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说: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您收看这一期的《新闻大家谈》,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宣部和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确定了120种重点出版物选题,这当中有一本名为《抗日战争》的纪实文学,格外引人注目。今天我们就非常荣幸的请到了该书的作者,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老师,和我们分享他的创作感受。好,首先请王老师跟我们的网友打个招呼。 (2015-7-17 10:01)
王树增 说:网友朋友们你们好。 (2015-7-17 10:01)
主持人 说:欢迎王老师到我们演播室做客。我们了解到,其实您的系列著作当中《抗日战争》并不是第一本,之前您还有《朝鲜战争》,还有《长征》《解放战争》,那么这本抗日战争可以算作是您的中国革命战争史系列的收官之作? (2015-7-17 10:04)
王树增 说:可以这么说,因为我写我的战争系列的时候,并不是按照战争发生的年代顺序写的,就准备好哪一部就写哪一部。之所以把《抗日战争》放到最后,恐怕主要原因还是这场战争太重要了,它经历的时间之长,过程之惨烈,以及对当时的中国和今日中国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都非常重大。所以说作为非虚构类作品来讲,我对史料的研读可能更长时间,所以就把它放到最后,难度大一点吧。 (2015-7-17 10:04)
主持人 说:您觉得在这整个系列当中,《抗日战争》这本书能算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吗? (2015-7-17 10:05)
王树增 说:我但愿这样想,我之所以把它放到最后我想把它写得最好,但是世界上很多事情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作为我本身来讲我只能跟我的读者们和网友们说我尽了我的努力了。 (2015-7-17 10:05)
主持人 说:现在这个全书已经写完了,在本月可能第二卷第三卷也相继出版了。您觉得自己回过头来看当时创作您有什么特别深的感触吗? (2015-7-17 10:05)
王树增 说:首先是对这段历史,我可以很坦诚地说我在经过长期的史料研读以后,首先感到《抗日战争》这部战争史不是我少年时代,所理解的那个战争史,因为差别很大,区别也很大,那么我就更激发我对这个战争史,抗日战争史的研读的兴趣,因为我确实想彻底了解这个战争的全貌,但是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它的史料非常浩瀚,需要研读的对比的档案史料,包括你的采访走访量非常大,所以说我想工作量之大和它艰苦程度,这个给我很深的一个印象,我至今还没有从那个氛围出来。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说它体量太大了,因为我的战争系列最多的是两卷,这《解放战争》是两卷,但是《抗日战争》我计算了一下,再怎么压缩也需要三卷。那么这三卷书的写作,就是一个相当大的工作量了,所以说五六年的时间都在书房里,写一本书,对自己的毅力,耐力,体力,包括你的智力都是一个考验,还好没有倒下,还给它完成了。 (2015-7-17 10:06)
主持人 说:但是中间您也生了一场大病。 (2015-7-17 10:06)
王树增 说:我每部书都要生一场大病,我身体好,虽然我年纪60多岁了,但是我底子还不错,因为我当过伞兵,伞兵的底子,总认为自己倒不下去,身体。 (2015-7-17 10:06)
主持人 说:还很结实。 (2015-7-17 10:07)
王树增 说:很结实很强壮,而且心理状态保持年轻的状态。所以每部书杀青的时候都要去住院,但是没有太大的问题,如果说为什么非要说倒下,实际就是累的。 (2015-7-17 10:07)
主持人 说:对,因为浩大的史料查询,都会给你带来很大的压力。刚才您提到了说纪实文学算是非虚构的文体,定义特别严格,您觉得只要这个书中出现一个人,哪怕占一个字,都是不能虚构的。那么从您的角度来看,进行非虚构创作的作家该如何更好地、更准确地鉴别这些谬误,少走些弯路呢? (2015-7-17 10:07)
王树增 说:我很想跟他们分享一下,因为非虚构类写作的当代中国文坛实际上是一个,是个弱项,因为在世界文学上来看,它就是分两大块,就是虚构类和非虚构类,就是两大块,虚构类这一边小说,这属于虚构类的,它的最高奖是国际的,是诺贝尔奖,那么非虚构类这一块实际上也是半壁江山,也佳作叠出,也经典叠出对不对?那么我有幸接触了一些经典的非虚构类作品,我觉得它的文学意义,美学意义和认知上的,理性上的认知上的意义其实都令人向往,我想但是我们当代,中国当代文坛非虚构类写作界限不清楚,或者还没形成一个明显的一个规矩,一个规则,我们叫报告文学或纪实文学,这两个名词我都觉得。 (2015-7-17 10:08)
主持人 说:不准确。 (2015-7-17 10:08)
