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张江金科路上,上海实验动物资源中心几幢深灰色大楼正在紧张施工。到今年4月,这里将成为全国最大的“动物志愿者”之家。届时,以大鼠和小鼠为主的啮齿类动物将在舒适环境中,受到充满人性化的照料;为科学研究“鞠躬尽瘁”后,还有专门的纪念碑。昨天,记者采访了中心相关负责人,详细了解实验动物享受的“福利政策”。
安居:“超五星”
在专家眼里,实验动物是活的试剂和仪器。它们住得好不好,不仅与科学试验的准确性大有关联,也体现出人类对实验动物的关怀。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有关内容更是写入了动物福利的相关条文中。
在新的上海实验动物中心,记者看到,鼠儿们的居住条件大大优化。它们的“公寓”———标准笼盒内的空气经过三层过滤,按美国宇航局生物净化室标准,每立方英尺空气中尘埃微粒的累积个数不能超过1万个,其洁净度相当于医院的手术室;温度、湿度、噪音,包括空气流速都有严格控制。为了模拟“白天黑夜”的效果,管理人员将笼盒内的光照时间也设置为12小时一间隔,免得它们对于“极夜”或“极昼”不适应。
在每个笼盒内,鼠儿数量不超过5只。工作人员还配备了“娱乐”和“保护”设施:比如小“滑梯”,让它们不时“动动筋骨”;又如“避难所”,万一小鼠间“打群架”,受伤者可以暂时躲避在安全区域。
乐业:“有效利用率”大增
中心正式运行后,通过人工繁殖,每年将提供130万只大鼠和小鼠,其中向社会供应约80万只,从而成为具有辐射效应的公共服务平台。
专家介绍,目前上海有两三家科研单位可以“自产自销”实验用鼠,但往往只有特定体型、体重、年龄和性别的鼠儿才符合特定的实验要求,剩下的是纯粹用来“平衡性别”以保证下一代繁殖,或因“指标”不合格而“淘汰”。因此,实验用鼠的有效利用率大约只有10%左右。
在新实验动物中心,不仅鼠儿的生产总数增加,还能“平衡”供需。如不同单位的需求各不相同,对某个实验来说不合格的鼠儿,可能是另一个实验的理想对象。经中心“统筹”,鼠儿“有效利用率”有望接近40%。中心的设施和技术资源也将对外开放。上海南方模式生物研究中心申请的“人类重大疾病小鼠模型的建立与应用”项目,就将在这里实施。
死亡:痛苦“最小化”
实验动物的“职责”中,死亡不可避免。为了尽可能减少动物死亡时的痛苦,中心将使用一套上海新开发的设备,通过释放大量二氧化碳,让鼠儿“昏昏欲睡”,在几乎没有痛感的过程中走完生命最后一程,然后运至定点的“动物殡仪馆”集中处理。正对着中心的大门,留着一块放纪念碑的空地,以纪念为人类幸福而牺牲的鼠儿们。这几天,所需的石料正在陆续运来,纪念碑的设计方案正在修改中。(章迪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