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经济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官方文章说,中国并不存在典型意义上的通货紧缩

2003年01月29日 06:08

  中新社北京一月二十八日电 中国官方通讯社新华社二十八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中国并不存在典型意义上的通货紧缩。

  文章说,自二00一年十一月以来,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已连续十四个月下跌,但并不能因此得出中国已出现通货紧缩的结论。典型意义上的通货紧缩一般应同时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商品和劳务价格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经济出现衰退(GDP连续两个季度以上出现负增长)。当前,中国物价水平虽然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货币供应量却在持续上升,一九九八-二00二年狭义货币M1的年均增长率为百分之十五左右;经济也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因此,不能仅根据物价总水平的下降就断言中国已经出现了通货紧缩。

  文章说,当前中国物价下降的水平总体上还处于基本正常范围。从理论上讲,物价涨幅在正负百分之一之间,均可视作物价稳定和正常。以二000年价格水平为基期,二00二年十二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九十九点八,仅下跌百分之零点二,远低于同期日本消费者物价指数下降百分之一点八的幅度。

  文章认为,从影响当前市场价格下降的因素看,主要是良性因素,即更多的是受技术进步、效率提高的影响,受来自开放扩大、改革深化的影响。就主要短期因素而言,一是加入WTO后,平均关税税率普遍下调,关税总体水平由二00一年的百分之十五点三降到二00二年的百分之十二,涉及商品税目五千三百多个,降税涉及面达百分之七十三;二是近年来,国家加快了电力、交通、通信等垄断性行业的改革步伐,采取有力措施,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规范了部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定价程序,初步遏制了教育乱收费、药品价格和农村电费虚高等的势头,使政策性提价对居民消费价格的拉动作用大为减弱。服务项目价格涨幅从几年前的百分之十缩小到二00一年的百分之七,二00二年进一步回落到百分之一点八。从长期因素看,效率的提高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外国资本来华投资增加。外国企业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与中国充裕的劳动力相结合,使得中国社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企业成本大幅降低。另一方面,随着国内改革的深化,市场竞争格局开始形成,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加强,提高了经济运行效率,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


 
编辑:吕振亚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