王树增 说:不准确,不准确。实际上就是非虚构类写作,我个人认为非虚构类写作,我个人总结的,我说至少要有三个标准,三个标准,第一个标准非虚构,就是刚才你说的,就是说连细节都不能虚构,因为你虚构张三李四王老五那就成小说了。所以我们常常看到我们市面上的一些所谓报告文学之类的,中间有对话,这是一个,再一个有心理描写。 (2015-7-17 10:08)
主持人 说:所以这个就不是完全的纪实。 (2015-7-17 10:09)
王树增 说:它不是,好比如说描写到谁了,谁站起来,他心里想什么呢,这不行。 (2015-7-17 10:09)
主持人 说:对人物进行了心里的揣测。 (2015-7-17 10:09)
王树增 说:你不可能他心里想这个,你依据是在哪?这只能是虚构的。无论在我近代史的作品系列当中,还有战争系列当中绝对找不出这样一个段落出来,对话也非常少,你如果说有一两句对话,这个对话一定是你,要不然你采访来的,要不然你档案中有的,我严格到什么程度,我写朝鲜战争的时候我跟他们说过我说我写一场小小的战斗,这个战斗就是攻一个小高地,双方兵力投入一个排,但是我必须知道我的对手美军排他的排长叫什么,黑人还是白人,从哪来的,什么时候进入朝鲜战场的,是从日本的军事基地来的还是从美国本土来的,对不对?我甚至还要穷追到他是哪里的人,他的家庭基本状态,如果我查不到这些东西我宁可不写他,就是这个道理。那么这是第一个,非虚构的特质。第二个,必须是文学,所谓的文学是什么?文学的轴心是人,文学是人学嘛,那么你写战争史和那些军事专家们写的那个军史和战史有什么区别呢?他是以事件为轴心的,有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勾连,逻辑为中心的,我不是,我是人为中心的。 (2015-7-17 10:10)
主持人 说:您在作品中更多关注人的精神。 (2015-7-17 10:10)
王树增 说:人的生存状态,人当时的精神状态,生存状态,以及人对历史的,每个历史阶段上的人在历史上的坐标,所以说我宁可说与其说写的是战争史,不如说写的民族心灵史。 (2015-7-17 10:10)
主持人 说:民族的心灵。 (2015-7-17 10:11)
王树增 说:心灵史,这是第二个特征。第三个特征就是你的作品必须为你的读者提供带有个性色彩的,独特的历史认知。如果没有这个,读者不会买你的书,凭什么要买你的书。 (2015-7-17 10:11)
主持人 说:这一点太重要了,我觉得。 (2015-7-17 10:11)
王树增 说:就是说老王的书还可以看一看,其实我想他很愿意和我,读者很愿意和我通过书。 (2015-7-17 10:12)
主持人 说:进行交流。 (2015-7-17 10:12)
王树增 说:来进行交流,来回顾那段历史,讨论那段历史,回味那段历史,当然也总结那段历史。但是你必须要提供你的认知,才有讨论起来的嘛。对不对? (2015-7-17 10:13)
主持人 说:对。 (2015-7-17 10:13)
王树增 说:那么我举个例子,你和读者的关系你不是老师的关系,不是我写一本战史教材你照着读就行。 (2015-7-17 10:13)
主持人 说:对,要把它背下来,记下来。 (2015-7-17 10:14)
王树增 说:我不是,我就是读者中的一员,只不过我是写作者,这是平等关系,我愿意和他交流,你可以不同意我的观点,但是我们可以讨论,我觉得这是很健康的一种作家和读者的关系。我觉得这三个特质,决定了什么叫做非虚构类文学作品的写作。 另外我还要利用这个机会,我跟读者来说明一个观点,很多读者问我,或者网友问我说的你写的是不是真实的历史,我跟大家说,没有真实的历史这个存在,任何人类的历史,任何历史都是记述的,文字记述的历史,凡是文字记述的历史,是记述者的真实。 (2015-7-17 10:14)
主持人 说:或者说是一个相对的客观,并不是绝对的客观。 (2015-7-17 10:14)
王树增 说:对,《史记》是司马迁的真实,而绝不是那个时代的真实,自然主义的真实不存在。 (2015-7-17 10:15)
主持人 说:绝对的真实。 (2015-7-17 10:15)
王树增 说:绝对的真实,你必须是你记录着你的社会地位,你的政治态度。 (2015-7-17 10:15)
主持人 说:或者说你的理解。 (2015-7-17 10:15)
王树增 说:你的理解他不一样的。 (2015-7-17 10:16)
主持人 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标准。 (2015-7-17 10:16)
王树增 说:是的,所以我们不要追求自然主义的真实,那个真实不一样,一个历史事件两个作家,如果站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和政治立场他写出完全是两回事。你说哪个是真实的,对不对?所以我想我只不过力求在史料的对比当中,我更接近,我认为的那个状态。 (2015-7-17 10:16)
主持人 说:历史真相,对。 (2015-7-17 10:17)
王树增 说:但是我说自然主义完全真实那是彼岸,你只能敬而远之。 (2015-7-17 10:17)
主持人 说:就像我们在生活当中寻找一个真空一样。 (2015-7-17 10:17)
