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军试飞员:飞出新高度 飞出新境界(图)(3)
变革中发展镌刻开拓创新的印记
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紧随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步伐,不断提高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水平,多型航空武器装备开始立项研制,并密集开展试飞试验工作。而这个时候也是航空武器装备从二代向三代转型的时期。
时代的发展对空军试飞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试飞员不仅仅要按照工业部门的要求完成技术动作,把飞机安全地飞回来,同时他们还要参与到新型飞机的整个设计、研制等全过程中去。
可以说,80年代是中国航空试飞领域一个大的转型期,试飞员队伍也处于转型的交会期——80年代初,中央军委授予滑俊、王昂“科研试飞英雄”荣誉称号,末期又授予黄炳新“试飞英雄”称号。而此时,80年代初从部队选调的一批优秀试飞员也陆续成长了起来,他们中有雷强、汤连刚、李存宝、卢军等一大批优秀试飞员。这些试飞员有的出身飞行世家,有的是航空兵部队的主力战斗员,有的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正在实现从勇气型、知识型向专家型的转型,并且在一些重大试飞项目中担当着大任,能经常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与此同时,中国试飞员的培训开始不断规范起来,在时任航空工业部副部长的王昂主持下,空军试飞员学院成立了。那一年是1989年,从全空军抽调了14名优秀的飞行员,成为了空军试飞员学院成立后的第一批学员。这些飞行员大多数都具有双学士背景,是从地方大学特招到空军学习飞行,又经过航空兵部队锻炼,最后选拔进空军试飞员队伍的……
这一批人里面,有李中华、张景亭、徐勇凌、邓友明等人,他们中的许多人,经过两年的培训学习,又被送到国外培训。特别是李中华、张景亭、徐勇凌,克服语言障碍,在国外完成了三角翼飞机失速尾旋等极限科目的系统培训,成长为空军试飞员队伍的中坚力量……
80年代末期以后,中国航空试飞领域迎来了转型发展的时期,优秀的空军试飞员们,在推进一型又一型国家重点装备建设的进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创造了中国航空史上一个又一个傲人的成绩。
1988年10月,中国开始进行空中加受油技术攻关。面对国外技术封锁,常庆贤、汤连刚等试飞员和航空科研人员用近3年时间,攻克数百项技术难关,成功实现加受油机在高空、中空、低空的“战略对接”,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1988年12月24日,黄炳新驾驶超音速歼击轰炸机“飞豹”首飞。飞机起飞不久就出现了致命险情,为保住国家数十亿的投入和上万名科研人员十余年的科研成果,他在仪表完全失灵的情况下,放弃跳伞,九死一生,硬是把飞机飞了回来……经过近10年的努力,中国试飞人终于使“飞豹”作为一个新机种填补了中国战机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同样也在1988年,中国第一型三代机歼-10飞机也开始进入了设计、研制阶段,卢军、雷强等优秀试飞员作为试飞小组成员,加入科研队伍。整整10年时间,他们和科研人员一起,攻克了歼-10飞机上百个技术难题,取得了几十项科研成果。一般来说,新机研制时采用新品率通常只有30%,作为跨代飞机,歼-10却承载着60%以上的高新技术。新品率越高,风险性越大。
1998年3月23日,是中国航空事业发展的一个历史性时刻。这一天,从早晨就开始进场,一直等到下午天气才好一些。首席试飞员雷强驾驶这架凝聚着千千万万航空人心血和梦想的飞机起飞了。
此后两年多时间里,雷强先后试飞歼-10近400架次,创造了歼-10试飞定型的10项纪录,还成功处置数十起重大特情。李中华在歼-10飞机上创造了最大表速、最小表速、最大可用迎角、最大过载等5项纪录;张景亭、徐勇凌、邹建国等一大批试飞员也在歼-10飞机的试飞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目前,这型具有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战机,已经成为空军的主战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