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层曾认为飞机将被导弹代替 不应大力研制(3)
飞机导弹之争不断扩大,后来又衍生出了尖端与常规之争。
到上世纪50年代末,林彪主持中央军委工作后,开始出现“尖端”与“常规”的划分,抑制航空科技发展的主张客观上逐步成为工作的一个指针。把导弹列为“尖端”产品,把飞机列为“常规”产品,从而把航空技术人为排除在高科技领域之外。接着,又提出了“科研以尖端为主,生产以常规为主”的方针,到1960年中央军委广州会议又提出了新的国防建设十条原则,其中“两弹为主,导弹第一”被列为首条,而对常规武器则提出“改进”的原则。这样,航空科技的重要地位被否定。1961年,国防尖端5人小组讨论国防科委系统建设计划调整时,就确定不属尖端范围的国防部六院(航空研究院)“主要靠现有条件建设,没有条件的一律停建。”
在当年7月贺、聂、罗(瑞卿)参加的国防工委工作会议,提出“今明两年计划进行调整安排,尖端武器先搞2种:自行设计的东风2号地地导弹和仿制3069地空导弹”。而在常规武器方面,提出首先是切实搞好零备件生产,米格-19C的试制工作暂停半年,集中力量搞零备件生产和米格-19Ⅱ型飞机返修,试制米格-21以及自行设计强5飞机,观察半年之后再定。
查找资料感到,这个争论比我们后来人想像的要大,以至于当时几乎每一次国防工业大型会议上都要谈到这个问题,特别是周恩来总理也几次出面来讲。1962年他在东北地区军工干部会上讲:“先把主席在各地视察工作中,曾引用孟子的一段话讲讲:‘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一一’就是要总结经验嘛!这几年搞尖端,务虚多了一些,常规减弱了,影响了库存!”“常规是尖端的基础,逐步升到尖端,也是循序而进,首先要把常规搞得像样子嘛!”“尖端主要是指原子弹、核子、导弹、超音速飞机等,其他都是常规,是现代技术水平上的常规。”“所谓科研以尖端为主,是指那些专门的科研部门,生产部门的科研机构,当然要以常规为主。”“这个经验还在总结,不是一两句话能讲清楚的。”
不久,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叶剑英提出:“突破尖端,加强常规”。
到此时这个问题有所缓和,但争论并没有完结。到上世纪70年代,邓小平主持军委工作后,还专门就尖端与常规武器的关系讲过两者之间的平衡协调关系。1977年邓小平在军委座谈会上讲:“军委要有个小组(研究一下)。包括战略的,常规的,划分并不准确,区分得那么清楚?”“空军是战略武器还是常规武器?又是战略,又是常规!”自此以后,基本没有再出现尖端与常规武器的提法。
这个争论对当时的航空工业影响是相当大的。
一是航空工业的领导与技术人员思想产生了很大波动。1958年一机部四局分党组向部党组的报告称:“自从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和技术革命的号召后,我局领导同志和广大技术人员欢欣鼓舞。但目前存在着一种主张,松弛了我们的干劲,阻碍了我们的进程。这种主张是:为了优先发展导弹,5年内停止航空工业的产品设计与科学研究工作;一一我们不能不尖锐地提出这个问题!”
二是对航空科研实际上已产生障碍。航空工业1951年创建后,主要是以修理和仿制为主,真正开始筹划航空科研是50年代中期,恰是此时出现了争论,对航空科研的影响甚为关键。1956年军委成立以聂荣臻为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为副主任的“航空工业委员会”来取代原有的“航空工业管理委员会”。这个航空工业委员会还专设了一个“导弹工业局”。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定义“所谓航空工业,主要是飞机、火箭和导弹的生产。”但实际上后来只管火箭和导弹,成为了“导弹工业委员会”了。而我们大家所熟知的1956年中央提出的把“发展和掌握喷气技术”列为国家12年科技发展五大措施之一,在执行中已变为主要抓火箭喷气技术了,这与我们后来人认为的是体现中央对航空技术的重视已不是一回事了。段子俊1962年向中央领导同志汇报曾讲到“关于飞机和导弹的问题,现在有争论,已使飞机的研究设计工作裹足不前!”就是证明。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有的军委领导还提出:“当前的国际竞争主要是空间技术的竞争!”
从历史上看,提出尖端与常规武器的分类,有其客观的历史环境,但引发了很多不同的理解与无谓的争论,实际效很不理想。
到了1988年,李鹏代总理听取林宗棠部长汇报时传达了聂荣臻最近的谈话:“中国的技术精华大部分集中在航空航天这两个部”。同年航空航天两部合并,成立航空航天工业部,国家将“航空航天技术”列入“高技术产业”范畴。到了1995年,在《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又将航空列为高新技术。此后,国家对航空工业更加重视,不断将航空工业一些重大项目列为国家重点工程或国家重大专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