王树增 说:那是不太可能,就像我们在哲学中说你想找一个绝对真理,那不大可能。一个事物的正确与不正确,它是一个相对比较之下的相对结论,所以我们网友不要落入那个陷井,说老王写的绝对真实,不能那样子,那是我认为的,我认为历史应该是这样的。因为我通过各种档案对比出来,对不对?我绝不会随便用任何一方的档案,我对任何一方的档案我都持怀疑态度,那么我得出档案,我认为的真实怎么得出来,是对比出来的,同一个事件各种各样的说法都有,相差非常之大,那么我判断,那我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人的心理等等综合的起来,我判断出来可能那个状态更接近于当时的真实。 (2015-7-17 10:18)
主持人 说:历史真实的情况。 (2015-7-17 10:18)
王树增 说:我只能说更接近一点而已。 (2015-7-17 10:18)
主持人 说:看来王老师对于我们非虚构的创作观念,包括自己的认知都是非常地严谨,我觉得像您这样严谨的态度一定能够写出优秀的作品。刚才您也提到,就是除了关注历史的真实,尽量去接近还原历史的真实之外。您在《抗日战争》的写作过程当中还关注人的精神和精于,于是我们在书中看到有西南联大的学者和学生们,背着实验仪器转移到后方,还有上海的工厂,资本家,他们让工人把机器上的最后一颗螺丝也卸掉,装上船,顺着长江运往后方。我觉得您在对书中人物的群像描写当中非常翔实展现了在《抗日战争》那个阶段,我们社会各个阶层,几乎是每一个战争当中涉及到人的精神状态,您这种写作是希望读者从这本书当中体会到什么呢? (2015-7-17 10:19)
王树增 说:因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近代史是一个很特殊的历史,近代以来我们这个民族饱受屈辱,叫做百战百败,每次失败,我们都付出巨大的代价,我觉得更多的代价不是你赔多少两银子,也不是割了多少平方公里的领土,更大的代价是至今还在影响我们当代中国人心理状态,这种屈辱感。这种屈辱感是挥之不去的,它是埋在我们这个中国人的心里边的。 (2015-7-17 10:19)
主持人 说:内心深处的。 (2015-7-17 10:19)
王树增 说:内心深处的,因为什么呢?我们中华民族中国人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渴望自己的国家更强盛,民族更强大,或者拿老百姓的话叫是能不能不受欺负,能不能不承担那个苦难和屈辱,那么在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时候,这个民族在那一个时刻,在多种因素的促成之下,突然这个民族全体说“不”,这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历史时刻。我们解释抗日战争,从战争军事层面上来讲,这个战争赢得可能性不大,它主要是力量对比太悬殊,因为日本已经进入了一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个行列,它的农业、工业已经进入现代化了。我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我们还在使汉阳造呢,我们还在使大刀长毛呢。 (2015-7-17 10:20)
主持人 说:人家已经有机关枪了。 (2015-7-17 10:20)
王树增 说:人家是航母时代了对不对?我们现在才有航母,人家抗战70年前人家是航母编队了,你说差多少?作为纯军事角度来讲作战双方不成对比对吧?但是中华民族由于他传承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国人的一个品格,就是坚韧,就中国人的生命力很强,那么以前是一盘散沙对吧?那么一旦凝聚起来的话,如果几亿中国人集体性抗争的话,那么我想世界上任何强的对手都会失败,因此我特别注重在那个时代,我们还是衰弱中国的时代,人心的重要性,民心的重要性,所以说我写到了你刚才说的那是。 (2015-7-17 10:20)
主持人 说:西南联大。 (2015-7-17 10:21)
王树增 说: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就是全民大迁徙,从前线往后迁,他为什么要拆机器零件呢?就是保存民主工业最后一点血脉来支撑战争,战争是需要工业的。那么我们的孩子们,我们的教授们,不愿意在沦陷区的安放一个书桌,他不愿意在铁蹄之下当顺民,他必须向全世界来宣告我们虽然不是士兵,我们不能拿枪去和别人拼刺刀,但是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不屈服。所以长途跋涉,在跋涉的过程当中很多师生教授,就倒在半路上的,但是他们还要抬着各种各样的仪器向后撤,所以就形成了抗日战争的西南联大。我们看一下西南联大的历史,西南联大在战火纷纷开学,但是你要知道最后造就了多少世界名人,不管是文理科的,还是自然科学领域的,造就了很多世界名人。我想我之所以要写它,我主要是写这种人心的向背问题,所以说这就是一个哲学的道理,就是说世界上任何不义之战,如果你碰到了你的对手,同心敌忾的情况,因此我们虽然经历了那么苦难的战争,我们最后获得了胜利,因此抗战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 (2015-7-17 10:21)
