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志愿军关爱基金的志愿者们,历时1个月,行程千公里,完成 87 位老兵的单人照片。经过后期制作,才有了下面这张珍贵的“合影”。“不留遗憾”,这个词在拍摄行动中时常被提起。正因如此,许多困难都被一一克服。目前,志愿者们已陆续将裱好的照片送到每一位老兵家中。
关爱老兵就是敬畏历史 。
硝烟散尽享太平,勿忘当年卫国人。
杭州市富阳区志愿军老兵大“合影”。
历时一个月,奔波千公里,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志愿者为抗美援朝老兵摄制“合影”——
战场一别七十载,耄耋英雄再聚首
■沈娜 刘立国 本报记者 郭泓斌
“这张志愿军老兵的大‘合影’太珍贵了!”
“原来咱们身边有这么多志愿军老英雄,可不能忘了他们!”
“向英雄们致敬!”
新年前夕,在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举办的“纪念抗美援朝战争主题图片展”中,一张特殊的抗美援朝老兵大“合影”照片受到广泛关注。
大“合影”照片中的87位老人都是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平均年龄超过90岁。他们身着志愿军军服,胸前佩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尽管老兵们年事已高,但依然精神矍铄,散发着军人特有的精气神。
为老兵存照刻不容缓
摄制这张大“合影”照片的发起人是杭州市富阳区志愿军老兵关爱基金项目负责人薛余华。
薛余华是一名退役军人,对志愿军老兵有着特殊的情感。2021年初,他联系区慈善总会,成立了“富阳区志愿军老兵关爱基金”,组织筹划了探访行动、光明行动、助养行动、心愿行动、冬衣行动、老兵故事会、生日祝福行动等7项关爱活动。“希望通过我们的行动,提醒更多的人不忘抗美援朝历史,不忘感恩英雄,珍惜和平生活。”薛余华说。
走访调查中,薛余华发现,不到1年时间就有10位老兵先后离世。当时正值电影《长津湖》热映,耳闻目睹身边的朋友、家人都在崇拜敬仰电影里的英雄,而身边的老英雄们却在悄然离开。这令他感慨万千、痛心不已。
“有不少老兵拿着黑白军装照,为我们讲述当年的战斗经历。他们都非常怀念自己的军旅生涯,想念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有人提出希望穿上老军装再拍一张彩色照片,也有人提出想见一下当年的老战友。考虑到老兵们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我突然就有了一个想法:为老兵们每人拍一张军装照,再将这些照片制作一张‘合影’,让他们在照片中团聚。”薛余华介绍。
说干就干,为老兵存照刻不容缓。在薛余华的组织下,由当地著名美术编辑何荣发、摄影家何利利和华玲娟组成的志愿者摄影团队迅即成立。
马不停蹄完成“合影”
据了解,富阳当时健在的抗美援朝老兵共89位,平均年龄90岁以上。不少老兵已是95岁以上,还有的常年卧病在床,要想让他们在一起拍合照,几乎不可能。可行的方法是先为每位老兵拍摄单人照片,后期通过技术合成在一起。
合影行动于2021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纪念日这天正式启动。近百位老兵,分散在富阳区各个乡镇街道,这要跑多久?薛余华一跺脚:跑,要快速地跑,更要科学地跑。他和几位摄影师反复研究拍摄方案,最后决定按照老兵们居住分布、年龄大小、身体状况,兵分几路分头完成前期单人照片拍摄。
但是,这么多老兵最后要合在一张照片上,还要显得自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因为在照片中位置不同,拍摄角度也不同,而且在最前一排的,还得坐在统一的椅子上拍摄。为此,他们根据前期掌握的部分老兵身体、身高等情况,确定了每个人在“合影”中的位置。
在之后的日子里,何荣发、何利利、华玲娟以及志愿者们,先后来到新登、万市、洞桥、胥口等富阳16个乡镇(街道),总行程将近1000公里,终于完成了87位老兵的单人照片。至此,“合影”的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完成。
“不留遗憾”中也有遗憾
在跟进拍摄过程时,一张“花絮照”让人泪目。照片中,一张板凳放在床上,摄影师何荣发站在上面,旁边的志愿者帮忙扶着凳子。而何荣发的镜头正下方,是身着军装躺在床上的老兵王泉元。
因常年卧病在床,王泉元不能起身拍照,但是从他的眼神中,何荣发读到了老英雄心底的渴望。“我们不希望留下一点遗憾。”何荣发说,也正是抱着这一信念,他想到了以床为背景来拍摄。
最终,在家人的配合下,王泉元换上军装,躺在事先铺好背景布的病床上,用尽力气挺直身体,摆正头,双眼紧盯着上方的相机镜头。随着“咔嚓”声响起,镜头被定格,照片中的老人仿佛重新站了起来,炯炯有神地望向前方。
“不留遗憾”,这个词在拍摄行动中时常被提起。也正因如此,许多困难都被一一克服。等到行动收尾之际,除了2位老兵因个人原因放弃拍摄外,其余87位老兵已经拍摄完成86位。
最后拍摄的这位老兵名叫庄正福。他常年在外地住院,志愿者联系到他的家属时,他正躺在病床上,鼻腔还插着呼吸管。由于疫情原因,摄影师无法到医院现场拍摄。眼看着“合影”即将完成,但庄正福的位置却还空着。
最后,何荣发同庄正福的家属加了微信,远程一遍遍指导老人家属用手机反复拍摄,何荣发最终选出了一张满意的照片。
尽管如此,“合影行动”依旧留下了一个遗憾。在后期成片过程中,第三排左起第二位老兵章志兴还未看到照片,就因病离世了。
薛余华回忆,拍摄时,章老的身体状况还不错,自己换的军装,在镜头前挺直了身子。“我们想到会有这样的情况,因此在制订拍摄计划时,尽量把身体状况差的安排在前面。没想到章老却没有等到‘合影’完成的那一天。”薛余华遗憾地说。
