑发热,尊重价值的规律、客观规律、市场规律,政府可以发挥作用。但是政府应该在他发挥作用的地方发挥重要的作用,比如说在规划,重大的产业布局,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方面发挥作用,特别是我们说中央最近也在反复强调不以GDP论英雄。这些东西多方面的要求,加上社会宣传、社会监督。我想我们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也要避免头脑发热,这样才能使这条路走得更远、更加符合老百姓的要求。 (2013-12-17 09:14)
主持人 说:那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城镇化总体布局做了安排,提出了“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要一张蓝图干到底。这其中的“两横三纵”指的是什么? (2013-12-17 09:15)
张占斌 说:两横三纵的城市格局是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提出来的。十一五就开始讨论这个问题,十二五又继续提出来主体功能区规划,而且两横三纵的城市格局已经写入了国家的十二五规划。实际上这个两横,一个就是以长江一线这是一个横轴;再一个陇海铁路一直到新疆,到天山北部主口是一个横,这是两横。三纵,一个是从东部哈尔滨一直到沿海、到广州这是一纵;第二条线算中部了,从首都北京一直到广州这相当于中部一条线。再一条,就是从包头大概到云南的昆明这是一条线。大概是这么两横三纵的这么一个格局,实际上我们看中国的城市,包括主要的城市群基本上分布在这两横三纵上。有必要把这两横三纵进一步完善,让他们互通互联,比如说高速公路的连接使它能够取得更好的带动作用。 (2013-12-17 09:17)
主持人 说:如何才能保证“一张蓝图干到底”? (2013-12-17 09:17)
张占斌 说:这句话讲的好。从国家角度讲要有一个好的规划,当然说到城镇化也要有一个规划,这次我们国家有了一个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还在修改,估计不久也许明年初有可能公布,各地方政府也有一些规划。做规划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凝聚民心、统一思想的过程。所以规划做出来很不容易,是对未来一段时期内一个总的要求,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应。要求大家都赞成规划的基础上,这样才能通过,按照这个套路做下去。现在出现的问题是我们有些地方政府新换了领导以后,他就不按照这个规划做,这样可能会带来很多后遗症,没有延续性,业绩也没有延续性,各搞各的,长期下来会造成浪费,而且不利于整个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会产生干部和干部之间,上任和下任之间的矛盾,也不利于地方的稳定。 (2013-12-17 09:18)
主持人 说:主体功能区有很多大城市,我们也看到很多大城市在发展过程当中避免不了一个现象,就是摊大饼,中央规定,城市规划将由扩张性规划向限定城市边界规划转变,是否意味着城镇化“摊大饼”的现象?怎么理解这个事情? (2013-12-17 09:19)
张占斌 说:我们过去城镇化过程中确实有摊大饼的现象,我注意到像北京这样的城市,学术界包括有关研究人员也提出一些批评,北京也注意到这个问题,这几年一直在努力改变这个情况,比如说周边搞一些卫星城啊。摊大饼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可能人的生活就越来越不方便了,成本越来越高,不利于城市管理,也不利于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所以中央提出要改变这种状况,这个思想是很深刻的,要求我们城镇化今后要走新型的道路,避免过去有些城市摊大饼的老路,前车之鉴我们要在新的基础上研究城市好的布局。 (2013-12-17 09:20)
主持人 说:未来城市规划的话,会有一些什么样新的特点? (2013-12-17 09:21)
主持人 说:未来城市规划的话,会有一些什么样新的特点? (2013-12-17 09:23)
张占斌 说:我觉得从大的角度讲规划要以人为本,落实到我们生活中工作中很多事情都可以体现出来。比如说利用工作,方便生活和学习,另外规划要体现出来,产业的合理布局,重大的产业生产力布局也要有合理。再一个我们说规划要突出绿色生态文明的问题,要突出节约,这些东西都能够在规划里头提出一些要求,包括有些数字上的要求都可以做到。再一个,规划也应该为解决就业方面能够创造更多的条件,这样的话可能这个城市将来就更加适合于老百姓的工作和生活,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规划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政府在这里边有它特殊的能量,如果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这件事情做得好,规划的比较好,又比较科学合理,对一个城市的品位提升都是有很大帮助。比如说一个马路的出口,像北京四环或者三环一个出口设计的好和不好,对一个地方交通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看似很小的一件事情,如果做得好,可能对一个城市的魅力提升都很有帮助。所以,需要我们精雕细刻的干这件事情才行,不能粗粗拉拉。所以我觉得将来的城市规划也应该做到科学合理,而且要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科学精神,当然我们说也要特别考虑到一个城市的承载能力问题。本来就是100万人口的规模,包括水各方面的,非要搞到500万,这不是头脑发热吗?结果一定是吃不了兜着走的,都是规划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2013-12-17 09:25)