主持人 说:而且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胜利。其实在我了解的抗战史当中,日本在无差别轰炸上海的时候,他的第一批目标就是上海商务印书馆,他的这种做法已经超出了军事的意图,他就是企图毁灭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换一句话来说就是毁灭我们民族的精神,但是我们抗战的胜利恰恰是证明了只要我们的精神不灭,我们的民族一定会强盛。 (2015-7-17 10:22)
王树增 说:对,第一批轰炸的是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的编辑部大楼炸了没关系,关键有库房,库房里头有很多珍贵的善本都付之一炬,当然了灭掉一个民族,毁灭一个民族最根本的是从文化上连根拔起,文化不死民族不死,这是一个真理。过去是真理,现在这个世界也在证明这个真理的可靠性。 (2015-7-17 10:22)
主持人 说:其实说到我们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振兴,让我向起建国65周年的时候,我在北京西客站采访过和共和国的同龄人,就是一个普普通通赶火车的老百姓,当被问及你觉得咱们建国65周年了,你感到最让你自豪和骄傲的是什么?当时这个老大爷特别激动跟我说,他说我觉得我是跟共和国共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让我觉得共和国最骄傲和自豪的,就是我们65年来没有战争,这就是一个老百姓普普通通的心声。 (2015-7-17 10:23)
王树增 说:我觉得我们今天来纪念抗战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觉得最深刻的意义,最大的意义是向全世界宣告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我们这块国土是拒绝战争的,战争的最大受害者是百姓,是普通人民,抗战持续时间之长,给中国普通百姓造成的苦难之深,世界战争史上罕见,我现在看到一个统计数字,中国军民伤亡三千五百多万,那么这个苦难是我们今天依旧刻在中国人心头的一个伤疤,就包括南京大屠杀,那么我们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我们今年来纪念抗战胜利,这最大的意义就是说我们用我们的顽强不屈,用我们的血肉来赢得了和平,这个和平来之不易,我们今天依旧要警惕战争在这块国土上的爆发,我们绝不允许战争来蔓延到我们国土之上,也就是我们绝不能让南京大屠杀悲惨事件再发生到我们国土之上,我们再不能让孩子们让我们的母亲们,让我们的女人们去掉眼泪,这就是我们,我们这个民族不断的强盛自己的一个根本原因,我们必须强大,和平需要实力的,对不对?我们今天的强大,保证了我们,那个老大爷说得非常对,60年来为什么没人敢欺负我们,你总要说为什么吧?对不对?一,我们新中国逐渐强大起来的,没人敢小看我们了。第二,你知道建国以后还发生过朝鲜战争,边境还发生过战争是吧?那么还是有一帮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一帮热血青年,热血军人在顽强作战来保卫着和平,我想这个历史穿起来,我们这位西客站的老工人,老职工,实际上代表了人民的一个呼声,我们的战争,当战争纪念日来临的时候。 (2015-7-17 10:25)
主持人 说:我们需要铭记。 (2015-7-17 10:26)
王树增 说:我们一定要铭记过去的苦难,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当然了,我们一定要发展我们的民族,经济和我们民族的国防实力,我们保卫我们的和平。我觉得全部意义在这儿。 (2015-7-17 10:26)
主持人 说:是的,所以我们在纪念某段战争的时候,我们并不是针对战争本身纪念是一部分,同时我们要更多的去反省,更多的去珍视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生存环境。您在书中还提到敌后战场,也写到了正面战场,您认为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有什么关系? (2015-7-17 10:27)
王树增 说:我想这也是当代热点问题,尤其是纪念日来临的时候。我的观点作为一个战争而言,作为一个整体的战场而言,对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任何一方的偏废,都不能够完整解释历史,也不能合理解释历史。正面战场主要是由国民政府的军队来承担,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之后,发生了大规模的会战战役,大约至少有二三十次,规模都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你像淞沪会战已经过百万了,这样大规模的作战。这种大规模作战我们很多国军将士是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表现出中国军人的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这我书中都有。我们至今,我们现在我们这个国家很多城市的街道是以他们名字命名的,北京就有,凭什么有个张自忠路,赵登禹路,这都有嘛。