“合影”走红关爱仍继续
经过1个月的奔波拍摄和后期制作,2021年11月25日,大“合影”终于完成。他们将照片放大制成展板,赠送给富阳区党史研究室,并在富阳区“纪念抗美援朝战争主题图片展”上展出。
“这张照片太震撼、太珍贵了。”“这就是我们身边的英雄。”许多观展的群众纷纷掏出手机,同这张照片合影留念。
在富春山馆临展厅,合影中的8位老兵徐顺泉、杨绿春、章恒本、曹仁义、施安、叶玉献、张保祥、章荣根,在志愿者的引领下前来参观。
老兵徐顺泉看着合影,和身边老伴念叨:“李志贵可有几十年没见啦,没想到这次在照片上见到了他。”说完,徐顺泉向志愿者询问老兵李志贵的情况。
同样看着合影,另一位老兵章荣根却有些失落。原来,他在抗美援朝烈士名录中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徐土根。1951年,他同徐土根一起从新登入伍,但刚到朝鲜没多久,17岁的徐土根为了救治伤员,遭遇敌机袭击牺牲。“他要是能活着也在合影中,会是个什么模样?我只记得他17岁的样子!”章荣根喃喃地说。
“关爱老兵就是敬畏历史,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听听他们讲述胸前每一枚勋章的故事,感受他们报效祖国的满腔热血和赤胆忠心,这是我们公益活动的初衷,也是我一生的追求。”薛余华说。
连日来,富阳区志愿军关爱基金的志愿者们已陆续将裱好的照片送到每一位老兵家中。
硝烟散尽享太平,勿忘当年卫国人。一股学习英雄、致敬英雄、关爱英雄的热潮在杭城兴起。
我又回到了当年战场
■原志愿军第十二军卫生部医护兵 牟净尧
去年12月初,薛余华把他们团队给我拍的军装照送来了,一张单人照、一张合影。望着大“合影”照片上战友们一张张笑脸,依稀看到当年大家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的英勇无畏,我仿佛又回到了抗美援朝战场上。
上战场那会儿,我还是个十六七岁的小姑娘,扎着一条很长的大辫子。当年,我在十二军卫生部卫校读书,得知前方需要医护人员,就主动写了申请书,要求上前线。到朝鲜的时候是个大冷天,积雪很厚,都到大腿根了。
我们医疗所驻扎在距离战场不远的防空洞,条件比前线稍好一些。当时吃的是冻硬的馒头、凉水拌的炒面,生活异常艰苦。战争是很残酷的,有些伤员被送来的时候,伤情很重,真是见者落泪。但是伤员们都很勇敢,20岁左右的年纪,不管受多重的伤,都忍着痛不哭不叫。正是他们用血肉之躯保卫了我们的祖国和人民,还有许多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朝鲜。
作为那场战争的亲历者,我荣幸地获得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我想,如果能戴着纪念章、穿着志愿军军装拍一张彩色照片该有多好!
真没想到,小薛和志愿者们不仅帮我拍了军装照,还制作了大“合影”,圆了我这两年来最大的心愿!
一张大“合影”照片,穿越时空,让我们分享战友团聚的喜悦,尽享太平盛世、岁月静好。
他们永远是最可爱的人
■杭州市富阳区大源中学老师 盛文英
前不久,我和朋友一起去参观“纪念抗美援朝战争主题图片展”。看到抗美援朝老兵的大“合影”照片,我不禁心潮起伏。
这张照片上的老兵们都是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和电影《长津湖》中的志愿军战士一样,让我陡升敬意。
看着这张大“合影”,我的脑海里浮现着电影《长津湖》难忘的镜头:仿佛就是这些老兵,吃着硬邦邦的冻土豆,用迫击炮和机枪对阵敌人的飞机与坦克,他们用钢铁意志和血肉之躯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敌人,让我们过上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图片展上,我有幸见到了大“合影”照片中的8位老兵,他们也是来参观展览的。老兵章荣根是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的战友,老兵叶玉献是王牌飞行员王海的僚机……看着老英雄们,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他们在前线英勇作战的情景,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现在生活幸福了,但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志愿军将士们的牺牲和付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是那千千万万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是大“合影”中这87位笑容慈祥的老人。他们为祖国和人民奉献了青春,挥洒了热血,我们应当铭记他们的功绩,尊崇他们、关爱他们。
此刻,我突然想起中学语文课本上关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名著导读:人物不同,经历不同,但他们的精神品质却是一样的,是听党指挥的奉献精神,是能打胜仗的顽强精神。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更需要我们永世传承。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何荣发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