主持人 说:我们聊了具体某个城市的城市规划,可以说从大的方面,小的方面都要体现出以人为本。而且我们在合理布局全国经济发展方面也有很多战略考量,接下来一个问题还是关于城市。我们在会议当中看到,东北中西部地区有条件的情况下,依靠市场力量和国家规划引导,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城市群的建设对城镇化建设有哪些积极的意义?您预计,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有哪些城市具有成为新建城市群核心的潜力? (2013-12-17 09:27)
张占斌 说:中国的发展过去由于东部地区比较适合人类居住和生活,所以大量的人口积聚在东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跟东部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了。从国家战略角度讲的话,长期是东部快速发展,而中西部跟不上,也不利于国家区域的平衡,也不利于国家统筹。所以中央领导也提出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要有一定量级的城市群,包括像新疆这样的地方也有自己的城市群,我理解也是考虑到像新疆这样的地区是民族地区,也需要发展。再一个长距离的人口流动,长距离的人员调动既不经济也不安全。从战略角度讲,将来在中西部地区也要有自己的城市群,而且有一定量级的城市群,符合中国的现实要求。现在我们有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三个大的城市群,引领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引擎的作用。光靠这三个引擎还不够,需要有其他的引擎陆续出现,所以中西部地区都有一定量的城市群,对国家的区域布局经济发展有更大的现实意义。当然我们也知道,这些地区也有城市群,但是我们这个城市群量级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中原也有城市群,从将来发展来看,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有一定量级的城市群还是有潜力的。比如说像长江的中游城市群,包括我们说的中原城市群,包括东北也有一些,像沈阳周边的一些城市群还是有基础的。将来国家也是希望能够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起到更大的带动作用,推动经济均衡发展,持续发展,他是经济增长的引擎,发动机,所以说在新的经济发展周期里头城市群对经济的增长是有重要贡献的,怎么能把它规划好,引导好可能很重要。 (2013-12-17 09:28)
主持人 说:我们谈到城镇化,包括说到将来城镇化过程当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据国家开发银行预计,未来三年中国城镇化投融资资金需求量将达25万亿元。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会议就资金保障机制提出,要完善地方税体系、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金融机构改革等等,这是否意味着将投资资金筹集的重点放到了地方?您怎么看? (2013-12-17 09:29)
张占斌 说:现在社会上也都议论城镇化的发展未来空间广阔,当然需要大量的资金,钱从哪里来?刚才你提到需要25万亿,这是国家开行未来三年的一个预测。城镇化不仅仅三年,将来可能搞20年、30年,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怎么样有一个好的稳定的渠道解决钱的问题,是全国上下都在思考的问题。现在城镇化会议,包括前一段开的中央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都谈到了钱的问题,我想要解决钱的问题,一个是要解决确实是要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要把地方税体系建立起来,按照我的理解,房产税是地方税种的重要税种,应该尽可能的比较早的提上日程,现在我们正在做积极准备了,还需要过程。 (2013-12-17 09:30)
张占斌 说:再一个,要有一些政策性的银行,甚至新设一些政策银行,解决投融资的问题。另外中央也允许地方发行市债,发行阳光债。这样他们和地方的财力各方面统筹结合起来,而且要纳入政府人大的监管,这样有利于我们在城镇化的过程当中不头脑发热。而且要量力而行,过去有些地方由于急于求成,搞了很多的债务甚至采取了很多很多的办法,甚至有很多隐性债务,中央也担心出现地方债务危机,所以一直很关心这个问题。特别是不能让他和房地产金融方面的危险会合到一起,所以下一步我们在解决城镇化发展资金的问题上,通过允许地方发债这种方式,严格管理的方式来去掉一些风险。 (2013-12-17 09:32)