这帮热血青年,实际上在正面战场上他起到了一个直接和日军主力部队对抗的这么一个作用,另外敌后战场,我在书中专门写到一个没有后方的军队是很悲惨的,日军就没有后方,在抗日战争八年抗战当中敌后战场的存在是世界战场上的奇观,没有哪个国土会形成这样的局面,没有哪个国土上的战争是入侵者陷入这样的一个深深的泥潭之中,那么他就是因为敌后战场的存在,我再强调一下,为什么在这块国土上会出现这样一个战争奇观,他最重要最重要是国情所致,中国是什么样子?中国怎么和你的对手去比拼你的工业能力,你的武器装备,你不可能比,对不对?那么从一开始就是我们只能动员全民去抗战,使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这个汪洋大海之中,我们才能取胜,这是我们取胜的唯一一个办法,对不对?我们叫持久战,我们叫人民战争,那么国民政府蒋介石那边,他换成一个词叫做以空间换时间,就是说我把你拖垮为止,那么这个拖字决定了战争形态,那么仅仅靠正面战场的大规模拼发是拖不住的,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的八年抗战当中,日军没有占领区。 (2015-7-17 10:31)
主持人 说:打一块丢一块。 (2015-7-17 10:31)
王树增 说:他只能去守备他重要城市和交通线,那么离开这个交通线离开城市,或者我们现在看到一个日本炮楼,日本是有规定的,我们在战史都可以查出来,他规定你守炮楼这个日军,日军是不能离开多少米的,你出去就不行,他敌后根据地,而且他把日军的几十万的主力紧紧,死死拖在了他的后方,前线的后方,也拖到了我们敌后战场。那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个抗日武装力量,以及发动起来的广大民众。 (2015-7-17 10:31)
主持人 说:人民群众。 (2015-7-17 10:32)
王树增 说:是整个八年抗战当中一个重要的一个战争层面,没有敌后战场,就没有正面战场,当然了,没有正面战场的支撑哪有敌后战场。 (2015-7-17 10:32)
主持人 说:是。 (2015-7-17 10:33)
王树增 说:互相不能偏废的。 (2015-7-17 10:33)
主持人 说:对,您刚才说得特别有道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互相配合才能有战争胜利。我们小的时候都是在抗日游击队,或者敌后游击队这样的影视作品当中度过的。因此有一种观念说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您怎么看? (2015-7-17 10:33)
王树增 说:我认可这种说法,但是我有我的理解,我们原来有偏颇,这一些偏颇可能造成一些误读,也是造成当代中国人的一个舆论热点,其实这个很简单,这个道理。我认为所以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战中的中流砥柱,有三个原因。或者叫做论据,第一,共产党人首先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小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几个字,没有战线的形成,没有这一个政治力量的形成,和全国社会和政治形态的形成,不可能有战争的胜利。我不是说过吗?中国是一盘散沙,对不对?我给你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国民政府的首脑是蒋介石,蒋介石从来不是名副其实的三军统帅,他指挥的也就是中央系统那些小小的部队,全国来讲是军阀割据的时代,哪一个军阀都不会听他的,都是心存二心的,这个近代史写很得清楚。我还有一套书是近代史,它是一个中国社会形成的一个局面,对不对?它不但人心是一盘散沙,政治上一盘散沙,军事上也是一盘散沙,这是我们一个巨大的劣势。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之下,号召全国人民统一起来,部分党派,对不对?不分地域,抛弃成见,消除分歧,一致对外。 (2015-7-17 10:33)
主持人 说:全民抗战。 (2015-7-17 10:34)
王树增 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什么叫统一阵线?要统一一条心来。为此中国共产党有了很大的牺牲,把自己长征以来留下的精华部分,我们叫做共产党人的经血部分,编入了全国抗战的行列之中,也就是说共产党人,因为你要知道国共两党不共戴天,对不对? (2015-7-17 10:34)
主持人 说:在曾经那个历史时刻。 (2015-7-17 10:35)
王树增 说:对,他是非常残酷的。但是有一样,只要面对民族的危亡,一切都是第二位,民族矛盾上升第一位,我们要服从第一位的东西,我们第一要务是不要让亡国灭种,这很清楚。那么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倡导,倡议之下,并且表率之下,全国那些各地割据的军阀们,你还有什么理由不联合起来。 (2015-7-17 10:36)
主持人 说:所以说这是他第一个巨大的贡献。 (2015-7-17 10:37)
