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启示:军事革命不变则败 和平是祈祷不来的(5)
五、拒听忠告
当我们反思一战时,其实是在思考和平。看一战史,有如此感慨:避免战争有许多手段,有一种成本最低——善听忠告。
既然一战造成巨大灾难,当初有无“先知先觉”者出来劝阻?历史告诉我们:有。德、奥、法、英、俄等相关国家领导层,并非全部失去理智。
在英国。英国外交大臣格雷感到前途可悲,说了一句著名的话:“整个欧洲的灯火正在熄灭。在我们有生之年将不会再看到它们被重新点燃。”他建议召开国际会议来解决危机。
在德国。驻英大使、德国亲王卡尔·林克瑙斯基预感到,大战后果难料。他在给柏林发回的电报中说:“请注意格雷建议的重要性。我看这是避免世界大战的唯一机会”,“我们在世界大战中将丧失一切。”而德国外交部认为,这位亲王,素有亲英“恶名”,想往上爬,不予理睬。
在法国。统一社会主义党领袖让·饶勒斯呼吁:欧洲的军备竞赛是一种疯狂;一场全面战争将毁坏包括获胜者在内的所有人;法俄结盟极其荒谬;法德之间不是没可能达成一种相互的理解。吊诡的是,支持让·饶勒斯的约瑟夫·卡约,竞选总理时,因桃色丑闻落败,他的主张难成主流。
在俄国。俄国前内务大臣、后任枢密院议员的杜诺弗,1914年2月,大战爆发前半年,曾上书劝阻沙皇:战争必然会导致社会革命,先发生于战败国再蔓延到战胜国。
他认为:打仗对俄国经济没有任何帮助,付出比补偿多。德国胜利必将使俄国经济破坏殆尽,俄国胜利则德国经济必将枯竭,均得不偿失。
杜诺弗的预言被验证。1917年11月,一战尚未结束,俄国就爆发“十月革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也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
对于决策者来说,听进忠告很难。既然是忠告,就与当时的大多数人意见相左;再之,忠言逆耳,与决策者平时的主张不一致。
当然,听不听忠告,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对本国战略利益的判断。英国勋爵帕默斯顿有句名言:国家没有永久的盟友或永久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但在一战中,西方列强为了争抢资源,兵戎相见,打了4年多,其结果——“战争带来的不是致富,而是贫困;不是满意,而是怨恨。”
今天,有的国家为一己私利,挑起事端,制造麻烦;有的国家右翼势力猖獗,对制造侵略战争的狂人顶礼膜拜,对正义之士的忠告置若罔闻。历史地看,我们必须严阵以待。
电影《西线无战事》结尾经典:战壕里一位德军士兵,把手伸出掩体,去捉一只蝴蝶,头刚一探出,就被对面的法军狙击手毙命……
那只蝴蝶象征什么?是对和平的向往?是对一战的嘲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看完影片,我在内心祈祷:人们应该永远生活在蝶飞花舞的阳光下,虽然平淡,无名无功,但越久越好。作为军人,我更明白,和平是祈祷不来的……(记者 杜献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