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以新疆军区某装甲团坦克营为主体的合成营,在海拔4200米的雪域高原举行了一次由装甲、坦克、炮兵、工兵、防化兵等15个兵种参加的联合作战实兵实弹演练,全程检验了指挥控制、战术机动、火力运用、战斗协同、整体防护等6种能力。
合成营以步兵、装甲步兵、坦克兵中某一兵种为主体,在其他诸兵种分队配属下,形成独立基本作战单元,适合不便投入较多兵力的狭窄地域展开作战。由于作战要素齐全,战斗力强,合成营因此成为陆军今后发展的方向。
从开进展开、前沿战斗、抗敌冲击到纵深攻击全过程,合成营突击力强的优势,被体现得淋漓尽致:38台装甲车,16门火炮和15辆轮式车辆组成的攻击群,在工兵、步兵等兵种的协同配合下,一路卷起漫天黄沙,如一支利箭,长驱直入,力捣黄龙。攻袭之处,刹时硝烟弥漫,炮响靶落。
“合成营最大的优势,就是将自身优势火力集中至一点,对‘敌’实施‘断指’打击。”装甲团团长冯世清介绍,“此次合成营演练,共集中了师所属24种主战装备。这些火力火器的有效配置,加速了战斗进程。”
演练现场,由坦克车、榴弹炮、突击炮、加农炮等重型火器构建的合成营,在单兵火箭、综合扫雷车、喷火器、导弹、高炮、重机、高机等多个兵种配合下,不但轻而易举地歼灭了固守在前沿之顽“敌”,而且还果断地反击了“敌”10余轮空地综合火力的冲击。最后,“敌”所有坚固工事,都被一一化为灰烬。
对这支合成营而言,在海拔4200米的雪域高原,组织一场多兵种参与的联合作战,所面临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除了高原对人体机能和武器性能的挑战外,战斗协同与实战考验的双重压力,无所不在。
为了摸清各型装备在不同海拔、天侯、距离的作战性能,这个团采取大数据采集的方法,从装备出动到实弹射击,全程采录图像、参数等数据。通过定量、定性分析,破解并完善了所有主战火器高海拔条件下的射表。
在此次合成营实弹演练中,这个团所属的95%火器,均实现了首发命中。就连榴弹炮、坦克、加农炮等5种难操作,弹道弧线难把控的重型装备,也在高原进行了超距离射击,且全部命中目标。
演练中,压力最大的莫过于合成营营长奉国军。这位年仅31岁的年轻指挥员,从发起冲击到结束战斗,手里始终捏着一把汗。毕竟,第一次组织15个兵种,24种装备如此庞大规模的一支部队,一路攻击、冲击“敌”多轮空地反击力量。
稍有不慎,就会因协同不当,造成重大失误。尽管,整个演练协调和衔接,但奉国军总对抗“敌”冲击阶段,没有把握好火力打击时机,以致高炮打击行动缓慢而内疚不已。
按演练要求,合成营要在30分钟内,组织多个火器打掉隐匿于与山体浑然一色的113个目标。目标的选择、火力的运用、兵力的调遣,甚至步战车与坦克车如何交替掩护,全要靠高效的协同,奉国军必须准确把握战斗进程,恰如其分地在每个阶段,甚至每个关键环节上当即决断。否则,这支由多兵种、多火器构成的合成部队,将会随时遭遇贻误战机或误打误伤之险。
为了探究驾驭多兵种部队联合作战之道,团专门带奉国军进行了多次实车协同演练、沙盘推演,以及兵棋推演和网上对抗等一系列的训练。然而,这次演练,正如真实战争那样的残酷。给奉国军带来最终遗憾的,正是导演部执行导演兼“敌”司令官的团参谋长李春卯。
演练中,李春卯如影随行,不断用北斗、电台,给合成营设置各种意想不到的难题:一会儿受袭扰,一会儿遭空袭……频频异情,让奉国军神情高度紧张。对空火力打击迟缓的失误,恰巧就是因坦克机动卷起烟尘,无法判断打击地面目标,在奉国军一刹那的犹豫不决中,让他丧失了指挥高炮部队实施空中打击的最佳时机。
让演练成为真正的战斗,这个团采取3项硬措施:一是将靶标与地面设置为同色,给射手们增加观察和射击难度;二是“背靠背”考核,让参考的部队,没有机会抱着脚本“唱戏”;三是靶区不设编号,一线射手按作战决心图自寻打击目标。
“我们的目的,就是通过一次次近似实战的演练,锻炼出懂打仗、能打仗的指挥员。这次合成营在高原进行的多兵种联合作战演练,让奉国军等一等大批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冯世清说,“海拔4200米的雪域高原,正成为磨砺新一代年轻指挥员才干和能力的‘磨刀石’。”
34岁就出任装甲团长的冯世清,曾是首届全军“十大爱军精武标兵”。从师团机关参谋到营连主官,从平原到高原,冯世清先后经历了数十次近似实战的考验,终于被磨砺成优秀的一线指挥员。
前年,在兰州军区组织的大型军事演练中,冯世清带着他的合成营,以摧拉枯朽之势,一举突破了西北“王牌之师”某尖刀团的多次冲击,创造了以一个营的兵力完败整一个加强步兵团的奇迹。(来源:新华网 贾启龙)
点击进入中新网军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