王树增 说:巨大的贡献,就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政治上是保证战争胜利的一个根本保证。第二,持久战思想,就在战略层面上制定了抗日战争的基本战略,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写的。我很多场合我劝我们年轻的朋友们,现在是不是有空读一读论持久战。读完了你才知道毛泽东是多么的伟大,你要知道他写于1938年,那时候战争还没有完全开展,他居然预示了整个战争的流程,几个阶段的流程,现在事实证明每一个预见都是正确的。那么论持久战这本著作发表之后,在全国普遍的发行,在国民党的很多高级将领手头都有的,是一个基本教材了,一个基本指导思想,那么我刚才说换成国民政府的指挥部的统帅部思维,就是以空间换时间。就是说速胜论速亡论都不对,就是把敌人拖入泥潭,持久战最终取得胜利,我们整个抗日战争就是这样演变过来。第三,中流砥柱的论据就是我刚才跟你说的敌后战场的作用,没有敌后战场,正面战场怎么顶得住,对不对?它是相辅相成的,有这三点我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在那个民族危亡的时刻对吧,他确实起了重大的作用。我希望,我这个书也做了一些论述,我也做了一些档案上的调查,我希望就是说我们在这一点上要达成一种共识。 (2015-7-17 10:37)
主持人 说:看来这个我们觉得如果我们要正确的客观的看待历史,要尊重事实。 (2015-7-17 10:37)
王树增 说:对。 (2015-7-17 10:38)
主持人 说:看来我们中国共产党在这个抗日战争当中的作用,中流砥柱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2015-7-17 10:38)
王树增 说:还有一点要理智看待历史,把正面战场说得一塌糊涂的这是不对的,对不对?我到台湾去采访过,台湾方面和台湾的一些官史,完全无视和否认敌后战场的存在,我说这也是胡说八道,对不对?这是带有严重的政治偏见的,你知道不?我们一定要客观地来看待当时那个战场是什么样的战场,对不对?我有一个观点,就是历史发展到今天了,再也不能用狭隘的党派观点来分析那段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史了,那不免是有偏颇的。 (2015-7-17 10:39)
主持人 说:您说得特别对,我觉得就是在我们回顾这个抗日战争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要客观公正,同时还要理性。可能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现在绝大多数的年轻人,我们并没有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这个战火硝烟,但是我们对抗日战争的理解可能也就是从影视作品或者是书籍了解。那您觉得年轻人,现在应该去铭记这段历史的什么? (2015-7-17 10:39)
王树增 说:我想除了军事发烧友之外,我不希望每一个年轻读者,都详细的知道哪场战役是怎么打的,兵力怎么调动的,战争进程怎么样,实际上这都没有太大的必要,你喜欢看看一看。 (2015-7-17 10:40)
主持人 说:除非是学军事专业。 (2015-7-17 10:40)
王树增 说:学军事专业或者是发烧友,现在有一帮发烧友,很喜欢,我希望我的读者在我的书中更多的读到的是一种精神的传达,我想至少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一个民族和一个人一样有自尊的,在精神层面上说极端的话,自尊是无价的,自尊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的一个最高的理想,我不管贫还是富对不对?但是我一定要保有我的自尊,那么为了这个自尊,为了尊严有血性的有骨气的人、国家和民族,必须昂起头要敢于抗争。百年的中国近代史之梭鱼那么多屈辱,是永远膝盖是软的,我希望我们民族永远不要把膝盖软下去,把头颅低下来,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世世代代的中国人都要保有这种为捍卫自尊而战斗的血性。我觉得这一点是我想传达的,这也是我们当代中国需要反思的。关于民族血性的问题。 (2015-7-17 10:41)
主持人 说:第二点呢? (2015-7-17 10:41)
王树增 说:我不反对娱乐至死,现在很多什么软性的什么娱乐消费,我不反对这个,但是民族精神有一个底线,要有一个底线,我希望读者能读到这个东西。第二,我们现在老说英雄,英雄好汉,八年抗日当中不管敌后战场或正面战场,确实出过很多英雄好汉,但是就像你刚才我们聊的那个话题一样,历史不是一两个英雄能支撑起来的。 (2015-7-17 10:41)
主持人 说:需要人民。 (2015-7-17 10:41)
王树增 说:当然我们需要英雄,因为英雄一声召唤使我们热血沸腾,我们就会学着英雄,向他学习,人民是一个动力。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是,那么提到英雄的问题,或者提到人民作为动力的历史观这个问题,我们当代中国是不是也应该做一些反思?我们怎么认识这个问题。 第三,你所有的地位,我们说的有作为才有地位是吧,你所有的地位,民族的地位,你尊严的地位是一定是用你的奋斗,苦斗,甚至你要承担苦难,你承担你的血肉付出的巨大代价才能得来的,我希望我们的年轻的朋友们,关照自己生活的时候,永远不要希望天上掉馅饼,没有这个事情,一个人一个人的人生的成功,是需要你付出巨大的努力的,甚至你要经历苦难的,我们看哪个伟人的成功都要经历苦难的,我希望我们要有承担苦难和苦斗经历的这样一个心理准备。当代中国好像,我觉得当代中国好像很多所谓的作品,或者所谓的娱乐产品,传达的不是这个理念。 (2015-7-17 10:43)
