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共体改革观察:体系整合信息直通 大病小病放心就医
中新网杭州10月26日电(记者 张煜欢)不久前,家住杭州市余杭区乔司街道的王银芬感到胸痛,就近来到余杭一院乔司分院。基层医生根据心电图判断极有可能是急性心梗,便立即电话通知余杭一院。随后转运救护车接上病人绕过急诊,直接停在导管手术室门口,专家迅速为其打通血管,危险解除。从进入余杭一院大门到血管打通仅用20分钟,远低于国际指南的90分钟。
过去,县级医院设备较为落后,基层医院诊断水平参差,医院与医院间更是联动微弱,处理起上述事件可谓捉襟见肘,百姓就医首选城市大医院。而眼下,得益于县域医共体改革,“大病不出县 小病不出乡”已是余杭百姓的常态。
深化医疗体制改革,难点在基层、活力之源也在基层。县域医共体改革究竟是如何打通医院“任督二脉”,实现医疗服务能力的大提升,记者深入走访余杭医疗卫生系统进行观察。
十余年前瞻探索 整合医疗卫生体系
2018年,浙江省全面铺开县域医共体改革,将其作为补齐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短板的新突破口。余杭区在短短三个月内即实现5个医共体授牌、20家分院全部挂牌,医共体改革进度和力度均走在浙江前列。
其实早在医共体概念还未在浙江出现时,撤市设区的余杭就开启了整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探索。2001年,余杭尝试在某些人口较集中的镇街实施区域性卫生资源按需调整,即由一家县级医院完全管理几家分院及卫生服务站。
如由临平中心卫生院升格成的余杭五院,直辖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如此机构调整从当下来看亦属“超前”。
“从前谁都没有县级医院管辖基层医院的经验,其中当属人员统一调配最为复杂。”时任余杭五院党委书记吴跃平说,“于是我们决定将内部人员全部打通,对外招聘都发布统一公告,规培待遇一模一样,哪里人不够都相互借调帮忙。”
在此基础上余杭五院建立起区镇村三级垂直管理体制。随着改革铺开,余杭提出全面构建“一线直通、覆盖全域、服务连续”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如今总院不仅统一管理人员绩效,上下信息也是全部打通的。老百姓想做一个只有总院才能做的高端检查,在基层医院付费后可直接通过预约到总院来做检查。基层的医保报销比例更高,这无疑是一大利好。”余杭五院院长王泽军说。
余杭区卫健局局长陆永林陆介绍,通过总院对分院人、财、物的总体协调把握,实施补偿机制改革和精准的绩效管理,余杭在医共体成员间构建起了共同的利益,真正实现分级诊疗和医改目标。
“物理合并”形成“化学反应”
完成医疗服务体系整合后,如何提高整个县域的医疗质量是为改革关键。
去年12月,余杭区疑难病诊疗中心落脚余杭一院,来自北上广等地的80余位全国著名专家通过定期坐诊等形式对疑难病进行诊疗。
“这是医联体时代,典型的通过‘专家下沉’提升医疗质量的模式。”该院院长袁红说,“如何让我们的医生也能成为专家,才是医共体建设的目标所在。”
该院肛肠科副主任医师徐小平对此体会颇深。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专家的指导下,如今他已熟练掌握腹腔镜手术,“去年我们一年才做了百余例左右的肠癌手术,现在每周都有4-5台手术,94%以上的手术都使用到腹腔镜。”
当大病难病有了“解决方案”,小病慢病上更能体现百姓获得感。
“国芳啊,帮我看看这张体检单,怎么一连串的‘箭头’呢!”在余杭区南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丰服务站的诊室前,常围着一圈大爷大妈前来问诊。“王大爷,这个往上的箭头虽然意味着超标,但超额不多不算严重。平时多锻炼,不要太紧张。”这里工作了近十年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队长周国芳是一名全科医生,往往能有针对性地给患者答疑解惑,在百姓眼中是大医院无法比拟的优势。
目前余杭每万人拥有全科医生4.16名(按户籍人口计算),是国家每万人拥有全科医生数量的近三倍。
不仅如此,今年余杭还在国内率先上线“刷脸就医”,通过实名认证即可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实现预约挂号、检查检验等就医全程。
“少有一个县域自发地进行了十余年的医改探索。”对于余杭的医共体改革之路,浙江省卫健委巡视员马伟杭评价,在整体推进过程中,能看到余杭一方面推进速度快,另一方面有其创新意义,如“刷脸就医”等给百姓带来极大便利。
余杭提出到2022年,基层就诊率达65%以上,县域就诊率达90%以上。
从医疗服务体系的物理合并,到形成医疗能力提升的化学反应,余杭在探索中为老百姓的健康获得感不断加码,也为其他地区的医改之路提供了可借鉴的参考意义。(完)
- 专题:新中国成立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