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4月25日电 官方新华社今天播发时评,题为《警惕比“非典”更可恶的各种暗流》。以下是文章全文:
当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展开防治“非典”的攻坚战时,却有一些暗流在涌动。对于这些比“非典”更可恶的现象,我们不得不警惕。
应该警惕的,首先是某些名为防治“非典”、实则危害健康的商业欺诈。尽管各地工商部门及时采取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可还是有一些不法分子借种种掩饰粉墨登台。4月23日,杭州查获3万多只劣质口罩,这些所谓的“医用式消毒纱布特级口罩”,不过是用碎纱布、边角料做成的伪劣产品,不仅无法把细菌抵挡在外,而且有害口腔健康;4月24日,成都缴获的一批防治“非典”药液,既没有合法配制销售的手续,也没有经过任何临床检验……
为了挽救“非典”患者生命、迅速控制疫情,广大医护和科研人员舍生忘死、无私无畏,战斗在防治“非典”的第一线,公共消毒、药物预防等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展开。而少数不法分子却置人民身体健康于不顾,把防治“非典”当作趁火打劫、大捞一笔的“商机”。
同样不容忽视的是一些哄抬物价的行为。4月21日,西安的中药材市场上,预防“非典”的药材价格普遍上涨,原来每公斤20元的“金银花”竟卖到了130元,一些地方的大蒜、白醋价格暴涨几倍,米、面等生活必需品也随之涨价……
毫无疑问,“非典”是一场危机,应对危机需要全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而这些现象所折射的不仅是见利忘义的阴暗人格,更可能扰乱社会秩序,影响抗击“非典”的大局。
比“非典”更可恶的还有制造谣言、蛊惑人心的卑劣行径。这段时间,各种有关“非典”的信息占据了互联网、手机短消息等各种传播渠道,其中不乏空穴来风的谣言和不负责任的小道消息。如此继续,人们面对疾病本能的焦虑,将可能在谣言中无限放大,公众的理性判断力可能随之动摇,一些人也在不觉中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和恐慌的扩散者。过度恐慌的背后,是对自己、他人和社会信心的缺失,是在危机面前承受力的脆弱。
必须看到,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控制疫情的果断措施、全社会的积极响应和有效配合,都有理由让人增加信心、减少恐慌。需要提醒的是,在医学专家们呼吁增强身体免疫力以预防“非典”的时候,我们或许也需要增强心理的“免疫力”,在这场考验中,选择理性和坚强,以成熟的心态度过危难,拥抱更加美好的明天。(记者白瑞雪)