张占斌 说:当然正像你所说的,有了这些东西以后可能更多的和地方有关系,是不是意味着投资的资金筹措放在这个地方?应当说有这个意味在里边,但是中央和地方之间,还有一个合理的分工。比如说中央有些属于地方出钱的城市建设什么的,但是有的可能需要中央政府需要担负起来的,中央政府就担负起来。而且我们注意到中央在转移支付中可能将来要有一个挂钩机构,地方政府要能够解决多大量级的农民工市民化。中央政府在财政转移支付上会给你一定的补贴,这样起到一个政府效应的激励。否则的话,很多地方政府都愿意去卖地,土地财政,而不回去关心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这样搞多了以后,肯定就是土地城镇化。所以我们说大量的农民工为城市的繁荣做了很多贡献,但是以前仅仅作为劳动力代表者,而不是看作城市里的平等一员,这是不公平的。所以今后我们在财政转移支付上也要支持这件事情,这样的话从资金的角度讲,中央政府也有一定的责任推动这件事情,当然我说具体的建设肯定是以地方筹资为主了。 (2013-12-17 09:33)
主持人 说:另外,中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您认为会有哪些产业会直接获益?如何能够保证社会资本的投资收益? (2013-12-17 09:34)
张占斌 说:市政基础设施还包括一些公共服务项目,今后随着新的城镇化的发展也会提出新的要求,人多了,对道路、公共汽车,包括自来水、污水处理、垃圾场都会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显然是有一定投资空间的。但是如果政府没有这么多钱,还按照以前的想法去做的话,可能改造这些东西,提升这些东西的时间就会很慢,而老百姓的是在逐渐提高的。我们要用市场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市场化的办法来推进市政建设,包括公共服务,要求把过去垄断的领域向市场开放,让民间资本、民营企业进来。社会资本来投资建设是大趋势,这是一个真正的让市场发挥作用的大趋势。而且这个搞的好的话,也利于我们今后非公经济和国有经济之间的融合,实行混合所有制经济。至于哪些领域产业会受益,我觉得跟基础设施有关的建设,包括跟城市、能源、效率使用管理方面能够提升的,这些产业可能都有前途,包括绿色产业、城市本身能源消耗管理,另外包括有些产业,让很多产业能够节能降耗的一些新技术,这过程中也会得到一个发展的空间。当然本身就基础设施本身也有很多新的基础应用,在这方面可能也需要有很多企业的参与,包括公共汽车也不是过去那种公共汽车了,也需要很多汽车公司要根据新的城镇化,城市的要求来比如说生产出来更多的适合于城市老百姓需要的汽车,节能降耗的汽车。 (2013-12-17 09:36)
主持人 说:这当中有千头万绪的工作。那么针对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中央指出要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建设和管理城市。这是否意味着从中央到地方将成立专门的部门来专门管理城镇化建设的诸多事宜?而且在这过程当中,如何保证很多树立的协调机制去产生去管理去执行? (2013-12-17 09:37)
张占斌 说:这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城镇化这件事情很重要,严格意义上讲,我个人理解我们过去的理论准备并不是很充分,由此而来我们公共政策可能也还有很多缺陷需要提升。现在全党全国人民把城镇化放在这么高的位置对待,我感到很受鼓舞,希望通过大家的研究,包括国家公共政策的完善,使这个路子走得好。这里确实提出来要有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按照我的理解,因为城市管理是一门很大的科学,是一个多学科密集的科学,你当市长光忠于党也不行,光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也不行,而且需要有一些专业知识,有一些眼光。比如说城市规划、城市管理、现代的科学知识,这样才有助于把城市放到一个很好的国际眼光中来发展。所以也提出来对干部的能力提出要求,而且中央也要求包括大学、中央党校,像国家行政学院也要加强这些将来城市管理干部的管理。几千万人在一个城市里头,大家的喜怒哀乐都和我们这些干部有关系,他于过去叫父母官,现在我们不一定这么讲了,但是确实他的一举一动对城市会产生影响,包括城市的风格特性都产生影响,所以我们有理由对他要求更严,更高,要求更有专业的知识涵养。他过去可能不多,今后要求你学习,这就是一个重要的导向,中央提出来干部要把这一课补上,而且要持续不间断的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城镇化发展的步伐。 (2013-12-17 09:39)
主持人 说:今天非常感谢张主任来到我们演播间参与讨论,感谢各位网友的收看,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2013-12-17 09:3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