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揭秘中国导弹工业发展:脱胎航空 2年完成5机3弹(4) 查看下一页

2013年12月09日 15:05 来源:中国航空报 参与互动(0)

  当时的情况是,生产线边基建,导弹试制边启动。到1959年又成立导弹专业生产车间——50车间,建设了综合试验室、总体及气候、动力环境、无线电、专用测试设备等试验室和固体火箭发动机地面点火试验台,并自制了大批导弹试制专用设备,霹雳1固体火箭发动机就是在自己设计的5吨级简易试车台上点火成功的。后来又建成推力为50吨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等。

  试制任务位于株洲人迹罕至的北山沟。科研人员每天步行几里地上班,晚上干到10点多。吃在露天,睡在工房。每天干十几个小时。这些人都没有搞过导弹,但很快成为导弹发展的骨干技术力量。为提高焊接水平,工厂当时还买了30台收音机,利用元器件进行练兵。1960年3月15日,当我国第一枚空对空导弹试制成功,国防工委贺龙主任、方强副主任和一机部(此时成立了国防工业性质的一机部)赵尔陆部长、张连奎副部长,航空工业局油江副局长赶来,大加赞扬。同时,看到工厂用不到一年时间,又试制成功导弹的火箭发动机,贺龙高兴地讲:“现在导弹又在调试了,发展这么快,很不简单!”“你们在技术上抓了尖端,为航空工业做了贡献!”

  1963年3月,霹雳1号导弹打靶,共发射12枚导弹,试验情况良好。当年11月再次发射24枚,完全达到了设计要求。12月份,由空军副司令曹里怀、航空研究院院长唐延杰、航空工业局副局长油江等组成的国家航空产品定型委员会进行了鉴定:“试制的霹雳1号空空导弹发射离梁安全,进入波束正常,全部受控,引导准确,主要战术性能良好,可供战斗使用。证明试制是成功的,同意定型并投入小批生产。”

  发展到1966年,湘江机器厂成立“部属厂管”的空对空导弹设计所——49所,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设计所发展到160多人。50车间后来又发展扩大到导弹分厂(二分厂)。

  1979年开始,工厂自行研发火箭发动机,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取得地面点火成功,并通过9大项目的例行试验,证明性能安全可靠。于是工厂分先锋批、试制批、鉴定批进行投产,到1983年共制造发动机上百发,1986年通过鉴定,转入批生产。

  霹雳系列导弹的发展,是全国性配套,其中主要是与兵工企业建立了战斗部、火药柱、引火药盒等协作关系,与电子工厂建立了无线电控制仪和无线电引信的协作关系。在兄弟行业的大力支持下,霹雳导弹发展成一个兴旺的家族。同时,随着霹雳导弹的研发,也培养了一批宝贵的导弹人才。到上世纪70年代,这个厂共向外,包括向航天工业,输送了近300名导弹方面的技术人才。

  为加强导弹科研,1961年秋,国家决定在航空工业中组建航空兵器设计研究所,这个所后来扩建为现在的中国航空工业空空导弹研究院。

  松陵机械厂负责地空导弹的研发生产。1958年松陵机械厂开始引进“543武器系统”,包括导弹、发射站、地面设备三大部分,仿制苏联B-750地空导弹(工厂代号“73号机”)。当时苏联派来11名专家到工厂指导,但到了1960年7月,由于中苏关系恶化,苏援华专家全部撤走,仿制工作暂时中断。工厂积压成品900多万元,试制进度推迟两年。到1961年开始重新试制,至1964年我国第一代地对空导弹——红旗1号试制成功。

  为了搞好地对空导弹的试制,工厂新建了导弹部件与总装车间和高压空气站。随着地对空导弹的逐步系列化,松陵机械厂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地对空导弹科研生产体系,建立了相对独立于飞机系统之外的第二设计、工艺、特设、生产调度、检验共五个科室,科技人员达到1436人。1960年即建成3个导弹试制车间,后来又投资700多万元,扩建成了第82号、83号、85号、86号、87号等5个导弹生产车间,共有4座厂房,重要设备762台。为了搞出中国第一代地对空导弹,松陵机械厂决定由一名副总工艺师和一名副生产长专门负责导弹的研发生产,并挑选了一批技术人员和工人投入导弹试制,其间攻克了大量新工艺、新材料的关键。由于国产材料无法满足导弹试制需要,大大增加了导弹试制难度,当时我们是用75吨小麦向苏联换一吨镍。为此工厂的新材料攻关异常紧张,最后仅材料就攻克了10多项技术关键。红旗1号导弹共攻克20项重大技术关键,改进设计260多项。1963年总装出12枚战斗弹,1964年打靶成功,达到设计要求,当年底通过国家定型鉴定。

