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dif]-->

按照《反垄断法》的规定,对违反该法律的企业所处罚金,应该是其上一年度营业收入的1%至10%。

反垄断是一个反复博弈的过程,这就需要反垄断机构继续加大查处力度,积累经验,适时果断出击。

调查程序
微软22年来在华首遭反垄断调查
对微软的反垄断调查,欧盟早就有之,2013年对微软“开刀”罚款5.61亿欧元。在美国,不仅微软被反垄断调查机构盯上,而且红透全球市场的苹果也难逃反垄断调查。可见,任何国家的反垄断调查都是法治语境下的市场常态。
  • 微软在华陷困境
  • 今年以来微软中国就在国内不断的碰到钉子。公开资料显示,今年5月16日,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曾下发过一则通知,规定国家机关在“信息类协议供货强制节能产品采购招标”中,所有计算机类产品不允许安装Windows8操作系统。而近期的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发布公告,称在2014年政府集中采购第一批入围产品中,微软入围的个人操作系统是Win7而不是Win8。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曾表示,Windows8操作系统将进一步加剧对我国网络安全不可控而导致的风险。

  • 被查原因众说纷纭
  • 垄断。今年2月份,微软被指滥用优势地位抬高软件价格,在韩国遭反垄断调查。微软4月8日停止Windows XP提升安全分析系统的修复,已被中国有关部门盯上。国家工商总局同时对微软和高通两家公司进行过反垄断调查,很可能就微软操作系统垄断启动正式调查。

    涉及国家安全。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日前下发通知,称Windows 7与Windows 8共用一套产品编号,微软本次投标中投报的是Windows 7,Windows 8不在入围之列。

    可能因商业受赌。2013年,微软在中国被指以行贿方式换取软件合同;同年,微软高管为巴基斯坦政府官员旅游买单,以赢得Office软件合同,被美国监管部门调查。另外,美国监管部门对微软及其商业合作伙伴涉嫌在俄罗斯和巴基斯坦贿赂当地官员以换取商业合同的行为展开调查。

    一般“违法”事件。譬如,偷税漏税。2003年,微软韩国公司承认偷漏税,补缴百万税款罚金。2005年,微软等在委内瑞拉偷税漏税被令停业并罚款。2013年,微软、IBM和戴尔在英国偷税被查。今年,微软(中国)在京碳排放超标被罚。

回顾微软“全球化”的反垄断案

  微软公司1975年创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微软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不断遭到反垄断诉讼。

    美国
    欧盟
    韩国
    日本
    跨国公司的“大企业病”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是美国高通的创新宣言。然而,这一令人心潮澎湃的创新宣言到了中国却“变味”了。以制造见长的中国企业逐渐沦为外资专利的“打工仔”。

    • 病例一:诉讼纠缠强制执行
    • 业界流传一句话:“在美国高通,律师比工程师还多。”为了在全球收取稳定的专利费,美国高通储备着一支庞大的律师军团。中国手机厂商稍有不从,立即会被诉讼缠身。外资巨头凭借资金、技术、渠道、知识产权、产品等方面的优势取得市场支配地位,然后再利用这种支配地位从事不正当竞争行为。

      微软也深谙其道,互联网实验室董事长方兴东日前接受中新网IT频道采访时候表示,微软在中国以打盗版的形式推广产品,尤其是针对一些企业用户,不买正版便会遭到诉讼,用户只能被迫缴费。”

    • 病例二:构建看上去很美的生态圈
    • 构建出一个看上去很美的生态圈是跨国企业惯用的手段。

      据了解,使用高通芯片前提是与高通签署专利授权协议,这项协议规定,手机企业的相关专利要免费反授权给高通,而高通则通过免费反授权,将所有相关专利整合,只要使用高通芯片,就能够有效避免专利纠纷,这让手机厂商难以抗拒。

      微软方面,Windows系统强大的市场份额不容任何软件开发商小觑,有资料显示,Win系列系统占中国95%以上的市场份额,而软件开发商根据Win系列系统持续不断开发出的软件让其保持活力。

    • 病例三:“技术领导”和“利润破坏”并存
    • 跨国企业对技术投入都很舍得花钱。高通称,在10年前已经开始LTE相关技术的研发,总研发费用超过100亿美元。高额的投入换回丰厚的回报,据了解,目前核心的技术都掌握在国外科技巨头的手上,短期内国产技术很难取代它们。

      虽然在技术上跨国企业都彬彬有礼,但是在利润的摄取上却锱铢必较。据高通去年财报显示,高通许可业务营收占总收入的30%,但许可业务税前利润却高达88%,为66亿美元,占到高通总利润的近70%。至于微软,博科公司总裁沈国康爆料称,一旦被诉讼,被罚的金额超过全部重新购买微软软件的花销。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在反垄断上逐步“与国际接轨”,说明中国开始学会用法律规范市场,在市场问题上逐步完善依法办事程序,中国法律维护中国的市场公平,最终受益的是在中国发展的所有中外公司。
    安全、垄断、腐败正在成为中国政府面向外企的三条红线,针对国内企业则主打安全和腐败。
    国内企业亟待“横”起来

      去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对一些大型跨国企业展开反垄断调查,2013年初至今,已先后有LG、IDC、高通、微软等众多公司接受调查,商务部近日也表示正对国内汽车市场潜在垄断行为进行审查。

      另外,三星、苹果等跨国企业也屡次被曝出存在安全问题。多家媒体分析指出,跨国企业在中国面临巨大的挑战。

    2013年11月 国家发改委对高通启动反垄断调查。
    2014年7月29日 国家工商总局发布公告,称正对微软发起反垄断调查。
    2014年7月31日 中国政府采购网公布安全厂商采购名单,只有冠群金辰、江民科技、瑞星、360、金山五家国产安全厂商。前几年在政府采购中名单中的赛门铁克、卡巴斯基等国外安全软件厂商悉数不见。
    • 反垄断来晚了?业内:总比没有好
    • 2008年,当酝酿14年之久的中国《反垄断法》实施,资深互联网观察人士方兴东就曾表示,当年至少有3至5家公司或者个人准备向巨头企业起诉,目标集中在微软和英特尔。

      然而,时隔六年,微软才遭到调查,是否为时已晚?方兴东说道:“晚总比没有好。”

    • 国内企业短期“减负” 长期“加压”
    • 在微软、高通遭反垄断调查后,国内企业最直接的受益便是“减负”。据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手机厂商利润均值不足0.5%,而每台使用高通芯片的手机需向高通交纳5%的专利许可费,高通降低许可费无疑使中国手机厂商节省一笔开销。另外,微软Win8系统售价过高也饱受市场质疑,方兴东认为,未来微软可能调整Windows系统售价,对微软发起反垄断调查也使微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有所收敛。

      国内企业自然明白,这种“减负”是短暂的,要想完全摆脱跨国企业的垄断,发展自己的技术才是王道。有媒体评论,如果国产企业不在自身的核心技术上下功夫,只是一味依赖政策和价格优势,这个大好机遇就会流失,国产软件、芯片产业等也会沦为“扶不起的阿斗”。

    • 国内企业急速“上位”难
    •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认为,高通、微软涉嫌垄断被查给本土企业留出发展空间、也是本土企业来树立品牌形象的良机。不过目前普遍观点认为,即便如此,短期国内企业也难以“上位”。信达证券计算机行业分析师边铁城认为,目前国内在芯片、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关键领域产业仍相对薄弱,全部替代成国内厂商需继续积累。

    精彩专题
         策划:姜莹 吴涛      设计:李璐     Email:finance@chinanews.com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