主持人 说:理念。 (2015-7-17 10:44)
王树增 说:它传达的就是天上掉馅饼,就是一夜暴富,实际上没有这个东西,你知道天上掉馅饼,一夜暴富基本上把你的人生毁了,但是你要知道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有很多个体的人组成,如果这个民族的整体的精神质量是这个质量的话,你何谈民族的进步和强盛?对不对?那么我们今天之所以去写战争,或者写历史,实际上是关照我们前辈走过这样的路,他们承担过苦难,而且是敢于承担苦难,我们才能换取胜利的那一天。所以说9月3号,为什么9月3号要纪念日?9月3号日本在中国战区投降签字,我们中华民族在那一瞬间是赢得尊严的,我们是战胜国,对不对?你要知道这个胜利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2015-7-17 10:44)
主持人 说:是的。 (2015-7-17 10:45)
王树增 说:是吧。另外还要警惕,当代中国还要警惕,虽然我们几十年没有战争,但是战争永远不会永远,不会永远消失,还需要我们高度的警觉,发展我们的经济。 (2015-7-17 10:45)
主持人 说:各方面力量。 (2015-7-17 10:45)
王树增 说:包括我们国防力量,更重要是强壮我们民族精神,那么我们才有可能指望我们民族复兴,才可能指望我们的民族世世代代的和平下去,这块土地永远不会有战争,我们世世代代中国人都和平在,生活在宁静的生活当中,你这个梦想才能实现。我想所谓的以史为鉴,是我们应该读到这种东西,我希望在这个层面上和读者做一个交流。 (2015-7-17 10:46)
主持人 说:刚才您提到三个需要反思的地方,这确确实实需要我们年轻一代人用心来体会的。刚才您在谈话当中也提到说并不反对娱乐至死,但是据我了解您的小趣事经常为了抗日雷剧发脾气,觉得抗日雷剧拍的实在是太天马行空,让您觉得无法接受。您觉得咱们抗日战争剧应该怎么拍? (2015-7-17 10:46)
王树增 说:我觉得抗日雷剧,我虽然没怎么看过,我看过一些报道,看过一些片断,我觉得是对我们历史的侮辱,我有一个分析,凡是制作这样的娱乐产品的人,或者欣赏这样的娱乐产品的人,至少有两个心里,一个心里就是极度自卑,只有自卑的人才能干这种事,自卑的人才有一种荒诞的手段来强壮自己。另外就是另外的极端。 (2015-7-17 10:47)
主持人 说:盲目自信。 (2015-7-17 10:47)
王树增 说:极度的狂傲,这两种东西实际上都是病态,都不是正常的精神状态。你记住,一个精神强大的民族,包括现在世界上,精神强大的民族国家,他绝不会出这样的东西,越是强大的国家和民族,他在说战争的时候,他实质要夸大对手的力量,来夸大自己的苦难,你发现没有?它是正相反的。 (2015-7-17 10:47)
主持人 说:是的。 (2015-7-17 10:48)
王树增 说:他为什么呢?对手越强大,才越考验我的意志,对吧?英雄就不怕意志的考验,那么我才彰显我的英雄主义,是不是? (2015-7-17 10:48)
主持人 说:对。 (2015-7-17 10:48)
王树增 说:那对手说成一帮丑类,你算什么英雄?我觉得这种文化现象我们要反思。我再说一句,我们年轻人不要上这个当,它实际上是软化剂,你别看手撕鬼子很厉害,它是软化剂,使你突然产生我人生该怎么走的一个后果,它会误导你,耽误的是你自己的人生。我认为真正的历史剧,战争剧就一个主题,就是英雄主义。 (2015-7-17 10:49)
主持人 说:您指的这个英雄主义是单个的英雄还是说我们战争当中涉及到的每个层面的,每个大的? (2015-7-17 10:49)
王树增 说:英雄主义是弥漫在整个民族集体精神之中的,当然了,我们需要好汉。 (2015-7-17 10:49)
主持人 说:但是并不是完全的倡导个人英雄主义的。 (2015-7-17 10:50)
王树增 说:个人英雄主义是完成不了历史任务的。当然你也知道个人英雄是群体英雄的代表,如果说全是废物典型的话哪来的英雄,对不对?水涨船高,你明白这个道理吗?整体民族的气质托举着它才能出杰出人物。你不能说都在昏睡就你一人醒着,出不了这样的人物。我很喜欢好一点的战争剧。 (2015-7-17 10:50)
主持人 说:你比如说。 (2015-7-17 10:51)
王树增 说:过去我们看过,我记得我有几个朋友写的,像最早我觉得使我眼前一亮的是石光荣那个戏,《激情燃烧的岁月》,他第一次较为真实的来再现了战争的进程,他更重要是用人物来再现战争进程,他通篇展现对个人主义的英雄个性,但是那已经快接近个人英雄感觉了。我想的是娱乐产品就是娱乐产品,我们永远不要像我们很严肃的谈论这个娱乐产品,娱乐产品有时候它有它的特质,没必要每一部娱乐产品都是一个正剧或者是叫做宣传教育剧,或者政治片,它是一个娱乐产品。 (2015-7-17 10:51)
主持人 说:我们要把握一个度。 (2015-7-17 10:52)