  在红旗1号试制的同时,空军提出,我们虽打掉了美制高空侦察机,但敌机正在不断改进,如果再高一点,我们就打不着了。于是开始新的红旗2号导弹的研制。松陵机械厂第二设计科用不到一年时间,就改型设计出新型导弹,1965年6月研制成功,试射2发,达到设计要求,命名为红旗2号。这型导弹杀伤区高度提高了2.5公里,最大射程增大了3公里,很快投入了成批生产。

  地对空导弹共有十多家航空工厂配套,部外配套单位以兵器工业为主达到了40多家,他们为我国导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到1966年,这些人员和土地、厂房、设备连同一栋职工宿舍,共22611平方米建筑,一起划给了新成立的七机部。

  111厂负责制造地对空和地对地导弹的火箭发动机。1958年,我国开始发展5种导弹,为此,航空工业在当年4月,划出一个飞机工厂归属五院,作为地对地导弹的主制厂,承担导弹弹体的总装。但是全部的导弹火箭发动机,包括地对地导弹、地对空导弹的火箭发动机试制生产,由航空工业承担。

  为了保证火箭发动机的试制,航空工业局决定将沈阳111厂改建为导弹火箭发动机制造厂。

  111厂是航空发动机的老厂,早在1951年7月就按航空工业局安排,改建为航空发动机修理厂,是我国航空工业早期著名的六大厂之一,曾为支持抗美援朝战争做出过重要贡献。工厂当时有职工5169人。36000平方米厂房,近600台设备。1952年曾达到日修理航空发动机5台份,到当年底共修理飞机发动机上千台,有力地满足了抗美援朝战争需要。

  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航空工业开始曾计划把111厂作为航空发动机厂进行重点建设,但因厂区狭小,发展空间有限,遂更改了计划。在该厂附近新建了一个航空发动机厂——沈阳黎明机械厂,而把111厂仍作为重点的航空发动机修理厂,主要是承担航空发动机的修理。在此期间,这个厂在进行发动机修理的同时,还试制成功了BK-1A型喷气航空发动机等。为了加快建设发动机厂,国家决定由111厂包建黎明厂,也就是老厂包建新厂,由此出现了历史上老厂支持新厂的“一长双跨”的模式,即由当时的111厂厂长莫文祥兼任黎明厂厂长,负责两厂工作并承担黎明厂的建设。黎明厂建成后两厂曾经合并,111厂一度成为黎明厂的火箭发动机分厂(五分厂)。

  111厂边改建,边试制,开始同时试制地对空导弹和地对地导弹两种火箭发动机。111厂负责部分零件制造和总装,另有宝鸡航空仪表厂等一批航空机载设备厂承担自动驾驶仪、电动-液压舵机等主要配套任务。

  我国第一代地对空导弹的火箭发动机,是由两级火箭组成,第一级是固体助推器,第二级是液体燃料发动机。该厂于1960年8月开始试制,到1963年火箭发动机完成了模拟弹和战斗弹试制,累计生产6批。1964年开始打靶试验,情况良好,从而保证了顺利配装导弹,年底红旗1号导弹定型并投入批生产。

  我国第一代地对地导弹——东风1号,是按照苏联P-2导弹仿制的,其火箭发动机,于1959年10月在111厂开始轰轰烈烈的试制。工厂对此非常重视,专门抽调一名副总工程师齐克非领导组织试制。配套的各厂在1958年到1960年的上半年,陆续完成全部的工装和零件制造,其间突破了大量技术关键。1960年7月正当开始总装试验的关键时刻,苏联专家全部撤走,工厂广大科技人员和工人自力更生,日夜奋战,终于在9月装出首批火箭发动机,10月通过了90秒的典型试车,其性能完全符合要求,当月总装出导弹。11月5日,我国第一枚东风1号地对地导弹发射成功。

  接着,这个厂的东风2号火箭发动机又改进成功。其后,至上世纪60年代中期,该厂又自行研制了新型地对地导弹的大型火箭发动机,并投入了生产。

  在此期间,为发展导弹工业,航空工业还专门拿出一个工厂改建了一个导弹测试设备厂,并组织所属的南京航空学院和西北工业大学无人机研究所,成功地研制生产了供导弹试验鉴定用的几型靶机。

  我国早年导弹事业的发展,对我军装备建设做出重要贡献,有力地保卫了国家安全。利用国产导弹,我军打掉了一批美蒋飞机与军舰。特别是美国U-2间谍侦察机当时曾横行于世界,一共被打掉7架,其中被我军地空导弹打掉5架,此后美蒋被迫停止了U-2飞机对大陆的间谍侦察飞行。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