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老专家助新机试制发动机改进 保空军飞行安全
中航工业黎阳典型人物系列报道之三 我深爱这片土地——记黎阳叶片专家刘庆瑔
五月,鲜花盛开的季节。中航工业黎阳叶片专家刘庆瑔在北京开会途中,以一名航空战线上的老兵的身份给公司董事长王良写了一封饱含航空情怀的书信。
他在信中写到:“我从事航空技术工作整整53个春秋,上世纪60年代从沈阳来到贵州高原、红枫湖畔参加三线建设,艰苦创业,航空报国。我热爱航空,热爱黎阳,热爱我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目前,国内外形势给中航工业带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我作为一名航空工业的老兵,愿为建设航空强国生命不息工作不止。我负责编著的《航空发动机钛合金叶片及其金相图谱》尚未完成,离厂后我会继续努力,力争在两年内完成该书的出版工作,给航空发动机设计、材料、工艺、维修部门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
看完这封500字左右的信,王良被刘老的精神感动了,被刘老的责任感使命感感动了,他为公司有这样热爱航空事业的航空人而感动。这短短的500多字,是刘老的航空报国情怀,是浓缩的黎阳精神。正如艾青的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刘老为什么会对公司有着这么深的感情,就因为他对脚下的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爱得那么深沉。
一
在群山环绕的黎阳公司原叶片分厂二楼办公室,笔者见到了刘庆瑔。已年近八旬的他,正伏案翻阅着厚厚的技术资料。原本工厂还要继续聘用他,但却被他谢绝了。他说不想给组织添麻烦,但有一个条件,就是希望组织上给一间屋子,这样他就可以继续编著《航空发动机钛合金叶片及其金相图谱》。他说要趁现在思维还清晰,抓紧完成这本书,也算是对自己的人生和事业的一个交待。
环顾刘老的办公室,只见两个木质结构的资料柜立在进门的一侧,办公桌对面的一个不大的茶几上堆满了各种资料,资料柜里也摆放着满满的资料。谁能想到这些泛黄的资料文稿都是他一字一字写在稿纸上的!堆积如山的手写稿让本来就不大的办公室成了宝贵资料的“海洋”,透过这片“海洋”笔者更看到了祖国空天飞翔的战鹰。
刘老说,虽然他现在只是一个退休老头,但他的工作热情丝毫没有退却。节假日是他写书的最好时间。没有人来打扰,这样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在工作里。他说老伴儿很支持他,每次从厂里回到家,老伴儿都会问工作进展怎么样了,并给他端上可口的饭菜。刘老说很感动,这些年让老伴儿受累了。他现在一心就想着赶快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整理出来,留给年轻人。
在屋中一角,一盆花开得正浓,只见一只小蜜蜂悄悄飞落在盛开的花蕾上。
“不图名利,甘当苦力” 、“名利淡如水,事业重如山”。这是刘老总结出来的人生精髓,也是指引他一路前行的座右铭。
二
刘庆瑔1961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工程系,1967年支援三线建设来到大山深处的贵州新艺机械厂。他主要从事航空发动机金属材料、特种工艺、发动机失效分析、理化检测、技术质量管理等工作。
1988~1997年间,刘庆瑔首次发现了叶冠总间隙严重超标引起振动,发生疲劳断裂这一主导原因,经准确采取措施,已杜绝事故再次发生,取得了重大社会和经济效益。深厚而广博的专业理论和大胆的创新实践,使他在 1993年10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10月,在“第二次全国机电装备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战略研讨会”上,全国只有16个获奖者,他是航空工业唯一一位被授予“全国有突出贡献失效分析专家”称号和银质奖章的。
多年的工作中,他先后经历了几十种发动机叶片的试制和批生产,参加和主持了60多个课题的工程应用研究。
为了制订好航空发动机叶片的冶金技术标准,刘庆瑔加班加点,查阅大量国外的航空冶金技术标准,认真消化吸收,特别是制订航空产品冶金技术标准,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非常严谨的技术“立法”工作。如何掌握“寛”、“严”适度,使航空发动机既有较高的合格率,又能达到设计要求,保证使用可靠性。在实践中,他开展了叶片振动疲劳试验,研究叶片在不同振动下的疲劳断裂模式和疲劳强度,了解并掌握叶片的载荷谱和应力分布,确定受力最大的危险断面,解剖经过长期使用考验的到寿叶片,检查叶片最大受力部位的冶金缺陷的大小分布和数量。通过努力,他在掌握大量科学数据的基础上,制订了包括66项发动机叶片的冶金技术标准,满足了新机试制和发动机改进改型的技术要求。叶片通过了长期试车和试飞的考核,为批生产奠定了技术基础。
在历次失效分析中,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使失效分析工作能进一步深入下去,最终找到产生失效的真正原因。“药方开下来,就要对症下药,要实实在在,来不得半点马虎。”他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纠正措施,排除了发动机的故障,确保了空军飞行安全,得到了空军和领导机关及学术界好评。