王树增 说:这个度就是我们要守住我们道德底线,守住我们民族自尊的底线,你任何一个国家的娱乐片他都要守住的,况且高级的娱乐片,我挺喜欢看好莱坞的动画片的,我记得央视采访我的话,他们把我的习惯弄得门清,采访过程当中说,我放几个片子你能知道是什么吗?结果放的全是动画大片,我如数家珍,他们故意的,他知道我爱看这个。我想它是典型的娱乐片吧,但是它充满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利他主义,对不对?充满了人性的温暖,充满了对光明事物,对闪亮事物的向往,它这个底线是很清楚的,它绝不会突破那个底线。我想这可能对娱乐产品,咱们说多了一点,我想我只要把握这几个原则,我想娱乐产品多样化好一些,但是不要再出那种实在令人。 (2015-7-17 10:53)
主持人 说:实在令人无法接受的。 (2015-7-17 10:53)
王树增 说:对,所谓雷剧嘛。你记住,雷剧永远不会有市场。 (2015-7-17 10:53)
主持人 说:是的。 (2015-7-17 10:54)
王树增 说:因为它不符合最广大的消费者的心理。 (2015-7-17 10:54)
主持人 说:是的,看来我们在这个拍摄电视作品的时候,也一定要清醒地把握住我们的底线,把握好这个度,能够出大量优秀的抗日的好的作品。 (2015-7-17 10:54)
王树增 说:我相信可能最近有一些片子要推出来。 (2015-7-17 10:54)
主持人 说:是的,好,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到最后一个问题,那您作为一个著名的军旅作家,您想对年轻的一代作家,有什么样的希望吗?您觉得现在有很多这样的年轻的作家,层出不穷,您觉得年轻的作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底蕴或者内涵呢? (2015-7-17 10:55)
王树增 说:文学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不是托尔斯泰的时代了,它甚至也不是新中国初期的文学时代了对吧,那么它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媒体的样式增多,他对文学,有人说是一种冲击,我更愿意说实际上是一种促进,它逼着你去把你的文学思路打开。我的意思是说文学写作有多种可能性,谁也不要走独木桥,对不对?我不是说让很多作家来你写非虚构的作品,不是的,你有各种各样的写作方式,你只要符合文学的原理,你只要拥有你读者就行,但是我还是说有一个底线,这个底线是我说的,你可以不同意,我说的文学家必须是文以载道。 (2015-7-17 10:55)
主持人 说:文以载道。 (2015-7-17 10:55)
王树增 说:因为现在有很多人跟我说你还是老一套,文以载道老一套。我说不是老一套,这是世界文学史演变至今的一个。 (2015-7-17 10:56)
主持人 说:必须遵循的。 (2015-7-17 10:56)
王树增 说:有人标榜我为艺术而艺术,我不兴奋什么主义,我就是为我的艺术而献身的,其实这是自欺欺人的说法。就像抓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一样,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当你宣扬自己是无主义的时候,或者是为艺术而艺术的时候,实际上你已经宣告了你是一种主义,一种政治主张,一种政治态度,人是社会动物,谁也别想离开,你离开都是自己欺骗自己,不可能的,另外你只要是公开出版物,而不是你的日记,藏在你箱底的日记,公开出版物你是想让社会广大读者看到,那么你必须承担你传达什么的责任,社会责任,你如果承担这责任,不承担责任你干吗要公开发行?就跟我们做一个普通产品,你做瓶水你还得负责任,这个水还要检验,它里头菌落超不超标,它卫生不卫生,它什么什么含量多少,我说作家公开必须承担社会责任,什么是社会责任?就是道德,文学是干这个。所以跟我的年轻的作家朋友们,我总在说想干这行吗?想干这行,这行非常好,做出来也不容易,但是有一条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正派的人。你不正派你的作品正派不起来,你的读者就不会拥有,读者之所以愿意读你的书,愿意读你的书,他是欣赏你这个人,他喜欢你的性格,他喜欢你的道德取向,喜欢你的价值观,他愿意与你对话。我说你作为这样的作家,你才拥有读者,不然永远是过眼烟云,你这本书很火,你在文学史留不下。我希望我们作家的作品,要留在我们的民族文学史当中,这是我们作为作家最高理想,我在奋斗,我希望我们的作家朋友一起奋斗。 (2015-7-17 10:57)
主持人 说:的确,这个好的文学作品是可以影响人,感染人,鼓舞人。 (2015-7-17 10:58)
王树增 说:一代一代传下去。 (2015-7-17 10:58)
主持人 说:一代一代传下去。好,时间的关系,非常感谢王树增老师跟我们分享了这么多的文学创作经验,对于文学发展道路中的好一意见和建议,同时非常感谢网友们的关注,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节目的全部内容,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2015-7-17 10:5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