1992年12月,在中国科协委托全国22个一级学会联合召开的全国机电装备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战略研讨会上,刘庆瑔被授予“全国先进失效分析专家”称号和银质奖章。1998年10月,在第二次全国机电装备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战略研讨会上,他又被授予“全国有突出贡献失效分析专家”称号和银质奖章。
刘庆瑔2001年12月退休,后又被工厂返聘。重新回到科研第一线的刘庆瑔,以顽强的毅力,跟踪并查阅大量国外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最新科技动态,将多年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许多宝贵技术资料和成果认真进行总结,编辑成册,分类归档,为航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料。
荣誉的光环背后总会有默默的奉献,正如刘庆瑔所说:“工作是美丽的,奉献是快乐的。工作的美丽并不在于获得了多少报酬,而在于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奉献的快乐并不在于吃了多少亏,而在于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三
最让刘老激动的就是他和2010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师昌绪院士的航空情结。
原来,早在2005年师昌绪来贵州参加原新艺厂40周年厂庆时,看到刘庆瑔的《从事航空制造技术45年工作总结》后,在回北京不久立即给刘庆瑔寄来这样的评价:“刘庆瑔同志从事航空制造技术几十年来,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他经历了我国多种型号发动机的试制或批生产,其中包括特种工艺的研究与开发、失效分析、理化检测、标准的制定与技术管理工作等,涉及面非常广泛。如在航空动力装备方面,先后参加或主持了66个课题,并与有关部门合作,对46起发动机失效事故进行了分析;制定了66项发动机叶片冶金技术标准;特别在理化检测方面,对全国航空界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早在60年代他就开始研究了不同类型的疲劳试验机,因为航空发动机零件的破坏往往源于疲劳断裂,通过疲劳试验,不但为改进发动机部件的设计与产品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依据,也为增加失效分析的准确度与可信度奠定了基础。理化检测是机械产品质量控制的眼睛和制定标准的依据,为此,他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做了认真总结,他和郭汝华同志共同主编的《理化检测使用手册》在全国发行,他还多次主持开办了培训班,参加人员近2000人,大大提高了航空界理化检测人员的素质和操作水平。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他赢得了很多荣誉,受到了行业内外普遍的赞誉,除了他有扎实的业务基础以外,他还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更因为他做事坚持实事求是,所以在失效分析领域建立了很高的声望。由于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他肯于挺身而出,帮助别人排忧解难,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韩雅芳研究员发明的导向叶片材料在推广过程中工艺技术难题的解决。制作定向叶片时收得率很低,几乎处于被淘汰的边缘,但在刘庆瑔的鼓励和帮助下,问题得到解决,并用于新机。众所周知,实验室研究成果推广到实际应用,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成品率的提高与标准的制定等,没有像刘庆瑔研究员这样既有实践经验又甘于做无名英雄的科技人员的帮助,很多研究工作将是徒劳的。为此,我为认识刘庆瑔同志而感到庆幸,并祝他做出更大贡献。”
这份评语是师昌绪院士在读完《从事航空制造技术45年工作总结》后激动的亲笔为刘庆瑔而写的,句句饱含着航空人的情结,表达了师昌绪院士对刘庆瑔的高度评价和知识认同。
“每个人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做好工作,那么他就没有虚度一生。”刘庆瑔说:“影响一个人的人生绝不是环境,也不是遭遇,而是一个人应该保持什么样的信念。我热爱航空事业,酷爱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几十年来,所做的每项技术工作,都能做到办事像泉,清澈见底,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善始善终地完成任务。虽然我现在只是一个退休老头,不在岗位上了,但只要生命不息,我会继续工作,我将用有限的宝贵时光,尽可能地为航空事业多做些工作。”
这岂止是“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迈。
山风一阵吹过,“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荫。”不知不觉到了下班的时间。笔者看着刘老推起他的那辆老式脚刹自行车,敏捷地骑了上去,很快融入到下班的人流中。身老犹壮心,退休不离岗,正是对航空事业的挚爱,使他始终没有停止对事业的追求。(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